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下午,由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丝绸之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外玄奘:对话一带一路 古今马可·波罗:探讨丝路精神》系列活动之一“向先贤看齐 做交流使者”主题论坛在太白校区举行。郭立宏校长出席论坛并致辞,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记者,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及150余名中外学生参加了论坛。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应邀参会并为获奖留学生颁奖。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博士生景天星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丝路高僧——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的主题演讲并获得三等奖。

(西北大学郭立宏校长致辞)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古代先贤张骞、玄奘、马可·波罗、郑和、阿倍仲麻吕等对世界商品贸易和生产技术交流、人类精神世界的交流、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精神已经成为沿线40多个国家、200多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他希望西大中外学子向先贤看齐,肩扛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重任,做一名优秀的文化交流使者,传承丝路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景天星博士指出,自己的导师李利安教授曾在《光明日报》发表《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足迹》一文,其中指出,人类文明交往分别经历了区内之路、丝绸之路、西洋之路和互联之路等四大历史阶段。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贸之路,而是商贸之路、外交之路、传教之路、军旅之路、漫游之路、民族迁徙之路等六位一体的文明交往之路。李教授说传播宗教文化的虔诚信徒是“文化使者”,“即使在当时的丝路上是最清贫的一族,但是因为他们信念的坚定、心灵的清净、精神的崇高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塑和对民众智慧的启迪,而永远载入史册,其生命也因此而获得永恒。”受此启发,景天星博士对丝绸之路研究尤其是丝路佛教研究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前不久,在导师的策划下,他出版了新著《丝路高僧传》。

(李利安教授(右一)为获奖学生颁奖)
景天星还说,大家一起探讨中外的玄奘,古今的马可波罗,其实是要通过伟大使者的伟大使命来深化对丝绸之路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因此,不仅要在对话中了解丝路文化,同时也要探讨丝路精神,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知道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他介绍了新作《丝路高僧传》,本书从汉宋一千多年间约900余名往来丝绸之路的佛教人物中选取28位著名高僧,并根据其往来丝路的空间走向将其分为西域东来、印度东来和汉地西行等三种不同的类型,通过历史资料的考索与现有成果的借鉴,对这28位丝路高僧的行历、业绩、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等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并将丝绸之路上的南亚、中亚、东南亚各个古国的地理、交通、文化以及政治交往与经贸往来等相关元素贯穿其中,全方位展示了佛教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的历史图景,再现了丝路高僧求法弘教的伟业、为法忘躯的气概和清净慈悲的情怀。

(景天星博士发表题为《丝路高僧——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的主题演讲)
在论坛中,景天星说,丝路高僧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中,他们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传播文明,贯通了中外文化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们带来的佛教文化补充并滋养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可以说,没有丝路僧人,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丝路高僧的精神,是一种传承了千余年、绵延上万里的中外文化交流精神。在这里,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都是对全人类智慧的一种传承。无疑,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一盏精神长明灯,都可称为是全人类的精神支撑点。
最后,景天星博士指出,参会的有很多留学生,其实每一个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把古人优秀的丝路精神挖掘出来,是为了能将我们的中外文化交流能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的人心将会更加平和,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和平。

(获奖代表合影)
据悉,在本次论坛上,有来自不同国家的7名学生,围绕“对话一路一带,探讨丝路精神”作主题演讲。印度博士生冠秀杰讲述了丝路精神的四个代表人物以及自己对丝路精神的理解;克罗地亚博士生伊娃讲述了马可·波罗与克罗地亚的故事;巴基斯坦博士生乌兹曼,从社会文化视角解读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土耳其留学生、《51天中国行》的作者白振国用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被称为“当代马可·波罗”的追梦历程;乌克兰博士生娜佳,以“一带一路”上的乌克兰发展前景为主题,介绍了该国的发展变化;玄奘研究院博士生曹兴中讲述了玄奘与丝绸之路上三国国王的交往史。

(集体合影)
此外,论坛还邀请了4位外籍专家、官员、企业家与留学生开展对话交流。英国专家罗宾讲述了英国脱欧与丝绸之路互联互通;“中国现代丝路女张骞”吉延伟介绍了自己与中亚各国开展交流的故事;哈萨克斯坦经济一体化基金会驻西安办事处主任何诚回顾了自己与哈萨克斯坦的“丝路缘”;来自印度的企业家德福与现场师生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自己的红堡印度文化餐厅在中国的发展。
(编辑: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