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2018年5月24日下午,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雪梅教授受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李利安教授的邀请,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进行了题为“学术研究:材料、方法与视野”交流座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李利安教授主持会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海波教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白冰讲师以及来自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博硕士参加了此次座谈。
(王雪梅教授)
王雪梅教授首先感谢母校西北大学的培养,介绍了自己在西大求学阶段的成长和收获。然后就自己近年来在学术研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对传统题目“旧”材料的研究,方法视角的转化很重要。王雪梅教授以自己近年着力研究的弥勒信仰为例,讲到有关弥勒信仰的材料大部分来自经典文献以及敦煌文献、宝卷等非新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这些“旧”材料做出新的东西,方法和视角的转换变得尤为重要。她在做弥勒信仰研究的过程中,就试图从过去注重经典文献诠释转向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弥勒信仰与社会的互动、特别是明清宝卷中所显示的在社会底层的嵌入,同时也考量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进行弥勒信仰相关研究。她还特别提醒师弟师妹们注意,硕博论文选题很重要,当在材料上难以有新的发现,资料积累也还需时日的情况下,方法视角的考量可能会是第一要事。
尽可能地拓展“新”材料。王雪梅教授认为文献材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虽然材料“新”“旧”有相对性,“旧”材料也可有研究新意,但还是要尽其所能拓展“新”材料,这也是推动自己学术研究最好的路径。她以自己在读博期间做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研究为例,谈到了对出土文献的研究整理问题,以及用这些新材料与敦煌文献的比较研究的问题。王雪梅教授认为碑刻资料的搜集也当是我们作佛教史、宗教史需特别关注的。她以陕西洋县智果寺为例,智果寺里有宋元明清碑刻近二十通,保存完好,但至今没有系统研究。她鼓励在座的硕博研究生们,可以通过这些碑刻资料来研究智果寺以及地方佛寺的变迁,做出一个优秀的硕博士论文完全没有问题。王雪梅教授还举到自己曾去川北太蓬山石刻考察的事例。在考察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此前从未著录的唐末石刻资料,这个新资料恰恰是与太蓬山另一通碑文密切相关的“女弟子”名录,把女性弟子姓名单独列出来,这本身就是古代女性信仰研究非常有价值的资料。除了出土文献、碑刻资料外,还可关注档案及地方文献。王雪梅教授告诉大家不要把关注点仅仅放在传统的资料上,应该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就她自己的经历而言,不仅关注过出土文献、碑刻资料,近年因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而搜集了不少明清档案和地方文献中有关宗教的资料,档案中诸多关于庙产纠纷、寺僧涉讼等事件的记录,对了解明清社会底层百姓的宗教生活状态,以及宗教与国家社会关系问题均具有其他材料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王雪梅教授认为利用档案和地方文献研究宗教社会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拓展的研究领域。
王雪梅教授说,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路,学术研究有辛苦的一面,但学术与生活是不二的,一个在学术方面严谨的人,相信他的生活也一定可以安排得很好。
(李利安教授)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李利安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李利安教授对王雪梅教授回到母校和大家分享她的求学经历与学术心得表示感谢,尤其赞同学术研究当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域,发现新材料与新问题。李利安教授认为,当前我们应该对史料有较强的敏感度,首先是抓住新的资料。其次是在传统资料中转化方法视角发现新问题,这涉及到资料的考证、比对,以及资料背后的内涵挖掘等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磨砺的过程。李利安教授指出,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述来学习别人运用资料进行学术研究的方式方法。最后,李利安教授肯定了雪梅教授提出的研究学术应该培养一颗清净心的观点,并认为研究学术应该培养对学术的乐趣,这除了对从事学术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外,同时对我们日后做其他工作也将会有很好的助益。
最后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田鹏和博士研究生狄蕊红分别就出土文献真伪和社会史研究方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等问题向王雪梅教授提出疑问。王雪梅教授一一进行了细致地回答和讲解。本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文:武乙乔)
(编辑:郭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