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研究生学术报告活动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历史学院420教室举行。本次学术报告为西北大学第十届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内容之一。三位报告人分别是:2014级博士生景天星、2014级硕士生狄蕊红、张雅怡。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白冰、李永斌两位老师出席了报告会,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博硕士研究生十余人聆听了此次报告。
(2014级博士生景天星)
景天星的报告题目为:《唐初的五台山文化景观》,他分别从:慧祥与《古清凉传》、五台山文化景观、五台山圣山景观、五台山佛教景观、五台山朝圣景观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不论是五台山的圣山景观,还是佛教景观,或是朝圣景观,都彰显出唐初五台山文化景观的独特性。这座圣山滋养了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也融渗其中,使其自然景观颇具灵性,人文景观极具神性,可谓是相得益彰。这种景观是人与自然通过佛教文化这一纽带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在“动态”演化,进而形成一份珍贵而厚重的世界遗产。 如今,对这一宝贵的世界遗产,我们应当进行科学的保护,使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更为长久的贡献。
(2014级硕士生狄蕊红)
狄蕊红的报告题目为:《< 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与宗法性传统宗教》。她首先介绍了小说《白鹿原》和学术界对《白鹿原》神秘文化的研究现状,其次,她对《白鹿原》中的神秘书写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白鹿原》神秘文化与宗法性传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小说《白鹿原》中的白鹿形象代表了血亲、宗族,白鹿传说本质是宗法制传统宗教的艺术化呈现形式。《白鹿原》中对表层的神秘文化书写,翻起了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沉疴,其更深层含义是重新看待宗法等级社会的存亡,探索作为传统宗教信徒的人在面对信仰崩塌时的焦虑与迷茫,包含了作者对理想人性形式的思考。
(2014级硕士生张雅怡)
张雅怡的报告题目为《中国香文化发展分期》,她首先介绍了学术界关于中国香文化分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对香文化新的分期,即按照香文化发展历史和特点分为初始期、引进期和普及期。张雅怡认为初始期的时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武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祭祀用香与生活用香并行、用香上升到道德修养精神层面、使用香材和使用方法有限。引进期的时间为汉武帝时期至南北朝,张雅怡认为这一时期具有:域外香料传入中土、用香进入宫廷礼制、香具数量和种类超越前代、宗教用香推动香文化发展等特点。张雅怡将隋唐以后归为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普及期,并总结这一时期的特点为:香料贸易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来源中的大宗、用香方法改进、香具风格改变、出现一批香学专着等。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讲师白冰博士、李永斌博士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分别做了点评,提出了相关问题和修改意见。现场聆听的同学也和三位报告人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编辑: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