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大师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4月15-16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宗教学会和南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南通狼山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南通市佛教协会、南通市僧伽文化研究会、南通佛教文化展览馆(西寺)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儒,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大和尚等代表出席大会并发言,全国各研究机构和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宣读了论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博士生谢志斌受邀出席此次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湖州地区僧伽信仰遗迹考察》。

(会议合影)
2015年7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应湖州观音文化研究会邀请,派研究生谢志斌、孙绪会等人前往湖州地区考察佛教文化、观音文化及僧伽信仰等相关佛教资源。本次研讨会上,谢志斌博士以之前的考察为基础,围绕研讨会主题,发表了论文及演说。
谢志斌博士说道:僧伽信仰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民间信仰史上非常重要和流行的一种信仰。在时间上,从唐中宗时期到清代持续一千多年,与中国佛教的中国化、信仰化、民间化、世俗化的历程一致;在范围上,几乎遍布整个中国,甚至辐射日本、韩国等东亚其他部分国家;在程度上,享誉朝野,彻贯上下,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商贩走卒紧密相连,既是国家祭祀对象,又是百姓崇拜神灵;在内容上,救难、祈雨、治水、愈疾、婚姻、考学等等无所不包,既是神僧信仰和观音信仰的一部分,又与道教、民间宗教等盘根错节。根据史料和方志记载,湖州地区也曾盛行僧伽信仰。现存的湖州飞英塔内石刻僧伽造像和安吉净慧禅寺,都是湖州地区非常重要的僧伽信仰遗存,围绕这类遗迹的考察和研究,对于研究僧伽信仰历史、梳理僧伽信仰遗存、研究湖州宗教史以及探讨佛教的中国化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谢志斌博士)
谢志斌首先介绍了僧伽信仰的发展及其现存遗迹概况。僧伽在唐高宗龙朔(661-663)初年,历江淮,化民众,名声鼎沸,上达天听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奉诏到长安,赴内道场,受皇帝礼遇,尊为国师。在长安施法求雨,施药救病,饮誉朝野。景龙四年(710)坐亡于荐福寺,归葬泗洲临淮县,起塔供养。五代多战事,僧伽屡屡出现在军国大事的重要关头,寺院广布于天下,声名鹊起于海内。宋代诸帝敬奉僧伽不逊于前朝,甚至将僧伽祭拜列入国家政府官方祭祀。同时,文人学士不惜笔墨对僧伽大加颂扬,立碑作传。佛教僧团以僧伽为宗师,《高僧传》专列其行,禅宗公案机锋妙语亦渉僧伽。尤其在民间,僧伽信仰更是如日中天,僧伽几乎成为有求必应,无所不管的全能菩萨。直到明清,僧伽信仰渐缓,统治阶层对僧伽表现的比较冷淡,正统佛教界的僧伽信仰情况也大不如前,渐渐走向没落,袅袅无踪。又从道场、造像、塔三个方面对以全国范围内现存已发现的不可移动僧伽信仰遗迹情况列表作了概述。
其次,简要整理了文献记载中湖州地区的僧伽信仰。结合历史文献中湖州地区佛教的发展状况和地方志中对明清时期湖州地区僧伽信仰道场的记载,对湖州地区古代僧伽信仰的流传进行推测和梳理。
接着,谢志斌介绍了湖州飞英塔与僧伽信仰。飞英塔为湖州三绝之一,位于现在湖州市区内的飞英公园,是国内少有的“塔中塔”结构。飞英塔之所以与僧伽信仰有所联系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史料记载该塔建造的缘起与长安“僧伽”授舍利有关;第二,该塔之内塔石刻造像中有泗州大圣僧伽像。谢志斌指出根据文献记载的时间来看,与飞英塔初建有直接关系的“僧伽”并非泗州大圣僧伽本人。应该有两种可能。第一,方志中提到的“僧伽”只是作为一般佛教出家人的泛称;第二,有可能是所谓“类僧伽”的情况。关于飞英塔内僧伽造像,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僧伽信仰实物资料和文物遗产、艺术精品,显然是一副僧伽大师治水患的场景。这组石刻造像无论从僧伽造像特征、弟子组合还是图像显示出的场景来看,都是僧伽信仰的典型形象。对僧伽信仰研究、佛教艺术研究、文物考古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图片由湖州朱仰高先生拍摄并提供)
然后,谢志斌介绍了安吉净慧禅寺(古泗州庵)的情况。据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九记载,该寺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始建,原名泗洲庵。明洪武年间,有韩氏兄弟挖葛,闻地下有诵经声,经挖掘发现四尊佛像,其他三尊消失不见,唯留一尊,仔细查看,背刻铭文“泗州”二字,显示其为泗州大圣像,为此建造“泗洲庵”供奉。寺院现存清代《重修泗洲佛殿碑记》文字尚可辨识,与方志记载内容一致且更加详实,可为佐证(该碑文已由净慧禅寺现任住持礼达法师整理)。另外,该寺还保存一件古佛像,据说是当年洪武年间发掘并一直供奉在泗洲庵的僧伽像,但仔细查看佛像背后,隐约可见有镌刻痕迹,实在难以发现明晰“泗州”二字,所以到底是否就是那尊古佛像,难下定论。据悉,该寺住持有意愿将该寺建设成为泗州大圣道场,进一步挖掘整理僧伽信仰。

(研讨会现场)
最后,谢志斌博士总结,僧伽信仰作为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宗教信仰,一方面,僧伽信仰的兴起和发展,又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和趣向,后来逐渐走向民间,与道教信仰、民间信仰结合,成为中国民间一位俗神。可以说僧伽信仰的中国化、世俗化与中国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是一致的,尤其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佛教的民间化、世俗化、信仰化、融合化,僧伽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另一方面,僧伽作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自始至终与观音菩萨在身世、神职功能、形象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独有的特性,不断丰富、扩展,成为自成一系的信仰体系。
(编辑:郭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