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文本·方法与视野:明清佛教与社会”工作坊在西北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8-12-09

       2018年12月1-2日,中国宗教·青年学者工作坊第一期学术活动在西北大学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主办,西安见月忘指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本次学术工作坊以“文本·方法与视野:明清佛教与社会”为主题,分学术研讨会和田野考察两部分进行。

1546616130345071.png

(会议现场)

       12月1日开展学术研讨会,七所大学的八位青年学者发表主题论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海波教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讲师白冰博士出席学术讨论会,历史学院、文学院、哲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相关专业博、硕士在校生十多人参加学习。

       上午8点30分,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一楼会议室正式开始。西北大学哲学院王雪梅教授首先对工作坊主旨进行了介绍,希望工作坊能经常邀请中国宗教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来西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在激发学者们研究兴趣的同时,也为博硕士研究生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成为玄奘研究院今后定期开展的常规学术活动。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对青年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对学者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探讨明清佛教期与厚望,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工作坊在明清佛教信仰的民间化、生活化、地方化等各方面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1546616155103039.png

(李利安教授)

       会议分四个小组依序进行,每两位学者为一发表小组,由一位学者主持。小组发表结束后,进入互评与讨论环节。

       第一组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研究所王大伟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院张德伟副教授和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李永斌博士分别发表了《文本传播新探:以< 永乐北藏>颁赐为中心》和《明清居士佛教的发展向度:以< 如来香>的编撰为中心》两篇论文。张德伟博士首先介绍了国际学界尤其是北美学界对明清大藏经编撰颁赐研究的重视情况,然后谈及论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思路,以《永乐北藏》在全国的传播为切入点,观察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探讨了明代官方藏经的传播路径、帝后对颁赐寺院的选择及佛教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李永斌博士以明末清初编撰而成的佛教文献《如来香》为着眼点,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勾勒出作者唐时的生平与社会交往,进而探讨了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的态度及社会变迁对佛教文本发展向度的影响。之后,学者们针对两篇论文的主题探讨了明代“请藏”活动关涉的社会经济问题及居士佛教和僧团的关系问题。 

1546616182103203.png

(张德伟副教授)

1546616202807147.png

(李永斌博士)

       第二组由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侯慧明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历史学院邓庆平副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夏志前副教授分别发表论文《中国的行业神崇拜:民间信仰、行业组织与区域社会》和《明清之际曹洞宗海云系禅僧与岭南地方社会的互动》。邓庆平分享了明清北京地区行业神信仰状况考察的成果,对百年行业神崇拜研究进行了精心的梳理,谈及了从西方传教士直至当代学者的研究现状,以社会史研究范式切入明清民间信仰和行业社会的关系研究,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经济、文化、社会组织等因素对民间信仰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夏志前以清初“遗民僧”聚居岭南形成的“海云禅派”为研究对象,对天然函昰、剩人函可、澹归今释等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进行了梳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僧人和士人酬答的一手资料,分析了“遗民僧”参与政治生活的心态以及当时社会士人生活情状及其与佛教的交涉活动。发表结束后,学者们对行业神信仰和“佛教社邑”等问题展开了饶有兴趣的讨论,博硕士生踊跃参与,小组会议于中午12点结束。 

1546616226416332.png

(邓庆平副教授)

1546616245581144.png

(夏志前副教授)

       第三组发表会下午1点30分开始,由华南师范大学夏志前副教授主持,山西师范大学侯慧明教授、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黄豪博士分别发表论文《山西清代壁画研究-以大同华严寺为例》和《劝善与导俗:清初目连戏及其搬演》。侯慧明教授简单介绍了山西明清壁画的存续情况,详细地展示了大同华严寺壁画调研资料,与同一时代其他壁画进行对比,也对华严寺壁画反映的不同时期的风格进行梳理,探讨了当时佛教生活和民间化交涉的情况。黄豪博士以中国戏剧民间参与情况导入主题,对目连戏在明代的发展进行了介绍,研究了佛教地狱观念、因果轮回思想通过目连戏的艺术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并对目连戏的社会交涉进行反思,总结了目连戏“劝善导俗”的社会功能。发表结束后,学者们对明清佛教艺术样态问题进行探讨,分享了对明清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看法。

1546616273921525.png

(侯慧明教授)

1546616293101335.png

(黄豪博士)

       第四组由张德伟主持,四川大学王大伟副教授和西北大学王雪梅教授分别发表了《明代汉传佛教的清规文献与寺院职事制度》和《“敕赐”的荣光与蜕变——以洋县智果寺为中心的历史透视》两篇论文。王大伟副教授从《水浒传》中鲁智深故事导入主题,举例说明明代寺院中净头、茶头、菜头到浴主、阁主等司职名称和升迁次第,然后引述明代僧人文录、语录以及寺志等文本中相关的寺院制度性文献对寺院司职进行了梳理,进而勾勒出明代寺院日常生活情境、寺院经济乃至寺院社会交往场景。王雪梅教授以陕西洋县智果寺明代万历年间颁赐大藏经事件为讨论对象,考证“寺僧治太后眼疾”作为颁赐大藏经理由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诸多文献发现这一传说在后世的寺院中多有流行,其源头并非出自智果寺。最后,王雪梅教授以现有文献资料为基础,提出了智果寺可能是因终南山“名山大寺”身份获赐大藏经的理由,给学者们留下了探讨的空间。之后,学者们对明清寺院生活和当时社会的交涉进行了探讨,涉及佛教与政治交往佛教与民间传说等诸多问题。

1546616317359315.png

(王大伟副教授)

1546616338649650.png

(王雪梅教授)

       分组研讨结束后,学者们就全天研讨内容进行了开放讨论,在场同学积极提问,对明清宗教研究文献、方法和研究视角进行了探讨。开放讨论结束后,李海波教授总结了本次工作坊研讨会三个特点:第一、工作坊发表时间充裕,把可能尚未成熟观点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做到了集思广益。第二、工作坊的研究方向更加精准,展现了学者们在相对集中的主题下所具备扎实文献功底。第三、工作坊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学者们为同一时期的研究内容提供不同研究视角。

1546616364183100.png

(讨论环节)

       最后,李利安教授对学术研讨进行了总评和展望。根据学者们发表的文章,李利安教授归纳了本次研讨涉及到的明清佛教的几个特点:一、明清大藏经的颁赐与“请藏”活动反映了佛教由理论向实践转型。二、明清佛教绘画和造像艺术的变迁反映了佛教融合诸多中国元素对其圣神性的支撑。三、明清佛教“遗民僧”群体的原初身份构成反映了明清佛教与社会的互动。四、明清佛教寺院制度建设不同于早期中国佛教的戒律建设问题,更加突出了佛教的社会生活层面。五、明清佛教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走向大众,显示了佛教顽强生存的努力。六、基于明清社会组织的变迁而形成的行业神信仰,对佛教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构建有很大的启发。七、明清佛教编撰经典反映了作为居士的知识分子佛教徒对佛教文化建设的重视。总之,在试图对明清佛教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仔细思考,明清佛教研究也呼唤更加丰富理论构建,希望工作坊能越办越好。

       12月2日,工作坊对西安卧龙寺、西五台云居寺和广仁寺碑刻、文献资料进行了调研,期间受到了卧龙寺方丈常礼法师、云居寺住持吉祥法师、广仁寺住持仁钦法师的接待并与之进行座谈,工作坊圆满结束。(文:姚腾 ;图:李佳、李沛)

        



(编辑:郭储)

上一篇:“长安宗教与中国宗教研究方法”工作坊在西北大学举行

下一篇:中国宗教•青年学者工作坊第1期 “文本、方法与视野:明清佛教与社会” 工作坊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