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死亡,是人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具有不可逆、必然发生、人人都要经历的特点;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与死亡相随的身心根本特征从未随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而改变过;从文化层面来说,死亡又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哲学思辨的对象。在世界文化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当中,宗教在人类的终极关怀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生死学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基础。在所有宗教之中,又以佛教的生死理论最为丰富,对死亡问题有多维度的探讨,其经典被西方学界奉为“死亡学宝典”。
2018年1月31日下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海波教授,应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邀请,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宗学院文华楼1326会议室,做了题为“佛教生死学管窥”的讲座。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刘成有教授主持,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三十余人参加。
(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海波教授从何谓死亡学开始,首先向给大家介绍了死亡学这一上个世纪末兴起的一门新学科的学科定义:“以死亡为研究对象,综合多学科研究与个体生命从临终到死亡以及濒死现象有关的现象、感受、经验、行为及思想,现在也将对死后世界的探讨包括在内。”之后,简要回顾了死亡学的发展史和当前的研究进展。
接着海波教授论述了死亡学如何转化为生死学,着重从多个角度层层递进阐明佛教如何与生死学产生密切关联,主要包括:佛教与死亡学在本体层面、实践层面和哲学层面与死亡问题是如何相关,以此为基础,海波教授从对死亡的态度、对死亡的认知、对亡者的处置和对丧亲者的抚慰等四个视角讲述了佛教生死学的要点。
(讲座现场)
海波教授整合近期的研究心得,引用《大宝积经》、《楞严经》、《阿含经》等多部大小乘佛教经论着重分析了佛教对临终一念的重视,正所谓“最后识为主,彼业因缘故,以此二缘,生分之中识心初起,或生地狱,或生畜生”。继之,海波教授追寻临终一念重要性的原因,联系佛教对“死有”的生命阶段划分,详细探讨了“最后识”作为一个单独生命阶段的宗教学价值和死亡学意义。此外,海波教授还以佛教的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理论解读了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所得的临终生理、心理医学体征,结合大量的案例资料提出病者或临终者的昏迷并非是没有感知力,切合生命个体必将面临的生离死别提出非常有益的建议和临床操作。
(海波教授)
海波教授的讲座,为大家揭开了生死学的面纱,带领大家以佛教的视角窥探了人从死亡到出生之间,这最不可知的秘密。讲座深入浅出,有宏观的背景铺垫,也有深入细致的重点思考,将世人忌讳的议题谈的生动形象,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启迪,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热烈的讨论。
(编辑: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