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 分享到:
  • 返回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2020届观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答辩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0-08-16

2020年8月15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举行了观音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慧观法师、演臻法师、惟泽法师、玄如法师等四位观音学专业的毕业生分别进行了答辩。会闲法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了此次答辩会,莅临普陀山学院答辩会现场的答辩委员还有界定法师、能进法师、心举法师、湛空法师、现了法师、智瀚法师。李利安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向各位答辩委员汇报了每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完成情况,并就存在问题进行了说明。经过学生陈述、答辩委员评议和提问、学生回答、答辩委员会商议等环节,圆满完成全部答辩任务,最后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四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

1DF73

(李利安教授与现场视频连线)

167C6

(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会闲法师)

1671E

(普陀山学院副院长界定法师)

慧观法师的毕业论文《普陀山开山问题研究》,以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最初开端为研究对象,在普陀山观音信仰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探讨一座佛教圣山的形成历史,涉及观音信仰向东南沿海地区的传播、东亚各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地理空间的神圣化构建、信众个人努力与社会认同等重要问题,特别是从圣山文化现象这一视角切入,将“开山”问题纳入普陀山文化研究之中,选题具有学术视角的创新性和学术领域的拓展性。论文在资料比较缺乏的艰难状况下,努力搜集相关文献,特别是在拓宽视野后的问题观察中探寻足以支撑研究的新资料,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为普陀山最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讯。该文在资料的运用方面也能做到搜集与筛选相结合、考证与解读相呼应,基本实现了资料的娴熟掌握和准确使用。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普陀山开山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创新性观点,这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有关不同来源文献的比较分析、早期寺院建设和后来寺院布局的关系解读等,均有明显的个性,说明在普陀山开山问题的研究上,该论文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探索,形成新的解读,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助推之力。

13B42

(慧观法师通过网络向答辩委员会展示其题为《普陀山开山问题研究》的论文研究成果)

演臻法师的毕业论文《空海对日本观音信仰发展的贡献》,选题清新明确,既属于空海个人研究,也属于日本观音信仰发展史研究,同时也算是中日佛教关系史研究,涉及汉译观音经典的内涵与海外传播问题、观音信仰义理的类型与演进问题、观音信仰在密教中的地位与影响问题等,研究领域适中,研究对象明晰,研究问题个性鲜明,既具有学术的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鉴于空海研究在日本学术界已经取得极其丰硕的成果,该文紧紧抓住“空海”和“观音”这两个关键词,并从中日佛教文化交往的角度切入主题,以观音信仰在东亚发展演变的历史为视域,观察空海对日本观音信仰发展的贡献,文章主要从观音信仰之经典、观音信仰之义理、密教系统观音信仰之体系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一研究思路尽管并未囊括所有问题,但在自身结构上是可以成立的,自我体系也是完整的。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收集各种有价值的资料,除了原始文献外,还包括日本学术界的各种研究成果,文献的使用符合学术规范。在学术观点的创新方面,作者也提出一些具有新意的观点,这是中国学术界有关空海在日本观音信仰发展史上所作贡献的最新研究。

16B352

(演臻法师通过网络向答辩委员会展示其题为《空海对日本观音信仰发展的贡献》的论文研究成果)

惟泽法师的毕业论文以《请观音忏》和《大悲忏》为例,对中国历史上的观音忏法进行研究,文章将经典、义理、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贯通式研究搭建在两部忏法对比研究的框架之上,这种研究进路既符合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对应了信仰展开的必然轨迹,从而在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严谨性方面为本文奠定了基础。所以,该文无论是选题的角度还是研究的进路,都体现出明显的创新性。该文以论述观音忏法之渊源开启两部忏法的探讨,而在两部忏法的探讨之中又以忏法的事仪分析和忏悔方法分析为彼此呼应的两翼,在经典方面涉及《请观音经》和《大悲心陀罗尼经》,在人物方面涉及智顗、遵式、知礼,在忏本方面涉及《请观音忏法》《请观音三昧仪》《大悲忏法》等,在义理方面涉及佛教的慈悲、忏悔、观行等多种思想,在方法方面涉及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等个学科,而在具体的研究开展方面,既有材料的考证与分析,也有忏法的对比与阐释,还有历史脉络的清理与背景的观照,总体上看,该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言精练,形成有机的体系,基本完成了设定的研究任务,可喜可贺。

9A0BA

(惟泽法师现场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展示其《观音忏法》研究方向的论文研究成果)

玄如法师的毕业论文《汉传佛教寺院用香初探》以汉传佛教寺院宗教生活为范围,以宗教生活中的用香现象为焦点,对汉传佛教寺院用香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涉及寺院用香的分类以及香品、香衣、香饭、香汤等日常用香和寺院仪式用香的区别,并对寺院用香的香器进行了分类说明,文章还追溯了佛香概念的起源和含义以及佛教传播对中国用香方式的影响,总体上看,文章选题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四章,结构完整,内容饱满,思路清楚,文献丰富,在章节安排和对相关问题的阐释方面也具有个性,显示了作者自己的思路,其中也多有创新观点,足见作者对佛教寺院用香历史与现实的了解,以及独立思考后的把握。尤其可贵的是,本文还使用了一些图表,辅助文字论述,对于解读用香文化具有独到的作用。香文化博大精深,汉传佛教寺院用香源远流长,各地在用香方面也形成多姿多彩的景象,何况香文化的内容从生物性到人文性,再到宗教意义的神圣性,甚至交织于经济意义的商品性,经过了多个次第的演变和不同层面的叠加,包含多重复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其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非常丰富,值得更加深入的分析。相信作者会在此论文的基础上,在资料的广泛收集和综合运用的过程中,随着理论的深度介入和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能够在本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进展。

A973E

(玄如同学现场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展示其题为《汉传佛教寺院用香初探》的论文研究成果)

观音学是普陀山学院特别开创的一门学科,在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会闲法师的精心策划、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观音学无论在学术研究、文献整理,还是研究生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从2012年开始,李利安教授在普陀山学院担任观音学专业客座教授,先后指导了三届观音学专业研究生。第一届观音学专业研究生为湛空法师、文馨法师、惟慈法师,他(她)们的毕业论文分别是:《普门品研究》、《净土观音信仰的基本形态》、《明清时期观音感应事迹研究》;第二届观音学专业研究生为心悦法师和天显法师,他们的毕业论文分别是:《隋唐敦煌普门品变相研究》、《千手观音信仰的传播及其演变——以唐宋时期为中心》。如今,这些法师都在佛学院担任老师,有的还同时参与管理着自己的寺院,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佛学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4280

(普陀山学院答辩现场)

同时完成答辩的还有同度法师,他属于图书馆专业,毕业论文为《现今国内佛教图书馆未来发展前景探析——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智慧阁”为例》。论文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佛教寺院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大陆与港澳台、汉传与藏传佛教寺院图书馆发展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力图找出目前佛教寺院图书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通过对普陀山学院“智慧阁”图书的建设理念、馆藏布局、相关设施等的全面分析,为我国佛教寺院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对其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之道。

A2F4C

(同度法师现场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展示其题为《现今佛教图书馆未来发展前景探析》的论文研究成果)

上一篇:链接神圣与世俗的视觉符号 ——读《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研究》

下一篇:西北大学2020届中国宗教史和宗教学专业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