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和尚四德 智炬常明——纪念常明老和尚圆寂十周年

发布时间:2019-06-11

常明老和尚圆寂已经十年了。早在高中时期,我就到过离我家不远的兴教寺,见过老和尚。1987年到陕西省宗教事务局工作后,与老和尚的接触逐渐增多。从那时开始,一直到老和尚圆寂,尽管平时来往不多,但时日既久,也算比较了解。老和尚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建寺安僧、爱国爱教、弘法利生等人人可见的功德,而是老和尚的四德:俭、慢、讷、和。如果说涅槃四德之“常乐我净”这四字哲理深厚,一般人难解其妙,那么反映和尚四德的这四个字,或许人们会认为平常无奇,但细思之后,会发现这四字当中自有深意,特别在今天这个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

说其俭,那是人人尽知。一件衬衣可补了又补,去城办事可挤三轮蹦蹦,日常饮食也是粗茶淡饭。1988年的一天,我与老和尚及慧雨法师去北京,一路上更是直接见证了老和尚的节俭性情。这种俭,虽然也有生活于贫困时代、出身于贫寒家庭这一背景这一因素,但我不认为这仅仅是物质匮乏所促成的一种生活习惯,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以佛教智慧对治贪欲后的人性重塑,是从被物欲迷失了的人性中回归人简单、清纯、质朴的天性,这是东方智慧的重要体现。老和尚作为陕西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其德高望重,无人能及,像净慧长老所说的那些讲阔气的人应该感到羞愧,至于净慧长老所批评的那些不但阔气而且霸气官气俗气十足的人,在老和尚这里更应该深刻忏悔。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未来方向的角度来看,自从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与市场彻底颠覆了人类原有的生活体系,人类物欲极度膨胀,人性走向贪婪,追求衣食住行之享受与一切向钱看逐渐主宰人的生命轨迹,获取生活资料转变成向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和谐的天人关系不复存在,环境被污染,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在将地球推向灾难,如果不从人性重塑角度进行釜底抽薪式的对治,人类的前途将是迷离而堪忧的。所以,我坚信,东方文明虽然在近代以来人类的物质文明进步中贡献不大,但在未来人类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支撑下的全面进步中一定会发挥积极作用。常明老和尚的这种俭,是佛教智慧的体现,这种智慧将成为人类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背景下对治贪婪之痛与生态之危的希望所在。

如果说俭这一品德在老一代法师身上并不罕见的话,那么常明老和尚的慢却是很有个性,对我也更有冲击力。凡是和老和尚接触过的人估计都知道,老和尚走路慢,说话慢,就连举手投足的每一个动作都很缓慢。初次接触老和尚,你可能会觉得他很迟钝,也可能以为他很高傲,那些急性子的人面对这种慢,可能会感觉很不适应,如果认为他对你爱理不理,那就更错了。其实,老和尚的这种慢,既不是迟钝,更不是高傲,而是一种净于内缓于外的境界,是一种悠缓中呈现出来的稳健、安闲、庄严和大气,只有以智慧对治物欲达到超脱自在的时候,内心平静,生活俭朴,六时安然,一切自成,何需急急匆匆。所谓心安之,神必安之;神安之,行自安之。老和尚身口二业之安然,必然来自其意业之安然,只有人心归净,人性归俭,人身才能归缓,言语与作为才能慢下来,并在慢的状态下体察生命的真相,体味生活的滋味,收获时光的美好。印象中,只有一次在首都机场,因为老和尚没有带身份证,无法登机,为了及时通过,老和尚才罕见地出现了一丝丝动作的快捷。就这事,我也一直感到自责,因为实在是难为这位一贯悠缓的老和尚了。我对老和尚的这种慢非常欣赏,一直自叹弗如,引以为愧,无奈身在红尘,诸事烦扰,整日忙忙碌碌,沉沦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环顾这个世界,一切都在快速运转,快,成为人类存在的第一表征,快感成为每一个人的追求,学习要速成,发财要窍门,升官要捷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上有各级领导的忙忙碌碌,下有市井百姓的急急慌慌,为了快,甚至不惜弯道超车,为了快,不惜违法犯罪,就连纪念老和尚十周年的追思会,也临时删减原定议程,于二十几分钟内就宣告了功德圆满,可见人类养成的这种“快”的恶习已经蔓延到社会各个领域。总之,步入现代文明的人类,已难找回自古以来的悠缓闲适,想当年老子骑青牛悠哉悠哉一路西去的美景再也看不到了。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把我们从狂奔的时代车轮的肆意碾压中解脱出来,从快节奏的疲惫中悠缓下来,我觉得这是当今人类的一大难题。老和尚的慢,既给这个忙碌的社会提了一个醒,也给愿意观察思考的人表了一个法。这个法,说到底就是佛教的智慧,人有贪嗔痴,我有戒定慧,身心得收摄,生活必悠闲。当然,外在的慢也不是绝对的,内在的缓才是人类天性的回归。当人类生活运行在舒缓安闲状态的时候,悠然自在就成为一种生命的尊严,悠然自得也必定会为人类迎来生命的欢喜。

说到老和尚的讷,那也是一种特别的气象。1987年的一天,我在大兴善寺参加省佛协的一次常务理事会,讨论法门寺舍利瞻礼法会相关事项。老和尚在会上始终一言不发,到最后省宗教局一处负责人张军点名问老和尚的意见,他才缓缓扭过头来说“大家都说得好着呢,我都同意”。凡是接触过老和尚的人都知道,老和尚平时不善言辞,总是静默寡语,缄口自守,寂静安然。有人问话,也不见得就能得到老和尚言语的回应。即使向他请教佛法,他也不会滔滔不绝,总是在片刻的沉默之后,悠缓恬静地点拨只言片语,有些时候甚至无言以对,一片默然,或者通过眼神或动作表示回应,其意远在言语之外。人家提笔写文,惜墨如金,他是开口说话,惜语如金。禅宗讲不立文字,他则把不立文字发展为不立言语,缄默安静成为老和尚的突出个性。一些外行人一看老和尚说不出什么大道理,还以为这就是没文化,可他们不知,对修行人来讲,功夫不在理论与说教,更不在言语的多寡。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夸夸其谈,概念繁多,辞藻美丽,或许都能让天花乱坠,我们更能经常看到,一些人总是喋喋不休,似乎知晓天下,真理只在他的手中。特别是当代中国,或许是自古以来话语最多的时代,呈爆炸式向每个人袭来。重要讲话纷纷而至,理论学说不断翻新,概念层出不穷,说法不断变换,恨不得对着每个人的耳朵叫喊,以便那些美丽而豪迈的学说钻进人们的头脑,语言成为游戏,理论成为笑料,甚至成为张维迎教授所说的一种特别类型的腐败,空话、假话、套话、官话,漫天飞舞,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用途,这些泛滥的话语,裹挟着霸道、无知、奸滑、虚伪,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大灾难。对于个人来讲,话多讨人嫌,言多必有失,何况话说多了,也会消耗元气。佛教修行中常用“止语”来对治人心的散乱,重整人性的纯洁,修行者在止语的状态中往往会产生震撼性的生命体验。所以,我将老和尚的讷,既理解他个人的修行境界,也理解为对众生的佛法开示,当然我也愿意理解为对中国当代上上下下普遍存在的空话假话的回击。今天佛教界在追思老和尚的时候,如果也是急匆匆地扔出一堆官话套话虚话了事,估计老和尚在天有灵也会以笑讥之。

0.jpg

再说老和尚的“和”,主要是指老和尚那种亲和、随和、温和的气质。老和尚与人打交道,从不争高论低,总是惜缘随缘,友好相对,不做计较。对于众人的需求和想法,只要不触及基本原则,他总是不逆其意,乐见其成。老和尚以其慈悲与智慧,和顺一切,超越一切,也为自己迎来了一片祥和。老和尚无论与哪个领域的哪种人相处,都能相安无事,彼此和谐。这种和,即使在佛教界也是非常难得的福德。想想这个世界,从古到今,矛盾无处不有,冲突随时存在。严峻地观察,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温和地观察,也是想法各异,高低相争,彼此和顺一直是人类的崇高向往。今天的人类社会,尽管没有两次世界大战那样激烈的暴力冲突,但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党派与党派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矛盾和竞争。中国前几年对内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都是认识到冲突的普遍存在及其严重危害。老和尚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和”的楷模,在这个楷模之中,既有和顺一切的气势,也有坚持原则的底线,二者的结合才使佛教的“和”呈现出慈悲与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和”才能真正落实于生活,亲证于内心,既成为一种崇高的生命境界,也成为安身立命的资本和应对纷扰的力量。总之,老和尚的“和”是值得我们效法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饱含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是应对各种冲突、重整生活秩序、提升生命品质的一剂良药,值得我们珍惜和推广。

老和尚虽然走了,而且走了整整十年了,但他俭、慢、讷、和四大品格留在了人间,可谓“和尚四德,法身常明”。我们今天追思他老人家,可以举办超度法会,也应该建塔供奉,但在我看来,最好的追思还是回味老人家的功德,总结老人家的教诲,提炼老人家的品格,特别是那些既不共与他、又有益社会的品格,为拯救这个时代的问题提供佛法智慧的借鉴。若如此,老和尚的慧命则将长存于天地之间。(文:李利安)


(编辑:徐梅)

上一篇:暂无信息

下一篇: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