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李健研究员在西北大学作《老子之道的情意性特征》的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1-10-01

2021年9月30日,西安外事学院老子学院研究员、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老子学刊》编委李健博士应邀在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作题为《道“悦”与道“救”:老子之道的情意性特征》的学术讲座,历史学院和丝绸之路研究院中国宗教史课程班的全体博士研究生及文学院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及相关院系的的部分青年教师参与了本次讲座。

17196

讲座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主持。李健研究员主讲之前,李利安教授讲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宗教处于低潮,或者说这是一个民本化或者说是理性化高涨的时代。但宗教依然以特别的形态继续存在,一方面一些原有的宗教变得残破而失去昔日的威风和地位,另一方面新生的学说开出宗教思想更加深厚的发展趋向,在理论和情趣等方面影响深远。所以,这个时期的宗教值得深入观察和思考,尤其是需要重新评价。”

1C7D0

(讲座现场)

李健研究员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是否为纯粹的理性思想”为问题意识引入,从孔子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畏天命”“祭神如神在”、墨子的“天志”“明鬼”、老子的“谷神不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为证据,并引证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说法——“要求一位古代思想家完全消除神的观念是极为困难的。”进而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不仅仅是理性思想,同时也有宗教神学色彩。

接着,李健研究员结合郭店楚简与各大版本的《老子》文献,从“道悦”与“道救”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具有情意性特征进行系统立论。(导语部分,认同詹石窗先生、陈霞研究员、宫哲兵教授等学者关于道的信仰性著述资源,对道家学界关于老子之道的单一理性化诠释进行驳论。)在讲解“道悦”作为道的情感性时,考证了郭店楚简的“悦穆”系道的规定性,文子也用“悦穆胸中”形容道性,而“悦”在文字学里同“乐”,表示喜悦之情感,说明道具有情感性;还结合汉帛本的“守情笃”、通行本的“寂兮寥兮”(傅奕本作“寂兮寞兮”)、“天……以慈卫之”、“道亦乐得之”等论证道的情感性。在讲解“道救”作为道的意志性时,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老子有“罪”的观念,且道有免罪的能力。原文证据是:“罪莫大于可欲”“有罪以免”。二是,天道有奖惩功能,天道具有公正性,体现德福一致。对善进行奖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对恶进行惩戒:“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些原文里,老子都不是经验或理性表达,而是信仰表达。三是,道有拯救功能,“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有罪以免”。这三个方面都说明老子之道不是非生命的死的本体,而是具有意志的神性存在,道作为有情感有意志的智慧生命存在。(尤其到作为“谷神”,体现了道作为神灵,是神性存在。“谷神”在先秦是祭祀对象,绝不是有的学者所说的作为比喻。)总之,李健研究员认为,老子学说富有信仰色彩,需要重新评估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如果老子学说仅仅是理性哲学系统,则《老子》一书不可能内化于道教信徒,成为道教元典。道家、儒家、墨家等皆有宗教资源,需要重新对诸子思想定位进行评估,对“诸子告别宗教时代,进入理性时期”的观点进行检讨。

1E12E

(讲座现场)

主讲结束时,进行了半小时的热烈讨论,硕博研究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有研究生提问,“老子既讲道,又讲天,两者是什么关系?”李健研究员回应说:“老子的本原之道主要为情感性,老子的天之道主要为意志性,所以刚才课件里,小标题具体分疏为“道悦”与“天道之救”。本原之道委托天之道具体实施奖惩与拯救功能,本原之道类似基督教的圣父上帝,天之道类似基督教的圣子基督”。有研究生提问,“关于宗教与哲学,可否理解为精英理性,大众信仰?比如,孔孟有宗教色彩,而宋明理学更富有理性色彩。”李健研究员回应说:“不完全是这样。孔孟皆有信仰,他们也是精英,宋明理学解构意志天,主要是回应佛教的挑战,佛教突出主体觉悟。基督教世界也有大量精英在信仰,不少还是大科学家。尤西林先生、单纯教授等皆注意到,宗教观念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信仰和理性并非二元对立,所以神学家用理性来确证上帝存在。信仰、理性、情感构成人的完整人格,尤西林先生甚至认为:有无信仰是人兽的区别之一。李利安教授讲宗教的问题意识是回应人性需求,而信仰是人的共同需求,信仰不只属于大众。”有研究生提问,“怎么看待信仰与人文主义的关系?”李健研究员回应说:“西方传统的信仰是神本主义,人信仰神是为了荣耀神,人是仆人,但人的主体性被遮蔽;人文主义是重构人神关系,体现人本,信仰神是为了人,信仰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人是目的。所以人文主义并非抛弃神,而是优化人神关系,人文主义绝非唯物主义或无神论,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曾也对此进行正本清源。老子之道既是神性之道,又是理性之道。两者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人文主义,既信仰神性之道,同时人又有主体性,富有理性。郭店楚简《老子》里区分得很清楚,神性之道为本原之道,通常写作“道”;理性之道为治理之道,通常写作“彳人亍”(高华平考据,整个郭店楚简里,天道写作“道”,人道写作“彳人亍”)。孔子“敬畏神而远之”首先承认有鬼神而且还要敬畏,“远之”只是同时突出人的主体性理性,同样是人文主义,所以刘家和先生认为先秦诸子也是人文主义。”有研究生提问,“一个人从不信仰到信仰,是否需要一个特殊的转化机制?”李健研究员回应说:“人本来就有信仰潜能,不信仰是暂时遮蔽,信仰只是激活生命。从不信仰到信仰是由隐到现,需要特殊机缘,重在生命的亲证而改变。”另有研究生对黄老道家与老子的关系以及在历史中的地位进行提问,李健研究员也结合道家发展阶段以及《史记·老子庄子申子韩非子》合传原因和黄老概念使用进行了回应。

1ECD1

(讲座现场)

最后,李利安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李利安教授说:“李健博士主讲《老子之道的情意性特征》,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是否具有宗教性为问题意识,其中涉及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的宗教性及其表现特征等内容,重点在于通过对楚简《老子》等版本的相关原文考证,说明老子思想的宗教情怀及其价值与深远影响。互动环节讨论热烈,话题既有拓展,又环环相扣。感谢李健博士的精彩演讲。”(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

(编辑:王栩)


上一篇:暂无信息

下一篇:讲座回顾 | 尹邦志:《法界宝藏论》的汉藏佛学融通思想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