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教授出席2022佛光山大学校长论坛并就佛学跨域研究话题发言

发布时间:2022-11-07

323EE

2C7E0

2022年11月5日至11月6日,佛光山大学校长论坛于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主会场线下及线上同时进行。本次佛光山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是:慈悲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及实践。佛光山大学校长论坛主要是在星云法师的主导下,为进一步集合海内外大学校长、学者先进,促进跨国、跨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而于2016年创办的国际教育交流平台。今年是第五届,有来自12个国家46个大学和研究单位的校长、学者、代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佛教道场的住持、法师三百多位专家线上参与。在6日上午的“文献、义理到跨领域——佛学教育未来跨域研究趋势”主题论坛中,李利安教授以《观音学教育与研究的跨域发展潜力》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本场发言的还有中山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龚隽教授,慈济大学校长刘怡均教授,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万金川教授。由台湾南华大学校长林聪明教授主持,佛光山教育院院长慈惠法师,佛光山教团系统大学总校长杨朝祥教授、南华大学两位副校长惠开法师及林辰璋教授及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释觉明法师等到本场参与。以下为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在该主题论坛上的发言,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13E51

线上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

1C3B5

李利安教授在发言

本场以“文献、义理到跨领域——佛学教育未来跨域研究趋势”为主题,很有学术和现实的意义,随喜赞叹!事实上,跨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已经势不可挡,并正在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互借鉴、深融合的发展趋势。这种交叉融合的背后都指向不同研究对象的跨域存在现象,并通过跨域研究得以挽救现代人文学科过分精细化分所带来的对研究对象的割裂与偏见。

从佛教来看,跨领域的佛学教育与研究已经是时代的趋势,也必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继续推进,由此带来的学术样态与佛学教育自然会对传统的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这里,我以观音学所具有的跨派系、跨文化、跨国界特征,来说明佛学教育的这种跨域研究趋势。

大约十年前,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会闲法师提出观音学的概念,我认为这是很有远见的,这一概念也是可以成立的。2017年2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版发表长篇报道《观音学的创立与中国佛学源流》,采访报道了普陀山学院开创观音学的相关情况及所取得的进展。所谓观音学就是研究以观音信仰为核心的佛教文化现象的学问,而以观音信仰为核心的佛教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如观音信仰在古代印度的产生、发展、演变、流传,以及印度观音信仰向外输入特别是向中国输入的过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所涉及的中印、政教、僧俗、夷夏等诸多关系的演变,与整个佛教历史发展深度关联,与各个流传地固有文化及社会生活彼此交融,并因此积淀成极其丰厚的、形态各异的文化资源,只有通过跨领域的学术研究才能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这一文化现象,也只有在跨领域的学科背景下,才能够更好地推进观音学这一专业的教育工作。

从观音学的研究对象来看,观音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跨派系、跨文化、跨国界的佛教文化现象,是佛教文化领域一种比较典型的跨域文化资源。

第一,从佛教内部来看,观音具有跨派系的特征,观音学研究能体现佛教的融合性与整体性。例如,在佛教内部,观音跨显密两种系统而存在,无论在显教领域内,还是在密教体系中,观音都是极为重要的大菩萨。在显教系统中,观音与不同宗派联系在一起,如净土经典和净土思想的推广,确立了观音造像的基准模式,并引发引路菩萨信仰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天台宗对观音经典的诠释提升了观音信仰的理论意义,最终使其融入整个大乘佛教的体系建构之中;华严宗对观音道场的关注和文化解读,奠定了后世普陀山朝山信仰的基础;禅宗对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弘扬,形成圆通大士的信仰及圆通宝殿在中国的大量出现;密宗的各种观音密法特别是大悲观音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大悲咒》信仰和千手观音形象,乃至后世的法事仪轨,无密则难以成型;三论宗典籍与思想传播为后世《心经》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而《心经》的最初推广却有赖于唯识宗的师徒多人的共同努力。

与此同时,观音信仰在教义方面也能够将救难与净心、他力与自力、此岸与彼岸、今世与来世、性空与假有、慈悲与智慧等不同信仰融合起来。《普门品》的现世救难,《心经》的现世救心,《观无量寿佛经》的来世关切,这些看似矛盾的观音信仰,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蕴含着空有、生死、自他等很多重要的宗教哲学问题。

第二,从中华文化来看,观音信仰既是跨宗教的,也是跨世俗文化众多领域的。从跨宗教来看,观音信仰与儒道两家有密切的联系,并与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有深度交涉。道教将观音视为慈航真人,纳入其核心神灵崇拜系统;儒家的一些人将观音视为孟子这样的圣人,赞赏观音的慈悲情怀和积极救世风格;民间信仰中更广泛流行观音老母、观音娘娘等信仰。同一信仰对象贯通中国古代三大主体性宗教和民间宗教,这也是不多见的文化现象。同时,观音菩萨的大悲救苦与基督信仰也有很多可比之处,而送子观音和圣母像也曾经在中国一些地方难分彼此。观音的跨宗教存在也使其成为东方神灵的代表而跻身于世界超级神灵俱乐部,这些文化特质有助于支撑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跨宗教的学术研究。

观音信仰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楹联、题匾、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饮食、印刷、书法、民俗、节庆、道德、养生、医药等等,在寺院、家庭、团体、特定地域、特定社会领域均可以形成个性化的文化样态。如华严宗对观音驻地生态的关注和诠释,体现出佛教的生态理念及其人文化、神圣化情趣;观音签包含着心理辅导与精神净化的功能;密教观音法门和民间施药观音信仰则与医疗保健密切相关。总之,观音信仰的跨文化存在必然要求现代佛学教育与学术研究从历史学、宗教学、哲学、文献学、艺术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学、乃至地理学、管理学、生态学、医药学等多学科展开跨学科的理解与研究。

第三,从国际范围来看,观音也是跨国存在的一种信仰现象。在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当中,佛教与东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与美洲等地的佛教自始至终都是融会一体的,形成一个彼此链接、相互呼应的同一宗教文化体系,所以,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国际性的一支,从而也是最容易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文化体系。观音信仰被视为半个亚洲的信仰,从古到今先后广泛流行于南亚、中亚、中东、东北亚、东南亚等地,今天依然盛行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蒙古、马来西亚等国家,近代以来开始在欧美也有了广泛的传播,观音在国际文化界尤其是宗教学术领域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其他菩萨,为跨国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另外,若从思想内涵的角度来看,与观音文化直接相关的理念如因果、慈悲、智慧、清净、平等、和合、圆融等,不但是古代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乃至未来的,不但是中国的,也可以是世界其他民族的。所以,以研究观音为职志的观音学天生就具有国际化的优势。

总之,观音文化的跨派系、跨文化和跨国界特质,既要求跨领域的观音学教学与研究,同时也为这种跨领域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能,所以观音学的教育和研究在未来跨域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教界学界一切有缘人共同期待。

(编辑:董丽君)

上一篇: “后疫情时代的生命关怀:2022年度人间佛教学术前沿论坛”线上举行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出席香港第八届观音文化节并在主题论坛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