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玄奘与丝绸之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6-10-07

由西北大学和陕西省宗教事务局、陕西省佛教协会、陕西省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和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承办的“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28日至29日在古都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各地的学者及印度、尼泊尔的著名专家150多人与会,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会议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之外,还有以下几种重要类型的学术活动:一是“玄奘精神——从历史到现实的桥梁”主题论坛;二是“文明对话——玄奘大师与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中印尼三国学者文明对话;三是四大分论坛同时进行:历史底蕴与思想资源、玄奘精神与文化拓展、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继往开来与文化陕西;四是大会学术发言;五是各分论坛学术总结。

 一、历史脉络与思想积淀

此类讨论以玄奘相关历史问题的考察与分析以及思想哲学的阐释为主线,凸显对玄奘求法译经活动及唯识思想的解读。在历史探寻方面,杜斗城《法显与玄奘的比较》通过对二者求法活动及成就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了玄奘成就的历史前提及依据;杨维中通过对玄奘所组织的四处正式译场的研究,详细梳理了其立足于全面译介佛教整体内容而致力于瑜伽行派之传扬的成果;而印度学者Dr.Lalji关于玄奘对《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的翻译与影响的探讨,正好印证了玄奘佛学立足宽广与综合融通的立场;徐文明提出,玄奘在其时代的辉煌成就及其所创法派对其它宗派构成的压力成为当时佛教生态的主要张力;兰天考察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在长安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与马德对敦煌贞观本《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文献学考察相呼应;王乐庆《荐福寺与慈恩寺之关联小论》认为与玄奘、义净相对应的两个寺和两座塔是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融合的例证,与史全超对玄奘与义净的比较研究相印证。

在思想分析方面,玄奘所代表的“有”宗与“空”宗的对撞和交融是本次会议探讨的焦点,纵向发展史及理论个案同受关注。如麻天祥从“唯识”与“空”之间逻辑传衍的角度,阐释了唯识宗发展的思想理路;程恭让通过汉、梵文本的比较研究,对《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善巧方便智”做了新阐释,提出其以广义“般若” 收摄狭义“方便善巧”的观点;普超论证了“种子”与“现行”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线索贯穿于“识外无境”的观点。学者还关注了唯识论本身及思想来源,如:宋玉波从《观所缘缘论》与唯识学认识论的关系人手,提出唯识学是针对“所缘缘”问题而展开的观点;傅新毅从“有部”到“经部”对“识”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从认识论角度对“唯识前史”进行了探究;白冰《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中心所法分析》通过对“心所” 的深入分析,认为其“慧心所”即是般若,是佛教解脱论的关键;张勇《(大唐西域记校注)点校商榷四则》、伍先林《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思想试探》等对玄奘译作进行了研究。

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方式、成果与影响是本次会议中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玄奘对印度文化的贡献则倍受关注。王邦维认为,玄奘的历史活动不仅是佛教交流,也是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推动,体现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张志刚认为,从玄奘取经入手探讨佛教中国化,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的这一成功范例,并在对此范例理论反思的基础上论证“文化回馈”的概念;李利安对玄奘精神及玄奘所体现的中印古代文明交往特征进行深度解析,并就玄奘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实现途径提出了意见;增勤法师则在阐释玄奘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提出设立玄奘学科、建立玄奘研究机构等建议。

针对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个案探究,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丝绸之路文化互动的方式、玄奘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展开。张泽洪对丝绸之路河南道在吐谷浑时期的畅通及其与西行求法之玄奘精神的关联进行了探讨;张远对唐太宗与古代印度戒日王频繁互遣使臣的事件进行了系统研究;湛如对玄奘及弟子的大乘称号进行了深入考察;陈坚就玄奘及其遗作对斯坦因西域考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外籍学者则更多关注中印文化交往中玄奘的贡献及丝绸之路的意义。印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Dhamma Jyoti Bhante认为,玄奘的记载揭示了古代中亚佛教的真相;印度加尔各答大学Bela Bhattacharya认为,《大唐西域记》不但绘制了佛教的地理图形,而且展现了印度历史的诸多内容;印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的Arun Kumar Yadav先生提出,超过75%的印度佛教考古研究基于玄奘大师的游记,在实际考古中玄奘的记录几乎都是正确的;印度巴加尔布大学的Rajiva Kumar Sinha教授提出,宗教的变异性和社会分层的水平推动文化交流发生转换,并对古代东印度和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动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三、玄奘精神与当代启示

玄奘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依然是学者们喜欢讨论的问题。本次会议在这方面的讨论既涉及基础理论的定位,也涉及具体问题的分析;既有精神内涵和特点的挖掘,也有实践和运用的建议。在理论定位方面,魏道儒提出,要用世界眼光审视中国佛教,从中国立场考察世界佛教,才能对中国佛教的世界性作出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深刻梳理和理解玄奘的贡献和玄奘的精神,就说明这种观察的重要;王亚荣就玄奘精神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阐释,提出玄奘精神是盛唐社会群体智慧的结晶和大唐文化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文明交往中的中华精神;本如法师通过对玄奘在戒定慧三学上的成就来阐释玄奘精神,也别有新意。在具体问题研究方面,从玄奘与唐王朝政治关系人手分析玄奘的品格成为本次会议的一个主要视角。邵颖涛对玄奘从印度返唐后所经历的社会政治空间转换来分析玄奘的高超智慧和坚定意志;黄岜威也分析了玄奘在与唐代政治的关系中所透显的品格;周玉茹在玄奘与皇室女性的宗教关系研究中挖掘玄奘的智慧与慈悲。

关于玄奘精神的当代启示,朱平安从心理基础、理性基础、行为基础和直觉基础四个方面论述了玄奘精神对当代文明重建的积极作用;曹双印对玄奘精神所体现的独立人格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进行了分析;张爱萍关注了玄奘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对文化与外交、一带一路等时下热点的关注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黄心川《玄奘精神与“一带一路”》,对一带一路的传统因素与现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玄奘精神仍然是当代社会需要提倡和践行的重要助力;李向平提出,整合玄奘精神在国际主流宗教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提升中国佛教文化的对外交往能力;王志远认为玄奘研究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丰富的学术资粮;王公伟亦认为玄奘西行求法对于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在文化和经济上都具有启发意义。相关探讨还有荆三隆《玄奘精神在当代文明互鉴中的文化价值》、向世山《玄奘与中国佛教外交新思考》、本慧《论玄奘精神的内涵及当代意义》等。

综上所述,本次研讨会问题集中,讨论别开生面,中外学者之间、学者与宗教界人士之间的学术观点多有印证,宏观的把握与具体的解析并重,抽象理论问题与具体实践建议并举,不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玄奘与丝绸之路的研究,而且为发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文化复兴提供了智慧资源。

 

(作者简介:梁富国,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04期。)

上一篇:“人间佛教与中华文化”论坛 开幕

下一篇:“空海与唐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座谈会在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