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荐言:发挥玄奘对丝路经济带的品牌效应
11月28日上午,“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主题论坛“玄奘精神——从历史到现实的桥梁”在西安举行。论坛由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儒;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南亚系教授湛如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增勤法师等四位学者和法师就“玄奘精神——从历史到现实的桥梁”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
黄心川:“一带一路”需要“玄奘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先生积数十年研究玄奘的精湛功力,以《玄奘精神与“一带一路”》为题,高屋建瓴地指出:“玄奘是丝绸之路的一面旗帜和品牌,由于他对丝绸之路所做出的贡献,让玄奘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片。”黄先生认为,玄奘精神仍然是当代社会需要提倡和践行的重要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玄奘这样的品牌。一带一路”是中国政治经济走向世界的战略思考。从文化上讲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一条古老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道路,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佛教是这条道路上最有活力、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为繁荣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玄奘所做出的榜样,为我们今天重新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借鉴。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一车两轮的关系,没有文化的推力,经济交流只是单方面的愿望,互相的信任就无法建立;有了文化做基础,增加相互间的信任,才能为扩大经济活动打下基础。玄奘是丝绸之路的一面旗帜和品牌,是中国的名片。今天我们重新纪念玄奘,让他在丝绸之路上重新发挥新的品牌作用,是佛教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可以做出的新的贡献,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助力之一。玄奘精神是当代社会需要提倡和践行的重要助力,“一带一路”需要玄奘这样的品牌。
(黄心川教授)
魏道儒:用玄奘精神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儒先生发表了《从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中认识玄奘》的演讲,他认为,通过玄奘的伟大精神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在促成佛教成为一种世界宗教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中国在保存、丰富和发展佛教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魏先生指出,弘扬玄奘精神,有利于为中国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思路,有利于我们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深刻认识佛教在建设’一带一路’方面的重要性。玄奘是中国人对佛教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标志人物、理想人物和神话人物。玄奘精神的内涵中两个最显著、最闪光、最值得敬仰的内容,即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玄奘精神,有利于为中国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思路;有利于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深刻认识佛教在建设“一带一路”方面的重要性。
(魏道儒教授)
湛如法师:“大乘”称号反映出中印交流痕迹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南亚系教授湛如先生通过对西明寺的大乘沙门与莫高窟的大乘贤者这个具体问题的考察,钩玄索隐,探赜发微,揭示出唐代时期长安与敦煌佛教之间的密切联系。他发表了题为《长安与敦煌之间——西明寺的大乘法门与莫高窟的大乘贤者》的演讲,湛如法师通过对长安西明寺与敦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行思考,对玄奘门人中的大乘沙门与莫高窟供养人题记中的大乘贤者做关联研究,总结出继承玄奘“大乘”称号的弟子的两大特征,即只有玄奘的弟子并且参加译场才能获得“大乘”称号资格,提出“大乘”称号不仅是宗教身份,更从另外侧面反映出中印文化交流的点滴痕迹。
(湛如法师)
增勤法师:玄奘丰富了丝路文化内涵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大慈恩寺方丈增勤法师在发言中回顾了玄奘法师在译经和中印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重大影响,他演讲题为《玄奘精神是文明互鉴的桥梁》。 他认为“玄奘法师为中印交流做出的伟大贡献,架起了永恒的桥梁和不朽的纽带”,“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增勤法师还就充分发挥玄奘法师在丝绸之路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成立大型专业的玄奘研究机构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丰富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和内涵,把玄奘法师的思想和精神奉为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增加中国佛教文化的价值。他提出陕西应该建立一所玄奘大学,可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名牌,世界学界和教界的热点与亮点;陕西法门寺佛学院应设立玄奘专门学科;定期召开相关学术研讨会;每年举办以玄奘精神为主题的夏令营。利用玄奘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世界遗产品牌的宣传,为陕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增勤法师)
李利安:玄奘研究出现新高度与新视角
四位学者和法师的精彩发言结束之后,主持人李利安教授对四位的发言作了总结评议。李教授指出,四位学者和法师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玄奘法师的学问、求法历程、精神品格、深远影响、当代价值及长安与敦煌之间的佛教互动脉络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玄奘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探讨了玄奘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紧密联系。四位学者和法师的发言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亲切感;既有极强的学术性,又有现实的针对性。从学术方法和学术视野上讲,有的学者从大处着眼,鞭辟入里,展现了宏阔的视野;有的学者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从严密的考据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他们有的推理缜密,有的视点高远,把历史和现实打通,将学术研究和时代潮流融合起来,展现了老中青不同代际学者之间的学术传承与推进,把国内传统和国际视野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玄奘研究的新高度和新视角,必将有力地推动未来玄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在陕西的实施。
(李利安教授)
大会发言
在此次会议闭幕前,29日上午“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主题论坛举行。论坛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王亚荣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刘成有、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明舒法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等五位学者和法师作了论坛发言。
(张志刚教授)
张志刚:玄奘取经是“文化回馈”的范例
张志刚教授以哲学思辨和跨文化、跨宗教的国际视野,以《试论人类文明交流的一种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从“玄奘取经”说起》为题,从整个人类文明交流的角度重新思考玄奘取经和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课题提出了“文化回馈”的新概念,提供了外来宗教中国化比较研究的新视角,指出了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相结合的新境界。
张教授界定了“文化回馈”的概念,即:某个文明社会曾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然后历经磨合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发明、工艺、作品、理论、学说、思想、精神、智慧等,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或回报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玄奘取经正好是这种“文化回馈”、“文化互鉴”的范例。关于“新视角”的阐发,张教授认为,玄奘法师“求诸经”、“求诸文”、“求诸行”的“三求”是这方面成功的模范和表率。而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有助于提升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理念,有助于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推进并深化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王志远研究员)
王志远:弥合矛盾 贡献巨大
王志远研究员以《玄奘在中印文化交往中的贡献及其现代启示》为题讲了玄奘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玄奘取经回来后翻译经典,纠错指缪,从理论上弥合佛学中的矛盾,把法相唯识学推向一个宗派的高度。这是玄奘研究中的重点。二是玄奘在印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赢得了印度和国内的广泛尊重,他在海外的成就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第三,玄奘的成就绝不仅仅表现在佛学上,他的《大唐西域记》被译成多种文字,受到不同学科的关注。最后,王志远研究员提出一个沉重而又绕不开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极具现实意义并且需要落实操作的问题,那就是一种外来思想如何变成中国的思想,中国本土的思想又如何走出去?这一问题正好与张志刚教授的发言相互呼应。
(刘成有教授)
刘成有:《起信论》意义重大
刘成有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近现代佛学的研究,他以学术史、思想史的视野切入玄奘与丝绸之路,以一部论典引起的诸多问题阐发文化交流与对话争鸣中的重大问题。刘教授以《< 大乘起信论>与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为题,阐述了与《大乘起信论》相关的理论观点、学术方法以及中印佛教交流与中国佛教发展的诸多问题。《大乘起信论》的很多注疏是在长安完成的,这就与长安佛教及丝绸之路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刘教授认为,《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乃至东亚佛教中的意义非常重大,二十世纪东亚佛教争论的一大焦点就是围绕《大乘起信论》展开的,至今《起信论》的问题也不能回避,《起信论》所涉及的如来藏思想如果放在更大的思想史背景中也有意义。大小乘佛教同时传入中国,但中国有选择地接受了大乘思想,而且使在印度佛教中不占主流地位的如来藏思想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在吸收印度佛教思想的同时不断创新,这是以儒家思想为奠基的。佛教中国化十个漫长的过程,但从《起信论》能看出佛教中国化的逻辑思路。
(明舒法师)
明舒法师:玄奘如明月 映照佛学星空
明舒法师作为出家人,他的发言满含宗教感情和忧患意识,同时又不乏理性的批判精神。明舒法师以《菩提道上的勇士,中华民族的脊梁——感悟玄奘大师的精神和情操》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佛法东渐,传入中华逾二千年,原生于印度的佛法在中国弘扬光大,发展出了以大乘佛法为主的八大宗派,其间高僧辈出。然而,如同浩瀚星空中的一轮明月,集精通三藏的大师、伟大的翻译家、教育家、旅行家、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等众多美誉于一身的,唯有玄奘大师。他以十七年的艰苦旅行、求学和交流,为各国各民族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玄奘大师又以十九年的精勤译讲,为我国留下了一份巨大的文化遗产。玄奘大师一生的行迹,完全体现了大乘佛子身心与法相合,愿行合一,完美地诠释了践行菩萨道、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精神。尤其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信仰缺失,佛教圣脉一发危秋之际,无论是佛教界还是整个社会,都急需认真总结、研究和继承玄奘大师的精神,以此充实我国中华民族的脊梁。
(李向平教授)
李向平:尊佛性 道问学
李向平教授以佛教史为背景,以社会学为视界,以哲学思辨为理论利器,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引导,展开了他《“玄奘精神”:中国佛教象征与跨国交流名片》的演讲。李教授早年研究近代佛教,由于探讨法相唯识学的复兴问题而关注玄奘。他敏锐第捕捉到玄奘学术精神的实质,那就是——尊佛性,道问学。玄奘是学问僧,在修学过程中把问题意识变成学术的动力,以问学来振兴佛教。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性本觉与性始觉等都是佛教的根本问题,法相唯识学一直是以“道问学”来“尊佛性”,在两者的张力中不断前进。他还对中国当代佛教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李教授指出,当下的中国佛教要走出去,怎么重构玄奘精神是文明互鉴的重要方面。
(王亚荣研究员)
王亚荣:即忧心忡忡又乐观向上
每位学者和法师的发言之后,王亚荣研究员随即作出评议。王亚荣认为,张志刚教授在探索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困境是带有中国文化普遍性的问题,如此迫切又如此难以解决,可以“有章可循,无路可走”八个字来概括。对于王志远研究员的发言,王亚荣认为,他表现出担当精神和责任感,即忧心忡忡又乐观向上,这就是玄奘精神的体现。针对刘成有教授的发言,王亚荣研究员认为,研究中国佛教不能不看《大乘起信论》,我们应该把一个人说不清楚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来探讨。在世界宗教之林中,佛教最讲智慧,经典最多,这也是玄奘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王亚荣研究员认为明舒法师继承了玄奘遗风,指出了当代中国佛教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继承玄奘精神,以理服人,把前辈的思想进行现代诠释。王亚荣研究员高度赞赏李向平教授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在敏锐的同时,还将思想变成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这也是对玄奘精神的践行。各位都是“披甲执锐”,抓住大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不同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