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 分享到:
  • 返回

谢志斌:陪你走一段心路,种下一颗菩提 ——观看《心路》后的感想和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25

编者按:由禅风文化与腾讯企鹅影视联合出品的,全球首档明星体验型,纪实人文节目《心路》,强势登陆腾讯视频,每周三晚8点黄金档热播。第一期节目已经在腾讯视频播出,第一期节目上线3天,播放量就突破了1000万,好评如潮。

谢志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佛教历史和思想、佛教艺术。曾出版《法华经鉴赏辞典》(合著),《花开见佛:净土宗及其祖庭》等书。



《心路》是当代娱乐影视界的一股清流,为灯红酒绿的电视荧幕送来一阵清香;《心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社会、走向人心的一种尝试,为纸醉金迷的芸芸观众种下一颗菩提。幽雅静怡的环境、恬淡安然的日常、豁达开朗的态度、超然世外的纯粹,这一切都像滴滴甘露,洒在观众的心中,带来一片清凉。说实话,当我看到《心路》栏目的预告时,我便充满了期待,同时心中有些许激动和感慨。

因为我的成长经历和求学经历,佛教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使我对佛教充满了敬爱和感激,所以每每看到佛教在新的时代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面貌,心中就会生起无限欣慰。这次也是一样,我觉得以佛教文化为支撑、以“寻找真我”的“修心”体验为内容的《心路》,不仅能给当前“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的时代带来新的启示,也会开启新时代里中国民众认识中国佛教的一种新途径,同时也会给当代社会送去很多慰藉和启迪。从佛教角度来讲,这种节目也体现了佛教在新时代里,接受新担当、展现新面貌、引领新风尚的一种新尝试,这种尝试是积极的,是勇敢的,也是必要的。不论从出品单位、节目组、参与嘉宾,还是从合作寺院来看,这种节目都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赞叹和支持的。

图片 1.jpg

《心路》一开播,我就迫不及待地观看了第一期,跟随朱丹和俞灏明走进五祖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他们的修心之旅,也观察这档节目。一方面因为谨遵禅风网天月(罗华娟)的嘱咐,写一些自己的感想;另一方面本人也确实有一些不成熟的感想和反思,想要汇报出来向大家讨教。所以在这里借这个机会,不揣谫陋,把我的想法做一汇报。

总体来看,《心路》节目的初步成功已有目共睹,开播第三天时,播放次数已破千万,豆瓣和腾讯视频好评率都在98%左右,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是应者云集,好评如潮。我个人觉得,这档节目的确使人耳目一新,同样的面貌却蕴藏了不一样的内涵,同样的方式却传达了不一样的精神,同样的真人秀却演绎了不一样的心路。

仅就第一期来讲,我认为相当成功。第一,五祖寺地点的选择,体现了节目对中国佛教特质的准确把握。中国佛教自唐以降,中国化最彻底的禅宗一家天下成为佛教整体面貌,禅宗甚至成为佛教的代名词,禅宗道场早已成为天下佛教寺院的统一规格,丛林规矩也早已是中国佛教的统一模式,所以选择禅宗道场黄梅五祖寺,是选择了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佛教代表,也是选择了最契合中国民众气质的佛教代表。

第二,朱丹作为体验观察员,相信是节目组千挑万选出来的合适人选。她在节目中表现出对队友、法师的热情和关怀,也展现了对生活的豁达和圆融,同时也看得出她对佛教是颇有领会的,从她对出“人寻菩提树”一联,也许已经展现了她的“慧根”,而从她对俞灏明的一番对话,以及后来的一些独白,我们也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和对生命的积极感悟,其中也不乏与佛教思想相应的地方。这一切或自觉或不自觉,或隐或显,总之,朱丹身上有一种亲切、淡泊和些许超然的气质,同时又不失灵动、热情和恰到好处的犀利。可以说朱丹为这个节目的成功助力不少,她的才气、灵气、静气,我深为敬服。

图片 2.jpg

第三,俞灏明作为这一期的的嘉宾,我想也是节目组苦心经营后的慎重选择,由他出席第一期节目,必然有他的因缘和不可替代。所谓佛法,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正如六祖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可能有着厚重生活历练的人更容易理解佛法的智慧,也会更深刻地去实践佛教的思想。佛教提倡“历事练心”,俞灏明经历过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心路,也经历过冰火两重天的挣扎,可以说对世间冷暖、赞誉损毁都有自己深刻、独特的体会和见解。节目中的俞灏明散发着一种沉稳和平淡的气质,同时也展现出谦逊有利、乐于助人的修养,当然,他对美、对生活也有自己的见解和坚持,尤其可贵和令人欣慰、赞赏的是他在经历了磨难后仍然表现出乐观和坚强,我相信,他在节目中面对厨房生火任务时的那一句“不惧怕”,安了很多人的心,也给了很多人勇气。如今的他,已走上另一条“心路”,这条“心路”更高尚、更彻底、更深远,我衷心祝福他,也赞叹他。

第四,从主办单位的节目安排上来看,也是比较周到、全面的,更可贵的是真实、安静和深入,少了很多浮夸和机械的设计,多了不少真诚和思索的空间。从山门、斋堂,到祖师殿、禅堂,吃饭、扫地、砍柴、做饭、打坐,都是最能体现寺院生活的安排,也是最能体现佛教精神的日常。门口书写对联的内容、“守本真心”的强调、禅堂打坐的体验,尤其是与正慈大和尚的一番对话和告假出山时的一番问答,也从较深的层面对节目有所升华。

图片 3.jpg

《心路》节目的成功播出离不开佛教界的参与的配合,由此也可以看出佛教界在当代发展方面的尝试和努力。我们把这档节目放在当代佛教发展的视角下进行审视,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启示,也是值得赞叹和发扬的可贵精神,足以作为借鉴。

 1. 消极辟谣不如积极展现正面形象

前一段时间,网上又流传起“招聘和尚”的谣言,而这次佛教界做出辟谣和正面回应在速度和态度上有很大改进。后来一条名为“招聘和尚?信,你就上当了”的链接在佛教界法师、居士及爱好者们的微信朋友圈也开始流传,大有强势辟谣之态。我当时也转发该链接,同时也有一些思考,附文:“当然,始作俑者也许别有用心,但造成大范围的流传,可见参与人相当广泛。这除了外界普遍对佛教的误解等原因外,其实佛教自身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在引导认识和建立正面形象方面是否积极主动?去寺院的群众是否得到了神圣性的回报?佛教到底有没有提供给现代人想要的信仰或文化需求?佛教在基础设施、管理制度、表达方式、宗教神圣性、社会关怀等等各方面的缺失或不足,造成很多人对佛教失望、鄙夷,甚至或‘怀恨在心’。所以,这样的事件,一方面在于外界‘恶搞’或‘诬陷’,一方面也是佛教自身‘自食其果’吧。”我仍然认为这样的事件一次又一次上演,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居心叵测,其实也离不开大量对佛教有误解或失望的“良民”参与,更离不开传统负面佛教形象的束缚和当今佛教的无作为。所以我坚信,消极辟谣,不如像《心路》这样,创造机会积极展现,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起积极、正面、阳光的新时代佛教新面貌。正如学诚法师所说:“在互联网时代,佛教不去主动积极地自我诠释、自我宣传,就很可能遭遇‘被诠释’‘被定位’乃至‘被抹黑’的窘迫和危机。”

 2. 引用新方式配合新时代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中国佛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以包括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应用为代表第三次革命以来,当代佛教所面临的国际关系、文化背景、人类需求、宗教形势、时代任务都发生着巨变。从纵向来看,以理性、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仍然是世界主流的意识形态,而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知识刷新、科技改进已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佛教发展至今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得不考虑现代化、社会化的问题。从横向来看,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互联网的铺天盖地,全球化程度空前加深,宗教传播的形式、速度、板块也在不断变化,各个宗教之间的交流、联系不断加强。佛教内部的南传、藏传、汉传等系统之间的关系也空前紧密、复杂,各自突破原有板块,三大板块互相渗透、交融的同时开始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地区深入撒播。在这样的时代里,网络媒体成为传播信息必不可少的途径,此起彼伏的真人秀和体验类节目如火如荼,《心路》很好地引用了这样一种当代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千年佛教焕发出青春气息,很好地与当代人的娱乐方式有了结合。经济腾飞之后的中国对精神文明的渴求空前高涨,广大观众对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影视作品有强烈需求,《心路》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他们这种文化需要和精神渴求,对观众来说这不仅是文化视野的开拓,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可以说,时至今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不断从中吸纳精华、汲取智慧、开拓视野、鉴往察今。如果像《心路》这样的尝试能够不断积累和持续,体验寺院生活、参与心灵修行也许就会成为一种时髦,佛教文化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图片 4.jpg

3.  勇于走出围墙融入现代社会

正如前文所说,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政教关系和文化背景相较于佛教作为精神文明三大支柱之一的古代社会早已发生改变,人们对佛教的需求不再那么必要和主动,佛教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再那么突出和鲜亮,可以说佛教“高枕无忧”的时代早已结束,甚至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理性主义、科学崇拜、无神论的流行给佛教带来很大挑战,加之明清以来及近现代佛教所表现出如所谓的“经忏佛教”“鬼神佛教”等一些落后形象又给佛教抹了一缕黑。中国社会与佛教的隔阂越来越深,民众对佛教的误解也日益加重。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趋势下,佛教有必要进行深刻反思和积极改革,太虚大师等人欲挽狂澜于既倒,极力提倡“人间佛教”,时至今日方兴未艾,任重道远。首先,佛教应该改变态度,从“守株待兔”的被动变为常做“不请之友”的主动,积极走出寺院的重重围墙,积极拥抱社会,发扬大乘佛教菩萨道思想,济群生于倒悬,解有情于水火。当然,走出围墙有很多方式,可以是实在的社会服务、慈善公益、文化交流等等,也可以是类似《心路》这样的方式,以媒体网络为路,走出去,走进人们的视野,进而才能走进民众的心灵。与其让荧屏上充斥着杀、盗、淫、妄,不如让屏幕洋溢着真、善、美、觉、正、净,提升社会正能量,在这方面佛教责无旁贷。“互联网时代佛教不能保持沉默”,应该接受新时代的新担当,帮助社会成就一个朗朗乾坤。

4.  敢于亮剑展现佛教精神气质

上面一点主要是从佛教的外在形态来讲,接下来从内在来讲,佛教也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敢于亮剑,敢于弘扬和展现佛教的精神、理念,当然,这些事业的推动既要积极主动也需要善巧方便。近代以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宗教鸦片论”的偏颇和误解,到“宗教文化论”的圆融和保守,如今,宗教作为宗教,已经被广泛接受。尤其佛教,在大力弘扬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核心价值观树立、伦理道德重塑的重要力量和资源,佛教也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佛教自诞生以来,为人类文明发展已作出巨大贡献和影响,对中国的文化、信仰、民俗、哲学、文艺、语言、心理等等各方面的影响更是不可替代,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佛教的血脉和精神,比如慈悲、平等、圆融、清净、觉悟等等一系列普世价值观,光耀古今,历久弥新。《心路》节目中必然会流露和安排一些佛教精神气质方面的体现,比如第一期中“守本真心”的阐释,“扫心地”的感悟,“因缘”理论的带入等等,这些都是与我们每个人心灵息息相关的理论,也对当代社会民众的生活有着积极借鉴意义。学诚法师说:“其实在每一个时代,佛教都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真正有生命力的佛教,一定是融入现实生活、融入时代文化、融入人身心之中的新鲜血液。”

图片 5.jpg

《心路》所体现的的优点和可贵之处不止如此,文中一时难以周全,只能以管窥豹,漫谈至此。以上粗略表达我认为《心路》在体现的当代佛教发展方面的可贵借鉴意义。当然,新的尝试总是可贵的,应该鼓励和支持,而且《心路》的成功也一目了然,但我想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致力于思考其限制和不足,才能期待未来更好的呈现和发展。看完《心路》第一期,我个人感觉可能还是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下面简单汇报一下我的想法。

第一,整个节目的推进与佛法的交涉方面还是显得不足。既然节目主要内容是寺院体验和修心历程,我觉得可能应该更进一步全方位地将嘉宾与佛教文化融合,全方位地将观众带入佛法智慧,这样才能与普通真人秀节目拉开距离,凸显特色,而且也会更有文化内涵和精神支撑。节目的地点设置是在寺院,可以说已经处处都有佛教的影子,但是我期待的是与佛教内在文化和精神的交涉,是佛法对心灵的碰撞和启迪。佛教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环境、建筑、氛围和饮食,佛教的吃饭、扫地,既是日常的吃饭、扫地,又不是普通的吃饭、扫地,在佛教所谓衣食者,即非衣食,是名衣食,一切语默动静都有着它代表法功能和教育意义。朱丹说的“从未如此认真地对待一顿饭”,这是一种宝贵的自我体验,但好像因缺少佛法的滋润而失去些许味道。现在节目中的环节我觉得还是稍微有些缺少佛法的韵味。这方面,也许需要通过节目的设计安排和后期配乐及“字幕君”的用心努力得以补充。

所以第二点,我觉得节目的深度还可以再加深一些,我们要相信观众的悟性和慧根,“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尽可能地给予他们佛法的甘露滋养,相信智慧之花自然会在他们心中生长绽放。或许正如朱丹所说:“《心路》是帮助自我对话的节目”,佛教其实也是致力于自我对话的教育。在节目中,佛教作为文化和精神的支撑,在这种“自我对话”中它承担了什么?这是个问题。让节目嘉宾多一些与佛法的交涉,可能会对观众寻找自我和感悟生命打开另一个视角和层次,比如节目中对“佛待有缘人”“守本真心”“扫心地”等理念的阐释略显仓促,对五观堂的深意、禅堂的魅力等表现略显单薄。可是这些都瑕不掩瑜,如俞灏明的一句“原谅,但还不能做朋友”,满怀慈悲但又饱含苍凉;朱丹的一联“人寻菩提树”和“舍得”之道,既浸透着出世的神往又闪烁着处世的艺术,这些正是他们真实的心路,这也就是节目的深度。

图片 6.jpg

第三点,就是关于佛教与当代的衔接。整体节目的环节以及接下来的安排,好像基本都是以传统佛教为主要内容,这是佛教的独特魅力、深厚底蕴,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但我们也会遇到传统与当代的倾轧,神圣与世俗的隔阂,比如一些佛教的祖师“家法”、丛林“规矩”,有时会显得与现代理念略有出入,我们在当代社会如何阐释和扬弃?佛教的悠久传统既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但也难免成为前行的包袱,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和再度阐释。面对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广大观众和嘉宾,佛教能否提供更多对现实生活有直接启迪、与当代社会紧密接轨的“产品”,这是佛教的时代课题,也是这个节目的突破口。

其实这些想法都不足以被认为是《心路》的不足,因为这里面也许有很多外界的被动和不可知的无奈,也许有一些遗憾会在未来节目中有所展现,也许这又是节目组的另一番经营,我尚未领悟到罢了。总之,从节目的展现联想当下的现实,能看出出品、制作、合作单位及节目组的用心良苦,他们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需要克服的种种困难可想而知。

图片 7.jpg

对我个人而言,佛教已给予我太多,我也仍然在不断求索,作为一名准学者,在学习佛教浩瀚庞博的思想和历史的同时,关心和观察佛教的现状,思考和帮助佛教的发展,我认为这是我的学术情怀,也是我的良心,甚至是我的本能。面对《心路》这样一档节目,我很感兴趣,我心存慰藉,也心怀感恩。《心路》不只在于展现明星嘉宾的寺院体验和心路历程,同样,也是给所有观众一个机会,一个视角,与节目一起走进佛教,走进传统文化,走进自己的心里,寻找真我,寻找心路。给《心路》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陪你走一段心路,在心里种下一颗菩提。然后,将这颗菩提带进自己的生活,走上自己的心路,甘露灌溉,静待花开……

谢志斌
2017年11月18日于无事斋


(编辑:郭储)

上一篇:我院博士后张少博参加“2017基督宗教研究论坛”并发表论文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接受湖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聘请担任《普觉》杂志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