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教授在印光大师思想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7-04-12

编者按:2017年3月31日-4月3日,来自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佛教团体的专家学者,齐聚陕西合阳,在印光大师故里召开了印光大师思想学术研讨会。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致辞全文如下:

各位晚上好!本次研讨会马上就结束了,大家也都很累了。本来我想就坐在底下大概说说我的一些想法,但温教授一再要求我闭幕式时要到台上来做个所谓“压轴性”的致辞,所以我只好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净土宗几个核心问题的一些思考,请大家批评。

微信图片_20190216161641.png

现在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信仰和修行净土法门的一般都是这几类人:患病的、临终的、老年人、没有文化的,或者是妇女。当然,我们也会经常这样解释:在净土信仰者当中也有很多精英人士,包括很多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士。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总体上来看,占绝大部分的还是弱势群体,或者从社会阶层来说,绝大部分属于社会的底层。这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应对人们因此而产生的对净土法门的误解?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净土宗既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也有佛教其它理论的交融与支撑,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净土理论与信仰体系。对于净土宗,学术界一般都比较关注什么理论呢?目前我们看到的成果主要还是局限在自力与他力的学说,难行与易行道的学说,各种念佛方式的研究,各种净土的比较,净土与禅及其他佛教学说的关系研究等。这些研究的确具有学术的意义,但从净土宗自身的理论阐释体系和信仰建设来说,学术性热点可能并非宗教理论尤其是宗教信仰建设的重点,这些问题难以解释净土信仰的核心问题。如自力和他力,只是解释了在修行所依据的力量方面,净土法门与禅宗法门的不同;难行易行的理论也只是分清楚了佛教内部实现终极目标的难易不同。这些理论的研究能有助于一般人对来世对净土对阿弥陀佛心生净信吗?我觉得很难,因为这些理论的研究并未对净土宗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是最根本的问题进行解释。

如果从学理的角度来讲,净土宗是要解决来世问题的。如此,就会有人要问,来世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来世就是我从今世要走到的未来一世,但我从过去世走到今天的时候,现在的我对过去世的我并不知道,如此,未来的我怎么知道现在的我或现在的我怎么相信未来的我呢。所以,净土宗的关键信仰是如何让现世人相信来世。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上升到哲学或类似于西方神学的理论体系来进行解释的,尽管信仰角度的说法自古以来并不匮乏。在净土的思想中,净土不是秽土,净土是不同于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国土。从哲学角度来讲,这其实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方是一个世界,此外还有另一个世界。如果是这样,问题便又来了:另一个国土,净土的世界,那么美好,我们又如何能相信它的存在?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也就是要以现代的思维面对现代的人群,阐释那个世界的合法性、合理性,找出能够让人信服的依据,建构一种理论体系,支撑这种信仰实践。对于这个问题,佛教学术界也是一直不重视的。还有就是,我们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又如何能够往生到那个十万亿国土之外的世界去呢?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具体解决。过去,佛教的传统是认为只要凭借他力就可以实现。至于他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他力是如何存在的?他力与人的生命趋向为何能发生关系?我认为这都属于信仰的核心问题,而在佛教学术发展的历史上,一直是疏于对它们的解读与论证的。我们看看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的《圣经》并不是在逻辑的前提下展开的,而是以文学的方式或一般记事的方式展开的,形式上看很多地方也是比较零碎的。但到了中世纪,包括中世纪以后,基督教神学理论高度发达,涌现出一批神学家,不厌其烦地、十分细密周全的对《圣经》进行各种论证,尤其是“三位一体”神学理论的出现,竭力论证上帝的存在、天堂的存在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论证我们今世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天国之间的联系。基督教始终围绕这些核心的神学理论来加强信仰。而佛教的理论,在中国始终是以“禅”的理论为基础,并不是以“净土”为主。在印度的早期佛教,主题也是与“禅”相关的净心理论,而不是“净土”的理论。所以,净土宗从它的产生开始,它自身的理论一直是很薄弱的,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研究也比较偏离了净土宗信仰与修行实践所涉及的核心理论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2161616411.png

当然,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讲来世,讲净土,讲佛的保佑力量,人们很容易信服;而在现在再讲净土宗所涉及的这些信仰,大家是怀疑的,甚至是不信的。因为时代在变化,今天的科学在飞速发展,各种思想学说不断在教化我们,微信里边的“心灵鸡汤”背后也含有很多哲学的思想并可能激发人们进一步深刻反思;同时宗教文化也多元化发展,人们可选择的信仰对象也就更多。所以在当今的时代,古代的“信就可以了”是很难再让人信服的。过去,我们认为这些信仰是不用论证的,因为它是出于佛陀所说,属于“圣言量”,信就可以了。但在今天,面对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复杂,我们必须论证这些说教。

当代净土宗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审视。很多人说今天的净土宗是没有文化的,因为没有多少哲学的内涵,没有丰富的义理思辨。但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样的说法是过于简单粗暴的。净土宗在东汉末年最早传入中国,三国时其思想的输入基本已经完备,但从东汉末年经二百多年才出现了一个慧远,身边凝聚了一批有钱有闲有文化积淀和理论思维水平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净土信仰与实践的先河。可见净土的思想在中国是长时间被搁置的,即使在西晋时曾出现过几个零散的信仰者,但都不成气候。净土信仰为什么长时间被中国人所拒绝?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净土宗看似一种纯粹信仰性的宗派,其实,这种信仰涉及几个重大的哲学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宇宙观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来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宇宙。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是天圆地方,华夏民族处在世界的中央,国号“中国”。中国人用五服来划分整个世界的地理空间结构,形成一个狭隘的、单一的、自我中心的世界格局。然而净土宗的世界观是在无尽的三世流转的时间链条中、在无尽的十方空间中,有无数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也不在其中央,而属于偏地;这个世界没有中国人想象的那么美好,这个世界是苦难的,而且只是暂时性的存在,因为任何一个世界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发展阶段,最后走向灭亡。净土宗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与佛教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完全呼应,圆融一体。这对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一次巨大冲击,中国人难以接受。

第二个问题就是生命观引发的冲突。即使有人相信了净土的世界观,即认可“大千世界”这一宇宙结构,也相信世界有好坏之分,而我们不幸存在于一个坏世界当中,但能否相信好世界与坏世界之间可以建立一种联系,这可能又是一个问题。在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的眼里,同样有比地球更好的世界,也有比人的智慧更高的生命体的存在。但霍金认为人类不要去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因为他认为比地球更好的那个地方的那些比人更有力量的生命体可能是没有道德的,他们会毁灭了地球,毁灭了人类。但净土宗认为,比地球更好的地方是可以寻找的,比人类更有力量的生命体也是可以信赖的,借助于更高智慧的生命体所拥有的某种力量,人类就可以前往那个美好的世界。人之所以能够借助这种力量,之所以能移民于十万亿世界之外的那个世界,是因为人的生命绝非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血肉之躯,人的生命还有超越物质形态之外的存在形态。在那种存在形态中,穿越时间和空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可见,净土宗信仰中还存在一个生命观的问题。对此,中国人也难以理解。从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来看,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经络变化等都是着眼于自然性的生命,带有理性的色彩;而与此稍微不同的便是相信祖先灵魂的存在,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在此基础上,灵和肉的关系是可以进一步演化成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灵魂独立存在,意味着精神可以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但中国人仅此而已,没有进一步的探讨现世生命的精神性以及这种精神性和我们生命的终极存在的那样一种脱离物质依赖之后的生命形态之间的关系。而佛教是有这样的理论的,这就是佛教的生命观。佛教的生命观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很多内容却是零散地展现在不同的佛教经典当中。学术界对这些有关生命的思想并没有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深刻的论证,也没有用这种论证来支撑一种灵性生命存在的信仰,并在认可了灵性生命存在之后来搭建净土宗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在超越肉体之后的另一种生命的状态中,超越十亿国土才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净土宗就将是难信难修的法门,也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迷信”。所以,我觉得生命观是净土宗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前提,也是不得不面对的,不得不解决的。因为一直缺乏学理的论证,所以尽管佛经中有很多说教,但我们中国人还是很难以接受佛教的生命观,如五蕴,这是用来解释生命基本结构的,五蕴中的五分之四是精神性的元素。再如十二因缘,这是解释前世今生的流传过程的,以超越物质之外的一种生命状态作为主线来前后贯通。再如佛性、如来藏,或者叫本觉、自性等,这是关于生命的本真,圣洁的最高也是最终极的存在,也是超越物质形态的一种生命存在或生命力量。中国的文化中,没有这种生命观,而这种生命观问题的冲突若无法解决,净土宗的理论在中国也就无法构建起来,净土信仰也就难以为一般人所接受。

微信图片_201902161616412.png

第三个问题则是力量观,也可以称之为能量观,就是如何看待与我们自己相关的力量尤其是外在的力量。如果有了一个彼岸的世界,有了一种灵性的生命,两者之间如何实现沟通呢?这就必须要有一种力量来搭建一个桥梁。净土信仰体系中有这样的力量,但是,我们如何能相信这种力量呢?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相信人的理性层面的力量,也就是人间的力量,或物质的力量,而难以相信超人间的力量,超物质的力量。任何物质都是有力量的,也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何况有情识的众生。在众生当中,人的力量是大于动物的力量的,而动物的力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在宇宙当中,力量是一定是划分层次的,那么人是不是最高力量的拥有者?人能否掌握了绝对的力量呢?能不能在这个本来相对的世界里,由原本相对存在的人获得一种绝对的力量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从逻辑上来讲,在相对的世界里只能获得相对的力量。那么既然是相对的,就一定还有比人更高的力量,甚至在相对之外存在的绝对的力量。这些力量能否与生命个体之间发生关联呢?这些问题还可以慢慢论证。

我的看法是,除了大自然当中存在的那种巨大的力量之外,还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如无中生有的无,派生万有的道,万法深处的真如,肉体之中的灵魂,众生本有的佛性,命运背后的业力等。与此同时,生命个体的力量既存在于物质的层面,也可能存在于精神的层面,所谓心力,精神的能量,往往比身体的力量对生命具有更强劲的支撑或破坏,可见无形无状的精神完全可以演化成一种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还能穿越理性的范畴,演变成一种超人间的力量。至于这种精神力量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一定非常复杂,非常玄妙。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因素共同激发着这种力量的诞生。从儒家的文化传统来看,一个人一旦至善至美,就会超凡入圣,而成圣成贤就可能被赋予神圣的力量,有可能转化成神,成为人们膜拜与祈求的对象。中国民间的很多神就是这样来炼成的,也就是说若一个人至善的时候可能转化成神。再看佛教故事中的“孙悟空”,让人们联想到,若一个人彻底的悟空,他也就有了超人间的力量,成为一种神明。这便是《心经》为何会被神化,《心经》讲“空”的“般若波罗蜜多”为何会成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的这样一种超人间力量的原因。这也反应出,在佛教的信仰中,人的智慧若达到极点时,也一定会具有超人间的力量。另外,愿力也是如此。如观音菩萨在佛前发愿,若不能解救一切众生的苦难则绝不证成菩提。发愿之后,观音菩萨瞬间千手千眼具足,而这种具足实际上就意味着获得了超凡入圣的力量。这表明,愿力也可以生发神圣。总之,在佛教的传统中,至空可以生神圣,至净可以生神圣、至善也可以生神圣。这也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由此可见,这种超人间的力量是从意念而来的,是从德行而来的,是从智慧而来的,是精神深处激发出的一种神奇的力量。

再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我们的勇敢、坚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往往不是来自于自己的物质性生命,而是来自于我们的精神。在佛经的记载当中,这样的力量可以超越肉体与物质的羁绊,成为一种超人间的力量。至于这种力量是如何产生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途径,我们都可对其进行总结。再看历史上的众多佛教信仰者产生神圣力量的感应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这种力量是一种内外合一的力量,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所发出的力量。它不会是单一内在的,也不可能是单一外在的,而是力力相应、力力衔接、心心相应、彼此沟通之后的呼应,是连接起来的一种力量。如玄奘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昏迷在沙漠当中时,想起了观音菩萨,并至诚地呼唤菩萨的救度,然后他清醒过来,振作起来,继续前行,终于走出死亡之地。我相信这并不是观音菩萨让玄奘站了起来,而是玄奘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坚定的信仰与至诚的呼唤中,与观音内外呼应从而激发出生命的潜力,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力量,从而站了起来,挽救了自己的一条性命。历史上大量的感应故事,若是仔细分析的话,其实都是内外两种力量相互呼应的过程。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与净土信仰者往生净土的愿力也是一种内在融汇的过程。当然这种力量一定是精神深处生发出来的灵性力量,而不是物质性生命所生发出来的物质层面的力量。由此来看,这种力量也是一种神秘的现象,是精神深处生发出来的一种外在的力量。这可以说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灵与肉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2161616413.png

总之,净土宗所涉及的宇宙观、生命观、力量观等哲学问题,或者说是宗教学范畴里所说的此岸与彼岸的问题、今世与来世的问题、自力与他力的问题、灵魂与肉体的问题、理性与超理性的问题、相对与绝对的问题等等,说到底都是在宗教哲学的语境下来论证信仰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如不论证,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空喊“圣言量”可能是疲软无力的。以“佛经说的”来支撑信仰在古代社会行得通,在今天可能难以接引更广泛的信众。基督教在简单教义之外诞生了博大精深的神学,佛教在博大精深的教义之外流向粗俗肤浅的说教。这也可能正是为什么西方基督教尽管教义简单却能吸引全球二十二亿信仰者,而佛教拥有精致的理论却不足五亿人信仰的重要原因。这个事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所以,所谓净土宗的核心问题,其实都可以放在哲学的视野下来进行认真的、深刻的思考。这就又回到了佛教研究的现状。研究佛教信仰似乎显得不高大上,研究佛教的哲学、文献学、文学、历史等始终是佛教学术研究的主流。当然,这些年也有比较新颖的佛教社会学、佛教地理学、佛教心理学、佛教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但最根本的研究还是要在宗教哲学这个意义下来重构佛教的哲学或者说是搭建佛教的神学。说到佛教的神学,可能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词,或者直接反对佛教有什么神学。这里的神是广义的,是一切超理性、超人间性存在的统称。佛教神学要把阿弥陀佛信仰、观音菩萨信仰以及净土信仰等等包含其中。在目前学术界对其重视不足的背景下,我想应该突出佛教信仰的研究,这也是我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重点。其中,对文殊、观音、普贤、弥勒、罗汉的研究,每一种都已有十几万字以上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继续向前推动。目前承担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将在已经完成的唐之前的观音信仰研究的基础上,对唐以后的观音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为观音信仰研究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与佛教的义理及佛教的传统信仰进行衔接,以不损伤佛教的信仰并论证和支撑佛教的信仰为前提。我相信,通过对佛教信仰的研究,净土宗的很多核心问题将会越来越具有理论的趣味,净土宗的信仰也会越来越具有理论的支撑,并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理解。

(编辑:郭储 郑为)

上一篇:景天星博士参加“一带一路”中外对话论坛并获奖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在印光大师思想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