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下午,由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丝绸之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外玄奘:对话一带一路 古今马可·波罗:探讨丝路精神》系列活动之一“向先贤看齐做交流使者”主题论坛在西北大学宾馆举行。郭立宏校长出席论坛并致辞,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记者,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及150余名中外学生参加了论坛。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应邀参会并为获奖留学生颁奖。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博士生曹兴中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玄奘在丝绸之路上与三位国王的交往》的主题演讲并获得三等奖。

(郭立宏校长致辞)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古代先贤张骞、玄奘、马可·波罗、郑和、阿倍仲麻吕等人对世界商品贸易和生产技术交流、人类精神世界的交流、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精神已经成为沿线40多个国家、200多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他希望西大中外学子向先贤看齐,肩扛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重任,做一名优秀的文化交流使者,传承丝路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李利安教授(右一)为获奖留学生颁奖)
曹兴中博士在演讲中谈到,之所以与大家分享这个主题,主要通过分析玄奘与高昌王、叶护可汗、戒日王的交往历史,向留学生们揭示玄奘大师在丝绸之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和意义。玄奘法师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西行求法,功盖万世,被称为“法门之领袖”、“民族之脊梁”。他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与丝绸之路各国及印度人民进行了友好的交往。玄奘法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历时十九年,行程五万余里,为中国和中亚以及印度次大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建起了一座文化和友谊的桥梁。归国后又以后半生的呕心沥血和坚持不懈,为世人留下卷帙浩瀚的佛教翻译经典,成为无比辉煌的文化遗产。同时,玄奘述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共十余万字,详细描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国家110个和从传闻得知的国家28个,对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文化政治、历史沿革、相互关系、城邑关防、宗教信仰、风土习俗、物产特色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备而准确的介绍,成为后世研究这些地区的重要素材和珍贵的资料,是一部不朽的史地名著,对于研究丝绸之路而言也是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玄奘在丝绸之路上的这一伟大壮举,必然是与各地区、各阶层人士的交往分不开的,尤其是与各地的统治者即国王的交往,玄奘在丝绸之路上交往的国王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高昌王、叶护可汗、戒日王,他们对玄奘的一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曹兴中博士演讲)
在演讲最后,曹兴中博士指出,通过今天为留学生们介绍的内容,可以看到玄奘法师凭借其自身的努力和精深的学问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为其个人赢得了无上荣誉,更在丝绸之路上树立了中国僧人乃至中国国家的良好形象,还对中印的交往起到了直接并且充分的促进作用。中国的佛教,是从丝绸之路传来的,而中国的僧人,也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前往西域、印度等地求法,古老的丝绸之路,承载了无数佛教与文化交流的故事。历史证明,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过去是这样,今天更是如此,今天在这里隆重举办这样的活动,也是如此,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秉承丝路精神,交流优秀文化。

(曹兴中荣获三等奖)
本次论坛上,有来自不同国家的7名留学生,围绕“对话一路一带,探讨丝路精神”作了主题演讲。印度博士生冠秀杰讲述了丝路精神的四个代表人物以及自己对丝路精神的理解;克罗地亚博士生伊娃讲述了马可·波罗与克罗地亚的故事;巴基斯坦博士生乌兹曼,从社会文化视角解读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土耳其留学生、《51天中国行》的作者白振国用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被称为“当代马可·波罗”的追梦历程;乌克兰博士生娜佳,以“一带一路”上的乌克兰发展前景为主题,介绍了该国的发展变化;玄奘研究院博士生景天星发表了题为《丝路高僧——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的主题演讲。

(嘉宾及参与者合影留念)
此外,论坛还邀请了4位外籍专家、官员、企业家与留学生开展对话交流。英国专家罗宾讲述了英国脱欧与丝绸之路互联互通;“中国现代丝路女张骞”吉延伟介绍了自己与中亚各国开展交流的故事;哈萨克斯坦经济一体化基金会驻西安办事处主任何诚回顾了自己与哈萨克斯坦的“丝路缘”;来自印度的企业家德福与现场师生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自己的红堡印度文化餐厅在中国的发展。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编辑: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