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和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办,鉴真图书馆协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学术协作的2022年度人间佛教青年学者论坛于12月31日至1月1日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共分7个场次,来自国内外诸多高校的30位博硕士研究生依次发表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上海大学程恭让教授、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分别对各场发言进行了学术评议。上海社会科学院赵翠翠副研究员、天津体育学院社科中心张晓艺讲师、上海大学黄凯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林啸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颜俊、西北大学李心苑讲师、湖南师范大学马俊讲师分别担任各场次主持。
(第一场论坛)
第一场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翠翠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文良教授评议。西北大学的张均杰发表《星云大师的幸福生活观》,根据星云大师对相关主题的讨论,分别从理论来源、成就方式与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大师的幸福生活观做出讨论,并通过对比功利主义的幸福观,来说明大师的幸福生活观符合人间佛教的内在价值。湖南大学的彭丽发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情”观念发微》该文通过对大师“情”观念内涵及实践的研究发现:重视世俗之情是中道生活的必然取向;情的转化、升华是菩萨道的必然要求;“情”观念的实践是人间佛教的活力所在。暨南大学的李昕遥发表《佛光山人间佛教理论书写中的概念隐喻——以<佛法真义>为例》,该论文基于《佛法真义》内容,采用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对人间佛教理论书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实证性的考察,最终得出《佛法真义》书写中结构隐喻的特性,即实践性、人文性、社会性与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潘飚发表《佛陀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以<释迦牟尼佛传>为中心》认为星云大师将佛陀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有机统合起来,形塑了一个“人间佛陀”,通过佛光山打造了一个既拥有人间事业,又拥有弘法团体。张文良教授对同学们的选题、论述都给予了肯定,此外还从学界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未来期许、文章提升的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并在点评中列举了星云大师在弘法过程中的比喻、鲁迅先生阅读佛经等案例进行进一步解释,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佛教。
(第二场论坛)
第二场论坛由天津体育学院社科中心讲师张晓艺老师主持,上海大学文学院程恭让教授评议。共有三位同学进行分享,首先分享的是来自于西北大学的徐彦峰,他发表的论文《生命的尊严与超越:星云大师的生命关怀思想及实践价值》对星云大师的生命关怀做内外两个方面的解读,外在路径是生命平等的思想;内在的路径是生命的解脱,由此看出其对待生命的慈悲态度,以及对生命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的曾丽娜发表《从佛教因果业报论分析星云大师对死刑的看法》从佛教因果业报论考察分析星云大师对死刑的看法,认为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是符合佛教因果业报论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江秋怡发表《残障者是否为其不幸负责——浅谈人间佛教残障观》,她对《阿含经》的论述进行梳理与诠释,说明“残障”概念的多元性及它与基础教义之间的关联,阐明一种合乎根本教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残障理解方式;探究残障者与所谓的“非残障者”的责任,基于缘起原则,建构基于人间佛教思想的对“残障”的积极诠释与行动策略。程恭让教授分别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同学们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从学术论文写作的角度为同学们指明未来继续精进的方向。同时,从佛学、历史学、后现代主义、概念提出的法学背景、人权理念等角度对同学们的论文提出了期许。给予了同学们非常生动的讲解,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与开示。
(第三场论坛)
第三场论坛由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黄凯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四龙教授点评。清华大学的辛放发表《“直面”与“对治”——星云法师“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的佛学渊源研究》从直面与对治两个方面出发梳理星云大师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的佛学渊源,是佛法在当代的重要表现。中央民族大学的孙建生发表《理解与诠释——论佛教诠释学视域下人间佛教的返本与开新》认为星云大师的诠释学主张具体表现为“生命-生死-生活”的“三一”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忧根”为例进行考察,认为星云大师的创造性诠释可以看作是从“前理解”着眼的返本与从“解释”出发的开新。南京大学的王宏伟发表《释<肇论>、<大乘起信论>对魏晋玄学“有无之辨”的两种回应及动因——以人间佛教人间概念为中心的研究》认为对于“人间”概念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人生层面,还要从神圣性、义理性、生活性等多个层面来把握。苏州大学的邝妍彬发表《星云大师对<论语>的融会贯通》认为星云大师将《论语》思想融会于佛法,在人间佛教思想中有明显的佛、儒交融的特点,为佛法的弘传和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昆明理工大学的周子琳发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菩萨教法的现代化研究》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菩萨修学实践的进路: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四摄法、六波罗蜜显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菩萨修行进路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以现代化实践维度的实现凸显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持续发展的动力。李四龙教授对同学们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指导,从各位同学选题范围的把握、论文书写过程中的理论意识、应用意识、儒佛贯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点评,并从更高的维度为同学们论文的提升做出建议。同时,也为各位青年学者进行写作经验的分享,包括选题经验的交流、逻辑的顺畅、重点的突出等。
(第四场论坛)
第四场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林啸老师主持,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点评。浙江大学的葛欣然发表《冠佩环趋星拱极:炽盛光佛信仰在人间》中认为炽盛光佛信仰的发展历程中,佛的说教响应着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的需要,呈现出“国化”、“民化”两条具体的发展路径,为当今的人间佛教建设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借鉴意义。西安交通大学的熊雯《为了千年的传承——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千手观音造像研究》认为佛光山千手观音造像的艺术品位和境界基于作者对于原作技法内涵的理解及自身慈悲的情感和注入,与人间佛教慈悲为首的精神交相辉映,同时加以现代创新,体现了佛光山的人间佛教的本怀和“以文化弘法”的理念。西北大学的廖文慧发表《星云大师观音管理法研究》,从星云大师所提出的观音管理法中对信仰的现代化进行探讨,认为观音管理法既能将传统佛教介入现代社会又能保守佛教的本分,净化社会、引领社会,化社会而又保持超人间性,不为社会所化。西北大学的胡筱雨发表《疫情下人间佛教对生命的多维观照——以佛光山为中心》她认为面对疫情这一境况,佛光山通过对不同层次生命的多维观照,不仅为当前承蒙苦难的生命提供了解决和疗愈的方法,对于后疫情时代人们可能遭遇的现实矛盾和心灵困境也有所启示。香港中文大学郑羽彤发表《后人类时代的佛教转型:人工智能交互下的人间佛教》,认为人工智能理论极端化可能造成新的身心对立,从而与人间佛教身心一如修证体验产生龃龉,故而人间佛教也须与人工智能伦理保持审视距离,进而当物理功能主义消解人的主体性时,以佛法的人间性光辉拯救人本主义危机。李利安教授肯定了同学们的选题,从信仰认同、精神凝聚、历史演变现象、现代与历史的接轨等角度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了评议。从与人间佛教的接轨、对问题的聚焦等方面为同学们指明继续提升的角度,鼓励同学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有层次、能递进,突出文章的独特性。
(第五场论坛)
第五场论坛主持人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颜峻同学,上海大学文学院程恭让教授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谭清发表《星云大师敬畏观的思想渊源及其社会实践》,认为星云大师敬畏观的理论内涵极其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既是佛教之现代化体现亦是佛教在现代化变迁中不断深入社会与人心,有助于佛教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促进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与现代化。华东师范大学的申光明发表《人间佛教中的具身伦理与生命秩序——以星云大师生命权利思想为中心》认为个体的、具身化的敬畏和群体的、社会的敬畏是佛教在人间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这对于生命主体的自我觉悟和解脱,对于生命自由、生命权利实践与人们对现实生命需求的满足都具有重要意义。香港珠海学院的聂立发表《人间佛教对居士生命改良机制的质性研究——以“佛光青年”为例》认为以佛教组织为中心,积极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现实佛教的人间性和生活性;以个体为主体,利用自身的多种资本践行菩萨道,实现菩萨品质;以在家居士为抓手,创建大陆居士佛教自组织(微型居士团体或者现代僧团)为主要模式推进人间佛教;以佛陀本怀为精神内涵,重新发挥人间佛教社会功能。西北大学的石庆周发表《人间佛教生死学的实践-以“葬式”为中心》认为星云大师在带领佛光山对经忏佛事进行了一系列从观念到制度的改革,产生许多喜人的成果。佛光山菩萨教团是这些成果的重要保障。寺院在丧葬服务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人间佛教人间性和超人间性的关系是认识人间佛教与生死学关系的关键。海南大学的庞景超发表《佛光山「寺院养老」问题探析》认为以“寺院养老”为中心探讨佛光山的慈善事业,一方面可以为佛光山的慈善事业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陆的佛教慈善提供借鉴经验:解决制度障碍,积极申请资质;树立正确理念,注重自我调养;养老更是养心,注重精神矣怀。程恭让教授在点评过程中,首先肯定了各位同学研究的意义。但程教授也指明,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对于研究对象的明确、样本数量的掌握、调查方法的运用、研究范围的明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除此之外,程教授也提醒同学们在论文写作与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不要违背人间佛教的本意,也为同学们再次指明了人间佛教的意义。
(第六场论坛)
第六场论坛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讲师李心苑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四龙教授点评。来自泰国国际佛教大学的释圣因发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泰国近代汉传佛教中“人间佛教”理念的发展与实践》使用田野调查方法对人间佛教在近代泰国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认为生与死、色与空、阴与阳是泰国汉传佛教的三个特征,其所代表的三个宏观社会文化结构也是符号,文章重点讨论这三个特征如何与微观的泰国汉传人间佛教的融合。来自西北大学的程炳铭发表《大洋洲佛光山跨文化交往研究》认为大洋州佛光山为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圈的文化传播提供了经验,积极地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行跨文化对象,并将所传播文化进行适当的异化与规划,为宗教对话模式提供中国智慧。西北大学的康博恒发表《大洋洲人间佛教对华人群体的凝聚整合作用研究》认为人间佛教既能满足移民的宗教需求又兼具世俗团体的各项功能,起到了凝聚整合华人华侨群体的作用。对华人群体融入当地生活,多元文化社会建设,佛教的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和平友好形象塑造具有积极意义。李四龙教授肯定了同学们论文的优点,耐心为同学们讲解学术论文书写的要点,李四龙教授认为好的文章有三要素分别是文字、观点与材料,同学们发表的文章都各占优点。肯定了同学们材料的新颖,使大家能更全面地理解泰国佛教、海外人间佛教。关于论文进一步打磨的方面,李教授认为可以参看美国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于材料的运用,文章框架结构、问题意识的明确、语言的规范等问题,也一一指出了修改方法。
(第七场论坛)
第七场论坛由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马俊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文良教授点评。南开大学的刘雨薇发表《从<星云禅话>的书写看禅观下的两种真实》,刘雨薇认为《星云禅话》在继承了古代公案简单化、程式化书写传统的基础上,重视对公案“具体情境”的描述,再次将公案置于历史性叙述中。扬州大学的朱怡雯发表《唐代诗人佛寺结社的“人间性”——人间佛教的一种文化溯源》以佛光山分道场扬州鉴真图书馆作为个案可见,人间佛教寺院对中国古代佛教寺院“人间性”的继承和发展,将“人间性”贯彻落实于寺院的管理建設中,這也是未来佛教发展应该坚持的方向。西北大学的王栩发表《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历史源流解读研究——以<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为中心》,认为《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建构了完整而清晰的人间佛教历史渊源,为人间佛教的历史定位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南京师范大学的周晓莹发表《“人间佛教”视阈下的寺院空间研究——以南京市寺院为考察中心》以人间佛教为背景,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将南京市寺院的现实情况可视化,分析出南京寺院分布的特点及圣俗间的界限,总结出人间佛教下寺院的现实意义。武汉大学的李润菡发表《星云大师文艺思想的现代内涵》认为星云大师的文艺思想具有现代内涵,主要体现于提倡积极创作通俗易懂,易于被现代人接受。张文良教授对各位同学的文章一一进行点评,肯定了同学们的选题,对于文章的逻辑性、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进一步修改提出详细的意见,同时,张教授也鼓励同学们,希望能在学术道路上获得新的突破。
为期两天七场,共30位同学参与发言的论坛圆满结束。参会的青年学子通过会议对自己的论文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参与点评的老师与主持人从不同的出发点给予同学们指导和鼓励,并提出希望同学们能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使学术研究能够进一步社会化和大众化,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学术研究当作一种幸福、乐趣,实现人生价值。
(编辑:董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