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会现场)
2015年12月20日晚上,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2014级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一层会议室举行。景天星、朴相雄、冠秀杰、狄蕊红、张雅怡等五位研究生分别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毕业论文研究设想。参加此次答辩的专家除了论文指导老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以外,还有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张茂泽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原所长王亚荣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荆三隆教授和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的王早娟副教授。张茂泽教授任答辩小组组长,主持此次答辩,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所讲师白冰博士任答辩小组秘书。来自西北大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聆听了此次答辩。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博士生景天星)
博士生景天星同学以《佛教道场信仰的中国化研究——以观音道场为例》为题,主要对佛教道场信仰的中国化进行系统研究。拟从古代印度的佛教道场信仰的历史、类型与特点出发,研究印度佛教道场信仰中国化的起源、发展与完成以及在摆脱印度佛教影响以后的中国佛教道场信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佛教道场信仰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及其历史地位。该论文将“道场信仰”作为研究对象引入佛教信仰的学术研究范畴,并探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充实佛教信仰中国化的研究内容,并试图为中国宗教学的的学科发展发展提供一套理论载体,从而充实当代中国佛教名山的理论研究并为其实践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西北大玄奘研究院印度籍博士生冠秀杰)
印度籍博士生冠秀杰同学以《从< 大唐西域记>看古印度的佛教信仰》为题,计划在佛教信仰研究的独立系统之内,以印度八种佛教信仰为主体,通过横向的历史发展特征与纵向的专题性研究交织,从历史学、宗教学、文献学、民俗学等角度出发,对政教关系、僧俗关系、凡圣关系、内外关系、印度国内的三教关系等因素进行考察,力图构建一个逻辑紧密、体系完整的印度八种佛教信仰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整体框架。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韩国籍硕士生朴相雄)
韩国籍硕士生朴相雄同学以《佛经和圣经里的医治的理论与实践》为题,计划通过对佛教经典和《圣经》的对比研究,挖掘其中关于医治疾病的内容,通过比较佛经和圣经的方法来考察中国和韩国的宗教信众的医治祈愿和生活中的宗教活动,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梳理宗教信仰对精神和肉体上的疾病、痛苦的拯救作用。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硕士生狄蕊红)
硕士生狄蕊红同学以《宗教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传播研究——基于微博和微信》为题,计划通过对社交网络中佛教传播的传播者、信息和受众的研究,发现佛教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规律和问题。运用调查法和问卷法,分析微博微信中佛教相关大V账号的形成、粉丝量、粉丝增长速度、微博微信发送频次、评论数量、转发数量、热词量、媒体延伸报道。对具体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对关注人数增长速度快、粉丝量巨大的账号进行分析,归纳其受关注的原因。社交名人作为“自媒体”对佛教传播起到推动作用,通过监测数据说明其传播效应。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硕士生张雅怡)
硕士生张雅怡同学以《佛教香文化研究》为题,计划从佛教香文化的研究现状、佛教香文化的发展演变、佛教香具、佛教用香礼仪和习俗等方面进行论述,系统分析香文化与佛教的关系中香为与佛菩萨沟通的媒介、香能激发人的智慧、帮助修行、拉动佛教经济等方面,力图使佛教与香文化的研究更加体系化,以弥补目前该领域的不足。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张茂泽教授)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原所长王亚荣研究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荆三隆教授)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王早娟副教授)
各位开题答辩评审委员对四位同学的研究方案以及所涉及的学术现状、文献支撑、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问题进行了评议。总体上看,评审委员们对他们的研究选题和研究计划表示赞许,对其中所涉及的学术与实践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四位同学努力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寄予厚望,同时也就论文题目与范围、研究方法与资料等问题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文:黄凯,摄影: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