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生活性论坛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1-07-01

6月26日下午,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等单位举办的“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生活性”学术论坛在北京光中文教馆举行。论坛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静之主持,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上海大学程恭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以及光中文教馆执行长慧宜法师作为与谈嘉宾,围绕人间佛教的现代性和生活性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来自海内外31位硕博研究生及光中文教馆员工及义工参加了此次论坛。

主题一:人间佛教的现代性

主持人说,人间佛教作为一种新的佛教思潮和实践运动,在整个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到底如何定位,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将人间佛教投放到历史进程中进行观察,才可能理解人间佛教应运而生的历史机遇和历史方向,才可能揭示近代以来佛教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当代人间佛教的基本特性与发展趋向。她首先请李利安教授对人间佛教的历史定位问题做简要的阐释。

李教授首先界定了人间佛教的概念,指出狭义的人间佛教应该是近代以来出现的,尝试佛教现代化转型的佛教以及与此相关的佛教团体和佛教实践等,从目前来看,以星云大师和佛光山为代表。人间佛教的历史定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它是佛教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的佛教一直存在着关切现实社会、注重人生幸福的思想和实践。第二,它是全球宗教世俗化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它与中国近代以后的民族复兴、救亡图存运动相伴而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在佛教领域的投射。第四,它不仅是佛教传统的延续和佛教的现代转型,也是佛教历史发展的未来。从纵向的历程来看,人间佛教是与两汉至隋唐、两宋至明清两个佛教历史阶段遥相呼应的中国佛教三大历史阶段中的第三阶段。

主持人接着请教程教授:现代化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内在主线。现代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现代性问题既是文化实践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学术研究领域一直在激烈争论的热点话题。这不但是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时代话题,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必须迎接的挑战。人间佛教在现代化转型及所谓现代性到底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请程恭让教授就此发表高见。

应主持人的提问,程恭让教授首先回顾了人间佛教的发展历程。又强调现代性的重要特征除了理性化,还有组织化。现代社会是一种组织化的社会结构,宗教团体也需要形成地区性、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佛教组织,才有可能在这个崇尚组织化的现代社会生存下来。现代性还表现出对技术手段的使用,在弘法的方式上善于吸取现代技术,才能有效对接当代人群。

主持人接着对张文良教授说:历史是连续的,思想不是凭空而生的,一切变化都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既彼此激荡又彼此相依中向前推动。人间佛教作为一种正在努力实现现代转型的佛教,它和传统佛教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解释不清楚,人间佛教的“合法性”问题就面临质疑。

张教授在讲了自己最近读书和翻译的感受以后,认为佛教的现代化转型已经在星云大师这里大体上完成了,现在要超越现代性,而伦理的突破点可能就是要重新思考死亡的问题。他认为人间佛教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从传统佛教中吸收有益的思想资源,来构筑人间佛教的死亡观,重新构筑一个人间佛教的生命伦理体系。张教授希望在场的同学不要局限于已有的规范化思考和表达,能够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路径,能够把人间佛教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张教授以生命为问题的焦点,其实正是传统佛教和现代佛教乃至未来佛教之间彼此连接的内在主线。

在第一轮的最后环节,主持人请慧宜法师就什么是人间佛教的问题进行开示。她说:近代以来人间佛教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全新方向,直到今天,海峡两岸依然再到大力倡导和践行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得到教界、学界、政界乃至其他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各个社会领域的广泛赞同。那么,人间佛教到底是什么,人间佛教是佛教之外的一种文化,还是佛教之内的一个新派别,亦或是佛教的一种全新气象?

慧宜法师借用佛经典故,来说明人间佛教就是佛陀本怀。人间佛教就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佛法就是引导我们往善美净化的方向前进,能够给予我们幸福安乐。

主题二:人间佛教的生活性

论坛第二轮一开始,主持人问李利安教授:有人说,原始佛教是一种生命哲学,人间佛教是一种生活哲学。从生命到生活,这是佛教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任何一个生命体必然经历的心路历程。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佛教的根本宗旨在于超脱生死,生死问题的应对,生死关系的体悟,生死大事的最终超越,始终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如何在生命哲学的框架下理解生活,在生活的框架下理解生死,在佛教生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理解人间佛教的世俗性和神圣性,这既是人间佛教的现代价值问题,也是人间佛教的宗教本位问题。具体来讲,人间佛教是否还具有宗教本有的神圣性?

李教授说,原始佛教就是一种生命哲学,比如四圣谛——苦集灭道,都是围绕生命开展的。从涅槃的观念来看,这种生命哲学又具有神圣的意义。这种神圣在解决生命问题时,也就是落实四圣谛时,便进入生活哲学的领域,具有极强的世俗性,从中所建立的圣俗关系和西方宗教中的人神二元对立完全不同。“世俗”最少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意思是非宗教,让宗教退出一些不该属于宗教的领域,如行政、立法、司法、教育等领域,实现这些领域的世俗化。第二个意思是与现代文明对接,宗教不同程度地出现理性化趋势,也就是常说的祛魅。第三就是在与社会潮流接轨过程中,无法坚守本位,而出现的庸俗化现象。与此相应,神圣也有三个含义:第一,皈依三宝,信仰佛教,以解脱为人生终极目标,在此前提下进入佛教团体,参与相关活动,一切都具有神圣性,这是平凡之中的超凡。第二是佛教信仰的对象,智慧、净土、成佛以及所有具有超人间性的圣者和境界,超越科学,超越理性的信仰和修行。第三,庸俗的神圣性,其实是神秘性,这是应该批评的。如有的佛教修行者,每天装模作样,神神叨叨,佛里佛气,完全沉醉于所谓的神圣之中,为神圣所捆绑,远离佛教本有的慈悲与智慧,这不是真正的神圣性。星云大师的入世关怀源于佛陀的本怀,注重现实关切的佛教具有特殊的神圣性。应张静之女士的补充提问,李教授认为在座同学完成好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这就是尊严人生的底线要求。而追求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也是具有神圣性的。

主持人接着问程恭让教授:人间佛教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生必然五彩缤纷。不同的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工作,不同的问题,人间苦难形形色色,人性需求多种多样。大乘佛教在上求无上菩提的同时,将下度无边众生作为立足的根基和获得无上菩提的前提,而与现实生活接轨的救度,必然呼唤善巧方便的应对。事实上,大乘佛教始终将智慧和方便融入不可分离的修行之道。如何理解善巧方便和生活化佛教之间的关系的,善巧方便和智慧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理解。

程教授表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佛教理论和佛教学术上都存在着一些误解,其中善巧方便这个概念可能是误会最深的一个。早期翻译为“善权”,在佛学里面本来是一个非常崇高的概念。佛教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生命得自由得自在,一个人把房间门关起来盘腿打坐,在自在方面大概就有很大的功效。但是怎么样帮助这个社会人群的自由解脱,那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一个佛教徒在教化别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让自己站到别人的位置上,这便必然需要“善巧方便”。程教授说自己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发现在鸠摩罗什译的《小品般若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方便”中间加上了一个顿号,让“般若波罗蜜多”和“方便”鲜明地并列起来。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必须有善巧方便相伴而行的。佛教既要在人世间,又要超脱人世间。“善巧方便”就是指佛教既能适应此时此地此人,又能够引导此时此地此人,实现超脱,证得菩提。

主持人接着请教张文良教授:人间佛教是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共识,同时在东南亚以及日本和欧美等地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星云大师“法水长流五大洲”理念的实现和不断发展,佛光山人间佛教在全球各地落地生根,不但极大地推动了佛光山人间佛教的全球化进程,而且对当地佛教也产生重要影响。相比而言,日本佛教的生活性有何不同,大陆人间佛教的生活化还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调整?

张教授认为:首先,明治维新之前,相较于中国佛教,日本的佛教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但到近代,这种社会功能逐渐剥离,剩下能够做的只有两条,心理咨询及解决死亡的问题。现代心理学仅仅是从学理出发,力图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心理困扰,但是佛教有一套独特、完整的修行方法,真正能使人解决烦恼而获得自在。佛教心理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它和社会上的一切现存的心理学,都不是一个概念和体系。吸收了佛教修行方法之后,然后再和现代心理咨询结合,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人类的心理困扰问题。其次,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角度来看,日本佛教很好地处理死亡及临终关怀问题,赢得社会的尊重,中国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当然,日本佛教在制度上跟中国差异也很大,大陆和台湾所处的政策环境、社会背景、历史传统不一样,也不好机械地比较。但我们可以多去了解这些差异,为我们思考人间佛教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可以有所借鉴。

主持人最后请慧宜法师就人间佛教的生活性进行开示,她说: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古往今来的任何文化,任何宗教,都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并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见证其价值,发现其问题,并不断推动其发展。生活永远是理论的活水源头,也是信仰得以实践的根基。人间佛教以人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以人间为关注和服务的领域,以“人间佛”为信仰和皈依的主体,其基本的精神就在于现实的生活。星云大师倡导人间佛教,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导向,先后提出和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生活化佛教,如人间佛教生活禅等,检索星云大师全集,有80多次讲到“生活观”,足见大师对生活的重视。那么,人间佛教的生活性到底是如何体现的,倡导和践行人间佛教应该如何在生活中给予具体的落实?

慧宜法师以民众日常的衣食住行为例,用生动幽默的小故事,讲述人间佛教的落实,比如道场的建设和服务、参与公益事业、提供学习生活培训、参与婚礼丧葬、祈福仪式等,他认为这些都是面向公众日常需求的,是人间佛教在生活中的具体落实。

希望与嘱托

最后,主持人请每位与谈人为参会的硕博生说句勉励的话。

李利安教授说,人间佛教作为一种真切的现实存在,它既应该成为我们学术研究的领域,也可以成为支撑我们生命幸福成长的思想资源。诗人余光中曾经送给大师一个对联为“一笔贯日月,八方悬星云”,对文字所能够达到境界给予最圆满的形容。他希望在座硕博研究生好好做学术,留下自己的文字。他引用大师的话说,文字在,人就在。  

程恭让教授勉励学子:做论文很辛苦,有佛法就有办法!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张文良教授说,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老师告诉我一句话,就是年轻的学者最主要的素质不是勤奋,也不是所谓的天赋,最主要的素质就是你看到你写出了烂文章,能够不失去信心,还想做学者。发心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慧宜法师接着说道,写文章,不要放弃;坚持写,一定会有好文章出来的。文字可以永恒,这也是神圣性的体现。

在论坛结束之时,主持人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她认为今天围绕人间佛教的现代性和生活性这一话题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是人间佛教的历史定位;二是人间佛教的现代化转型和现代性体现;三是人间佛教和传统佛教的关系;四是践行人间佛教的深刻体悟;五是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六是善巧方便和佛教生活化的关系;七是大陆人间佛教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佛光山人间佛教的生活实践等。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元的讨论,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受益匪浅。她嘱托各位青年学子努力学习,认真研究,书写出精彩的人生,让青春无悔。(文:石庆周)


(编辑:郭储)

上一篇:有法可依|首场观音信仰论坛登场

下一篇:中印四学者在国际玄奘论坛闭幕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