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教授在盛世玄奘大型纪实图片巡展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6-05-14

微信图片_20190215090935.png

(西北大学佛学研究所所长李利安致辞 /摄影:姚勇)

微信图片_201902150909351.png

(李利安教授同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卫健等领导及部分贵宾同按电子球,正式启动了本次巡展活动)




编者按:2016年5月14日佛诞日,适逢习近平主席陪同印度莫迪总理登西安大雁塔追忆玄奘大师一周年之际,由大公报、大公网和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共同主办的盛世玄奘大型纪实图片巡展启动仪式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庄严开幕。宝鸡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陈光明,人民政协报社副社长王相伟,大公报总经理盛一平先后致辞。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应邀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随后,李利安教授同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卫健等领导及部分贵宾同按电子球,正式启动了本次巡展活动。以下是李利安教授发言的内容:

尊敬的李金华副主席,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向《盛世玄奘》大型纪实图片巡展法门寺首站启动仪式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值此盛事启动之际,我想就玄奘的文化地位与文化品格表达四点想法。

第一,玄奘是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杰出代表,是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民心相通的精神标识。

黄心川老先生曾经说过,玄奘是中印文化,乃至整个国际文化和平交往的使者。作为一个文化使者,他体现的是那个历史阶段人类和平的、互补的、多元的、共进的这样一种文明交往形态。我有一个观点,人类文明交往过有四个历史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前丝绸之路时期。那个时候人类各文明区域相对封闭,各自独立发展,相互之间很少往来。第二个阶段是丝绸之路时期,这个时期人类各大文明区域之间相互贯通在一起,并在并立当中相互补充,圆融发展。第三个时期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西洋之路时期,以西欧为中心,一极特色强烈,主要体现为一种不对等的挤压式文明交往态势。第四个时期就是信息化所支撑的互联之路时期,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主体,都可以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地球像一个村子,人类不同文化真正圆融会通的时代即将到来。当然我们今天依然处在第三和第四个文明交往阶段的转换时期,第四个阶段也仅仅是露出一线曙光而已。丝绸之路的文明交往作为人类文明交往的第二阶段,在交往框架上是多极支撑的,在交往关系上是平等互鉴的,在交往方式上是和平友好的,在交往的影响上是人类不同文明体系并存共荣的。这既是丝路之神韵,也是玄奘之品格。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是外交之路与军旅之路,从而与政治交往与制度文明有关;又是贸易之路,从而与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有关;更是一个文化交流之路,从而与精神文明的塑造与传播有关。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将军们消失了,穿梭于丝路的富商们更是难知其名了,那些怀揣皇帝敕令远走他国的使节们也隐蔽于历史的烟尘之下,唯有像玄奘大师这样的文化使者,即使在当时的丝路上是最清贫的一族,但是因为他们信仰的虔诚,信念的坚定,心灵的清净,精神的崇高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塑和对民众智慧的启迪,而永远载入史册,其生命也因此而获得永恒。玄奘正是这批人的杰出代表。作为文化使者,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这种精神底蕴,在今天依然能够为“一”建设提供智慧的借鉴,特别是可以成为民心相通的精神标识。    

第二,玄奘是中华文化基本体系的主要建构者之一,是中华精神的主要代表。

中华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支撑起来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从春秋战国时期智慧大爆发所形成的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状态,到春秋战国结束之后相继出现的秦朝法家独尊,汉初道家独尊,董仲舒之后两百年的儒家独尊,一家独尊的文化格局在中国难以继续存在下去了,在这个时候佛教进入了中国,在大浪淘沙般的文化筛选当中,佛教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儒道两家并驾齐驱,在相互竞争中互补互鉴,分工协作,共同应对中华大地上的不同人性需求,形成三家并立呼应、圆融一体的文化格局。而这种文化格局的形成有赖于诸多高僧大德代代相续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在这些努力的人群当中,玄奘是最杰出的代表。正是因为有很多类似于玄奘这样的大师,佛教才能够在中国扎根并实现本土化,从而有资格和儒道两家相互汇通,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三家并立并存与互补互鉴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体系。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体系,以及这种体系所蕴涵的精神在玄奘身上有深厚的体现与彰显。今天我们还需要这种多元并立、博大包容、平等互补、圆融一体的佛门胸怀,也需要慈悲祥和、中道不二、缘起共生、清净自在的佛法智慧,这种胸怀与智慧已经成为中华精神的核心内涵。玄奘舍身求法,传递并践行这种精神,被鲁迅赞之为民族的脊梁,他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主要代表。

第三,玄奘是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主要塑造者,是中国佛教的第一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演中提出“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这个概念,我觉得这个词特别有意义。那么,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特色呢?以我的理解,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就是在中印关系方面要实现本土化,在政教关系方面实现和谐化,在宗派关系方面实现包容化,在三教关系方面实现圆融化,而玄奘取经代表着印度佛教进入中国的最鼎盛时代已经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从此之后中国佛教在总体的走向上已经脱离了印度佛教的母体,实现了自身独立发展的这样一种趋向。

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各家各派圆融会通的这种格局得以成立,这也使得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世界其他的宗教文化有了很大的特别,就是在各派之间,各宗之间,不同的学说体系之间,能够实现一种相互承认、友好相处的关系,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很大的特色。而这种圆融会通的格局是玄奘大师,以及类似玄奘大师的很多宗派的实际创立者不懈努力才得以完成的。

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政教关系方面也能够实现一种互补与呼应,也就是宗教的爱国利民与政权的护教尊教,宗教有独立发展的足够的空间,同时和政治的关系处于一种平稳的、和谐的这样一种状态,实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辉映的格局。玄奘是这种关系得以成型的有力推动者,正是经过他这样一些大师的不懈努力,使得两大文明体系能够相互配合,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唐太宗盛赞玄奘为法门之领袖,作为中国佛教全面塑成时期的领袖人物,玄奘堪称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主要塑造者,是中国佛教从古到今的一面旗帜。也正是在这个旗帜下,中国佛教走过了千年历史,一直发展到今天,而在今天依然要在这种旗帜下走向整个世界。

第四,玄奘大师总是和盛世相伴而生,相互呼应,他是应盛世之运而生的大师,是盛世文化的代表。

玄奘诞生的时候,正是中国刚刚结束几百年分裂战乱局面走向统一的盛世时代。玄奘离开长安的时候,正是天下大乱之时。而玄奘到了印度,正是印度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那时的戒日帝国是印度非常难得的一个盛世。玄奘离开印度之后,印度佛教与印度的政治都开始走下坡路。玄奘回到中国的时候,则是隋末唐初战乱结束、天下一统的贞观之治时期。玄奘总是与盛世相伴而生,玄奘在哪里,哪里就有盛世,玄奘离开哪里,哪里就可能告别一个盛世的状态。那么在今天,大家都知道盛世又来了,玄奘又复活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玄奘纪念馆,玄奘的书画展,玄奘寺院,玄奘大学、玄奘研究中心、玄奘研究院、与玄奘有关的各种类型的电视、电影、小说、法事第文化项目与文化成就层出不穷,标明玄奘从古老的历史当中走出来了,他又重新活在我们当中。所以,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说盛世和玄奘是相互辉映的。今天这个大型纪实图片巡展,以盛世玄奘为主题,我觉得抓住了玄奘和历史,和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我相信通过这次图片巡展,五方五佛加上玄奘与丝绸之路,也就是1+5的这样一种文化传播态势,会把玄奘的精神底蕴以及玄奘所代表的人类文明交往的原则,传播到中华大地上,并借助于1+5的格局,未来将会进一步推向整个世界,为亚洲命运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华的智慧。

我还想强调的是,我们这次图片巡展是一个文化的活动。文化与盛世一定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的盛世,不仅仅是民主法制不断进步的制度文明或者政治文明的盛世,更不仅仅是生活富足、经济不断提升这样一种物质文明的盛世,最重要的应该是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情怀饱满、心灵不断净化、精神家园温馨的一种文化的盛世,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盛世。今天的《盛世玄奘》图片展,我相信,也是多重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彰显,以文化为助推之力,把盛世的精神底蕴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现出来。所以,盛世玄奘图片巡展,我相信一定会在带动佛教文化复兴的同时,支撑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当中带动整个人类的文明交流与文明进步。

最后,我衷心预祝盛世玄奘图片巡展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各位。(文:大公网编辑莫英根据录音整理;来源:大公佛教)


(编辑:倪丽婷)

上一篇:盛世玄奘大型图片展在陕西法门寺开幕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致“佛陀诞辰2560周年庆典暨佛诞地、佛教之源与世界和平”国际大会的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