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至4月2日,2023年度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项目相继进行了六场开题论证会,西北大学谢志斌副教授和李心苑讲师分别担任司仪。30位入围本年度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项目的硕博生逐一做了开题报告和答辩,上海大学程恭让教授、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担任评议。
第一场开题论证会的课题有:武汉大学姜文婷的《论星云大师超越性与生活化相结合的美学思想——以<星云说偈>为例》、武汉大学李婷宜的《星云大师演讲集的艺术性》、南开大学李志明的《星云大师与憨山大师文学思想比较研究与“人间诗学”进路》、佛光大学江怡慧的《星云大师“三好运动”的萌芽时期——以<参学琐忆>为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孙泓的《行在人间——基于“受众-目的-内容”三维框架的<佛光祈愿文>文本分析》、复旦大学陈心怡的《人间佛教视域下的敦煌论义文献书写研究》。
(第一场)
第二场开题论证会的课题有:华中师范大学吕贺的《AI语言模型ChatGPT在人间佛教发展中的潜在应用与前景展望》、西北大学姜美如的《“佛光云宇宙”的技术建构与情感认同研究》、泰国国际佛教大学的赖秋雨的《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伦理分析现代电子游戏》、山东师范大学吕阔的《星云大师对儒家孝亲观的借鉴和超越》。
(第二场)
第三场开题论证会的课题有:陕西师范大学李翔的《星云大师的孝道思想及其对佛光山敬老服务的指导》、 日本龙谷大学王若宾的《星云大师对日本佛教的观察、反思与借鉴——兼谈佛光山在日本的弘化》、中国政法大学张丁的《佛光山人间佛教在日本的本土化弘法实践》、华东师范大学王倩的《人间佛教信仰空间变迁及功能演变研究——以宜兴大觉寺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师范大学申清霞的《“人间佛教”视域下佛教僧众日常娱乐生活研究》、佛光大学演霙法师的《传统与现代之变革——人间佛教的饮食观研究》。
(第三场)
第四场开题论证会的课题有:华东师范大学谷龙的《论天台净土论与星云大师人间净土思想之交涉》、西北大学张文的《从彼岸到此岸:星云大师<阿弥陀经>理解与运用》、中国人民大学闫孟珠的《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缘起性空”:从太虚到印顺再到星云》、法鼓文理学院陈陶的《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之场所——“意识之场”还是“空之场”?》、浙江大学王翔群的《末那识的内在与外在双重主体性意义——兼论星云大师的主体性理论》、上海师范大学纪荧的《人间佛教视域下的南传上座部心识理论与实践》。
(第四场)
第五场开题论证会的课题有:南京大学杜研的《星云大师“一笔字”符号学研究》、郑州大学刘耀桢的《给人欢喜: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弘法研究》、青岛大学刘航涛的《星云大师护法思想研究》、佛光大学邓葶愉的《战后人间佛教议题在台湾的开展——以台湾佛教杂志为中心》。
(第五场)
第六场开题论证会的课题有:上海大学毕光美的《<金光明经>的佛教思想——以星云大师的相关诠释为中心》、西北大学蔡冰砚的《星云大师的女性幸福观及其现代意义——以<十种幸福之道——佛说妙慧童女经>为例》、西北大学李鑫的《对接与鼎革——从星云大师的<心经>诠释看人间佛教对解经传统的变革》、上海大学张芳芳的《<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的编集、出版及其意义》。
(第六场)
在这六场开题论证会上,来自哲学、文学、宗教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学、文献学等不同专业的硕博生们,基于各自的专业视角和学科方法对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进行论述,展现了年轻学子们在学术研究中的创新精神。在理论阐释上,有的从星云大师的著作出发,分析了星云大师在美学、文学、佛学、书法等领域的思想价值;有的将星云大师的净土论、缘起论等思想与前辈高僧大德进行比较研究;有的基于人间佛教视域,研究敦煌佛教文献以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在弘法实践方面,有的关注当今人间佛教在海内外的传播历史和现实情况;有的基于新兴技术的突破如何为未来人间佛教的社会实践开辟新的前景。这次论证会充分展示了硕博生们对人间佛教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在相关问题研究方面的见解和创新精神,为人间佛教研究注入新鲜的活力。
李利安教授、程恭让教授、张文良教授、李四龙教授在听取每位同学的开题报告后,逐一进行了点评,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总的来看,各位教授对同学们的报告表示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教授们认为,在研究主题、概念界定、问题挖掘、大纲结构、文献支撑等方面,部分同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希望同学们在下来的研究中,聚焦主题,明晰概念,廓清思路,严整结构,并特别提醒大家在选题方面要以小见大,论述要直入主题,力戒松散,努力建构起清晰严谨的逻辑链条,凸显论文的创新特质,展现青年学子们在人间佛教研究方面的创新精神,彰显人间佛教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特色。
(编辑:董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