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受邀莅临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善导讲坛”第8讲,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作题为《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坛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主办、西安见月忘指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王雪梅教授主持。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对李向平教授的演讲做了回应。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硕博研究生、西北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其校内外的宗教爱好者,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李向平教授首先谈到此次讲题的用意,他认为不管是宗教研究还是宗教学研究,都是既有专业性、现实性、历史性、文化性,又有国际性、群众性等特点,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值得提出来从学术上进行研讨和反思。接着他从宗教的定义、中国的宗教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入手开始本场讲座。
一、中国“宗教”是什么
李向平教授简单回顾了中国宗教学的研究历程,他谈到中国宗教学的研究是在与亚伯拉罕宗教体系的比较中展开的,“宗教”是一个西洋舶来的概念,我们所使用的都是外来的宗教概念和研究方法。接着对比了日本和欧洲学界对“宗教”的定义,这些定义角度多样,多从结构性、功能性、神学和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目前来看,宗教定义的最基本的内核是终极关怀。美国神学家保罗·蒂利希和日本学者岸本英夫都提出过信仰是我们人类的终极关怀状态,所谓宗教,是以终极的(综合的、全身心的、最有力的)关怀为中心的活动。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谈论到终极问题,人可以没有宗教但都有宗教性。但在这种定义中,如何定义“终极”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宗教来说,它是一个复杂的共同体。
接着李向平教授又从宗教的起源、宗教的分类进行讨论,特别提到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这种不以神为中心的终极关怀体系用亚伯拉罕体系的宗教定义来分类明显是有问题的。尽管佛教中包含很多亚伯拉罕系统中难以解释的,但其仍然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就中华文明结构中的神---圣关系而言,“宗教”及其“信仰”问题似乎为其中核心问题,但实际上却不是。中国特色的神---圣关系之中包涵了宗教及其信仰,但不局限于“宗教”,由此形成了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特别是亚伯拉罕宗教体系的差异,神的信仰并非中国宗教的核心。
(李向平教授)
中国宗教的定义与内涵之所以不同于西方亚伯拉罕宗教的定义方式与具体内涵,主要就是在于儒、释、道关于宗教的定义方式。李教授还提出中国宗教的本质是“修行”。儒释道,皆以修身为主,天道、佛性、仙道,落实为一个修持的内在技术。而这种修的差异很大,有门类的差异师傅的差异、传承的问题、本身资质的差异等。这种“修”出来的宗教,其神圣性就在于礼仪、修持成为宗教及其信仰方式。我们把它称作中华文明的“仪式政体”。
二、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的理论反思
面对当代中国宗教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李向平教授总结中国宗教学研究理论大约有八种:宗教文化论、宗教功能论、扩散宗教论、宗教市场论、宗教生态论、宗教心态论、宗教权利论、宗教冲突论。由于时间的关系,李教授重点讲了以下几种理论。
宗教文化论:以“文化带宗教”的研究模式,这类研究试图以“宗教文化论”取代“宗教鸦片论”,将宗教归属于大文化范围。宗教文化论的三种倾向:功能论倾向、化约论倾向、知识论倾向。李教授分别诠释其特点并分析该模式的优缺点。
宗教功能论:宗教功能主义理论是宗教社会学的经典范式之一。以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等学者奠定了功能论的思想来源,在此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宗教社会的正负功能。而功能主义自帕森斯以后受到大量批评,有三个方面使功能论成为众矢之的:简化论、对变迁的忽略以及循环论证。
扩散宗教论:李向平教授首先对比了杨庆堃提出的“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的概念,并分析了“扩散宗教”概念对中国宗教研究的影响。自此概念提出,学界对民间信仰似乎有了新的理解,肯定了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合法地位,而“扩散性宗教”起到了社会纽带的作用。李教授指出“扩散宗教”其实是混合宗教,还特别提到“”扩散宗教”的翻译问题,提醒大家最好看看英文原著,
宗教生态论:宗教生态论者呼吁宗教的多元化发展,减少政府管制,创造自由竞争的宗教环境,使所有的宗教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按照优胜劣汰原则使宗教生态达到平衡。利用该理论,李教授还举例分析了为什么乡村的基督教与民间信仰比在城市的冲突更多。
宗教心态论:在这个理论中,李教授通过“心态秩序”、“社会心态”等关键的概念来诠释宗教心态论对解决“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等社会病态的研究意义与理论价值。
最后,李向平教授提出一个思考, “何种理论方法能真正解释中国宗教社会现象”来结束他的演讲。
王雪梅教授对李向平教授的演讲表示感谢和高度赞扬,特别是对宗教的定义、分类、宗教学研究的理论做了系统完整的阐释,并留给我们很多的反思。
(王雪梅教授)
李利安教授在讲座回应中赞佩李向平教授在司空见惯的宗教现象中,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视角,具有极强的创新性。特别是对于贯穿整个讲座主线的“中国到底有没有宗教”这一问题表示赞同,建立中国自己的宗教话语体系首要面临的就是对中国宗教的定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探讨中西方宗教的区别。
(李利安教授)
李向平教授提到的三种大的类型:终极存在、终极超越、终极关怀。不管从哪个角度下定义都不可避免要解释“终极”。围绕这个问题所讲到的八大宗教学理论的方法或者这八大理论研究下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西方宗教和中国传统宗教两个视角进行对比。中国传统宗教呈现出和谐圆融秩序,儒释道三教的不同分工应对的是社会的不同需求,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三教呼应共同促成了和谐秩序。当基督教传入中国,中国传统宗教受到强劲的挤压。如何构建当今宗教关系的和谐局面,李利安教授提出在当今民主法治、现代文明的体系下,中国化和法制化是处理中国宗教问题,进行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讲座现场)
(文:李沛/图:倪丽婷)
(编辑: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