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讲座丨张志刚:经典解释与宗教中国化——道安留下的学术启迪

发布时间:2019-06-21

2019年6月16下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受邀莅临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善导讲坛”第6讲,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作题为《经典解释与宗教中国化——道安留下的学术启迪》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坛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主办、西安见月忘指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王雪梅教授主持。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对张教授的演讲做了回应。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硕博研究生、西北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其校内外的宗教爱好者,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1.jpg 

(王雪梅教授)

张教授的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七个部分。

一、发现关键:佛经翻译与解释的中国化

张教授首先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可谓“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互鉴”。佛教堪称“宗教中国化的典型”。东晋高僧道安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先驱”,他的弘法实践和思想贡献,对我们提炼“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并“续写中国宗教史”,将会有重要的学术启迪。道安毕生倾力“佛经翻译与解释的中国化”——从研习、翻译,一直到全面梳理典籍、系统诠释义理,是道安诸多弘法成就里,“最关键或最基本”,最能从根本上促成“佛教中国化”,且最能在学理上启发我们“续写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由此张教授提出一条新的研讨思路,这就是“宗教中国化的比较研究”。

二、推进思路:宗教中国化的比较研究

为推进宗教中国化的比较研究的思路,张教授采用著名基督教思想家赵紫宸(1888-1979)分析“佛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宗教的六大端理由”的结论:佛教是中国人求来的。“求”有三端:“求诸行、求诸经、求诸文”,最后一点——“要自己翻译与解释经典”,这是任何一种外来宗教能否本土化、民族化和处境化,即能否真正融入其传播地的文化、民族与社会的关键所系。我们由此顿悟:为什么道安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建设者”或“第一座高峰”。

 2.jpg

(张志刚教授)

三、类比例证:“俗语佛缘”与“大众化圣经”

张教授对赵朴老“俗语佛缘”与路德“大众化圣经”加以深入的学理比较分析。他首先用赵朴老《俗语佛源-前言》里说到“俗语佛源”即 “与佛有缘的人间语话”,通过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证明“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范文澜语)。接着分析路德之所以译出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大众化《圣经》,正是满足了欧洲大陆文艺复兴以降“经典翻译本土化或民族化的需要”与“经典翻译与解释理论的创新”。最后指出赵朴老的“”俗语佛缘”与路德的大众化《圣经》二者可谓异曲同工,并由此引发进一步思考:就一般学理而论,这是否意味着“经典翻译与解释的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在中外文化史上均是“外来宗教扎根于其传播地的首要条件或关键一环”呢?

四、深化研讨:从“字义解释”到“语言观比较”

张教授深析道安所建树的佛经翻译与解释理论——“五失本、三不易”。以往的研究者基本上是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与评价“五失本、三不易”,其通常表达形式就是,把“五失本”主要理解为汉译佛经过程中的“五种需要改动胡语原本的情况”,而将“三不易”主要解释成“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他认为还应更深入地探讨其理论内涵及其学术启发,可以借助两方面的比较研究,一是“宗教哲学语言观的比较研究”;二是“宗教经典解释理论的比较研究”。由此带来从“字义解释”到“语言观比较”的学术启发。

五、分而论之:“五失本之表诠”与“三不易之遮诠”

张教授 “接着上述两点学术启发说”,强调应着眼这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分别诠释“五失本”与“三不易”的主要理论内涵,即把前者主要理解为“可用表诠方法所一语道明的佛经翻译理论”,而将后者主要理解为“不得不用遮诠方法所一言难尽的佛经解释理论”。张教授重点阐发了作为“一种经典解释理论”的“三不易”思想。并据此指出,道安所提出的“三不易”理论,早在千余年前就已阐发了宗教经典解释学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即如何让“跨时空、跨文化的当代读者”读懂“古老的经典”,且能真正理解其“恒久的意义”。

 3.jpg

(讲座现场)

六、学理提炼:道安“三不易”理论的主旨要义

在本节报告中,张教授试图把道安“三不易”所着重表述的佛经解释理论转换为“具有一般意义的宗教经典解释方法”,将其整段论述所蕴含的主旨要义提炼为如下环环相扣的经典解释观念。首先是首句——“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的学理提炼——宗教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其次是“圣必因时”,即经典意义的解释要力求适应当今时代;第三“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即经典意义的解释要力求通俗化、大众化;第四“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即经典意义的解释者要心怀敬畏、知难而进。

七、扼要总结:“重读的收获”与“续写的启迪”

最后,张教授将“三不易的首要义理”(“圣必因时”)——“经典意义的解释要力求适应当今时代”,凝练为“经典解释的时代性原则”。指出道安所言“圣必因时”四字箴言道明了“经典解释的难题、哲理与境界”,“续写中国宗教史”所系益于时代进步、社会和睦、文明昌盛。宗教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都深深嵌入拥有5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深深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

李利安教授的回应:李利安老师首先表达了对张志刚教授本次做客西北大学表示感谢。对张教授本次演讲提出四点感想。

4.jpg

(李利安教授)

第一,张老师提到一个观念,也就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在信仰。这个提法很有意义,令人联想到信仰是否是人这种特别的动物生命独有的内在的机制。第二,人类宗教众多,要在相互比较中做全方位的研究,才能理解当前各种宗教形态。只懂一种宗教,那就是不懂宗教。在当今中国的学术界,马克思呼吁的宗教全方位的比较研究仍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第三,对宗教比较的挑战性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面对不同宗教的真理观。不同宗教之间如何实现对话?他曾提出过“1+5”模式来回答各种宗教的共性。“1”是宗教首先要解释生命的困惑,“5”指人可以在五个方面来搭建生命体系。希望将来有机会不同宗教进行更多的对话。第四,今天宗教对话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宗教对话方面,中国是人类宗教史上最成功的,尤其是在西安。古代长安在大唐时期出现多教并存的现象,佛教、伊斯兰教的成功存在,都是宗教对话的伟大成果。正如张教授所说,没有学术研究,就没有宗教对话;没有宗教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因此学术研究还是任重道远!

 5.jpg

(讲座现场)

本次报告的听众中还有大量的社会人士,随后听众就讲座主题踊跃提问,来陕西师大西部边疆研究院的马凯博士就伊斯兰教在西部地区的状况、西北大学思想所的硕士李文文就如何从宗教经典翻译和诠释中发掘出经典当代的意义、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王萌对译经师如何处理经文的哲理性与表达要通俗化之间的矛盾向张教授提问,张教授一一作答,场面互动氛围热烈。本次报告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文:徐慧茗;图:西安见月忘指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倪丽婷)

(编辑:徐梅)

上一篇:讲座 | 李向平《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讲座 | 龙达瑞《明王朝与<永乐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