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2020届中国宗教史和宗教学专业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0-06-08

2020年6月6日下午,西北大学2020届中国宗教史和宗教学专业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举行,博士研究生狄蕊红,硕士研究生倪丽婷、李佳,越南籍硕士留学生释真水等四人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

127750?e=.png

(答辩现场)

受新冠疫情影响,此次答辩采用线下主会场与线上分会场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下主会场位于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历史学院一楼会议室,未返校的答辩人在线答辩,相关同学在线旁听。答辩委员会由五位学界专家组成,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吕建福教授任答辩主席,答辩委员包括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浩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波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陕西省社科院研究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李继武研究员,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李永斌博士担任答辩秘书。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利安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王早娟副教授作为答辩人导师,在答辩前分别介绍了四位答辩人的学习与研究概况。

第一位答辩人为博士研究生狄蕊红,其学位论文《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 以中晚唐宰相裴休的佛教信仰为主题,在考证裴休生平仕履与著述的基础上,探讨了裴休佛教信仰的形成、佛教交往、思想的特点、信仰结构等问题,揭示了士大夫阶层与佛教的深层关系。该研究主要创新点为:首先,补证了裴休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的生平仕履与著述存佚,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其次,通过对裴休家世与信仰关系的研究,理清了古代士族家庭内部佛教信仰传承的内在理路,明确了古代崇佛世家对佛教地方化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三,以裴休的佛教交往为中心,探讨儒释交往对政教关系、佛教思想传播、地方传法中心发展等的影响;第四,论证了裴休三教同道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第五,论证了裴休佛教信仰的逻辑架构和以其为代表的中晚唐士大夫的佛教信仰实践对中国佛寺文化形态的影响。

19649D?e=.png

(狄蕊红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位答辩人为硕士研究生倪丽婷,其学位论文《宋代以来浙东地区布袋弥勒信仰研究》从布袋弥勒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了布袋弥勒信仰体系的建构和布袋弥勒信仰的基本内涵等重要议题,提出以下观点:第一,布袋弥勒信仰是突破了中国原有弥勒信仰体系之后的勇敢转型,这一转型充满着民间智慧,携带着民间诉求,是各界共同推动的一种全新的弥勒信仰体系;第二,布袋弥勒信仰的内涵除了布袋弥勒自身所体现的神通、智慧、慈悲和方便,还有信众通过布袋弥勒信仰而传递的对喜乐、包容、亲和与自在等精神境界的追求。

第三位答辩人为硕士研究生李佳,其学位论文《汉魏西晋时期佛教译经团队研究》以多个早期佛教译经团队为研究对象,从其组建方式、活动范围、工作流程、成员去向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以下几点认识:早期佛教译经团队的译经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受其组建关系与组建类型的影响;指出前人对译经地点流动导致译经质量不高、译经风格差异较大的片面认知,肯定活动地点的流动为扩大佛教传播范围做出的努力;从各团队助译成员担任的职责入手,分析在译经团队解散后,助译成员个人志趣和个人能力对其人生道路的导向作用。

第四位答辩人为越南硕士留学生释真水(LY THI SUONG),学位论文《一行禅师入世佛教思想及其国际交往》对一行禅师的生平大略、弘法过程、主要思想、在越生活及其流亡生涯的活动范围进行了宏观分析,探讨入世佛教的传播对当今世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及一行禅师对国际佛教教界交往合作事业的贡献,并比较了一行禅师入世佛教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在两者思想文化与弘法效果上的差异。

91CCD

(倪丽婷、李佳、释真水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主席与四位答辩委员分别对四位答辩人的论文逐一提出了修改意见和相关问题,答辩人分别回答了各答辩委员提问后,汇报了论文修改完善计划。评委会经过综合评议,认为四位答辩人在佛教研究领域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储备和研究素养,四篇学位论文结构完整、文字凝练、注释规范,同意四位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建议学校授予博、硕士学位,其中狄蕊红的学位论文《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2020届观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答辩圆满完成

下一篇:讲座预告 | 李利安教授主讲《信仰型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