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下午,由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丝绸之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外玄奘:对话一带一路 古今马可·波罗:探讨丝路精神》系列活动之一“向先贤看齐做交流使者”主题论坛在太白校区举行。郭立宏校长出席论坛并致辞,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记者,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及150余名中外学生参加了论坛。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应邀参会并为获奖留学生颁奖。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印度籍博士生冠秀杰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从印度视角看中印丝路交往的四大代表》的主题演讲并获得二等奖。

(郭立宏校长致辞)
郭立宏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学校举办此次活动,对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价值,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培养“一带一路”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他讲到,我校凭借“一带一路”研究的地缘和学科优势,率先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和中亚学院,打造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合作的实体平台,围绕“丝绸之路”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多渠道的科学研究,在文化遗产保护、多文明交往与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石油勘探合作开发及国际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他希望西北大学的学生、留学生向先贤看齐,担当起“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重任,做优秀的文化交流使者,传承丝路精神并不断发扬光大。

(李利安教授(右一)为获奖留学生颁奖)
冠秀杰博士指出,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及非洲的古代商贸路线。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的丝绸之路,而陆上丝绸之路共有三条;一,经云贵通往南亚的“茶马古道”,二,是经新疆通往中亚,西亚,波斯湾和地中海的“沙漠丝绸之路”,三,是经蒙俄的“草原丝绸之路”。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广义上的古代丝绸之路的新模板。他认为,新丝绸之路建设需要传承古代丝绸之路所体现的丝路精神,“我们要重建一带一路,必然要传承丝路精神。”

(冠秀杰博士演讲)
冠博士指出,就“丝路精神”而言,中印文化交流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也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大框架下丝路精神的萌芽阶段,以张骞为代表。张骞是“开辟丝绸之路的汉代杰出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第一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后回到中国中原地区的长安都市,第一次将域外的信息汇报给中国高层领导,从此开辟中印文化交流长达一千多年的辉煌阶段。
第二阶段的代表是高僧法显。高僧法显是到达古印度的第一位中国高僧。法显西元399年离开长安时已经60岁,以年老之躯西行,是丝路精神的体现。法显从海上回到中国时已经80多岁,还从事经典翻译,体现了丝路精神的神圣感。其实法显是丝路精神发展的发展者。
第三阶段的代表是玄奘,玄奘不只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使者,还是丝路精神的巩固者及肯定者。玄奘法师在印度留学求法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因此成为丝路精神第三阶段的代表。
第四阶段的代表是郑和。他说,“中印文化交流大框架下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及海上丝绸之路上丝路精神的呈现成为第四阶段。”元朝以后,陆上丝绸之路之上的中国跟中亚、西亚乃至南亚之间的来往中断。但在明代,其丝路精神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上呈现出来。这个阶段的代表是郑和。郑和是明朝著名军事家及旅行家。当时郑和的船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航只最多,航行时间最久的团队。郑和七次下海,多次到达印度最南端,完成了丝路精神向印度的传播。
他最后总结说,在中印文化交流大框架下,张骞是丝路精神的开发者,法显是丝路精神的发展者,玄奘是丝路精神的肯定者,郑和是丝路精神的完成者。

(冠秀杰荣获第二等奖)
据悉,在本次论坛上,有来自不同国家的7名学生,围绕“对话一路一带,探讨丝路精神”作主题演讲。印度博士生冠秀杰讲述了丝路精神的四个代表人物以及自己对丝路精神的理解;克罗地亚博士生伊娃讲述了马可•波罗与克罗地亚的故事;巴基斯坦博士生乌兹曼,从社会文化视角解读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土耳其留学生、《51天中国行》的作者白振国用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被称为“当代马可•波罗”的追梦历程;乌克兰博士生娜佳,以“一带一路”上的乌克兰发展前景为主题,介绍了该国的发展变化;玄奘研究院博士生曹兴中讲述了玄奘与丝绸之路上三国国王的交往史。

(嘉宾及参与者合影留念)
此外,论坛还邀请了4位外籍专家、官员、企业家与留学生开展对话交流。英国专家罗宾讲述了英国脱欧与丝绸之路互联互通;“中国现代丝路女张骞”吉延伟介绍了自己与中亚各国开展交流的故事;哈萨克斯坦经济一体化基金会驻西安办事处主任何诚回顾了自己与哈萨克斯坦的“丝路缘”;来自印度的企业家德福与现场师生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自己的红堡印度文化餐厅在中国的发展。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编辑: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