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张文良教授在西北大学作题为“《心经》的智慧”的讲座

发布时间:2017-10-29

编者按:张文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世界著名学者木村清孝,获得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所长。日本印度哲学佛教学会评议员,日本东京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创价大学、日本武藏野大学、韩国金刚大学客座教授。 代表作:《澄观华严思想研究》(日文)、《批判佛教的批判》、《日本当代佛教》。



2017年10月2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张文良先生,在西北大学作了题为《“心经”的智慧—文本、思想、信仰》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和玄奘研究院主办,系纪念西北大学建校115周年人文社科高端讲座。丝绸之路研究院海波教授主持,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出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玄奘研究院的老师和研究生,北区部分院系本科生以及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各高校的老师、学生以及宗教界人士聆听了本次讲座。

图片101.png

(讲座现场)

张文良教授的讲座从一段“音乐”开始,当《心经》的梵文诵唱响起,会场瞬间安静下来,以音乐开题,让在座的听众对《心经》有了最为直观的感受。在介绍了《心经》的版本问题以及对《心经》题目的解读后,张教授重点对《心经》的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心经》的内容进行了逐句讲解。

图片102.png

(张文良教授)

张教授将《心经》划分为“起”、“承”、“转”、“合”、“咒”五部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心经》的“起”段。“承”段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为“六中否定”,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三为“诸法在空性中非存在”,即“是故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转”段揭示了般若的四个特性,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合”段是对作为真言的般若的说明。最后的“咒”段是全经的重点,是前面经文铺陈所要凸显和强调的核心。

张教授的讲座,既有从宏观上对《心经》结构特征的把握,体现出他对《心经》研究的宏大格局,也有对具体经文、名相的详细解释,展示了他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独到。张老师提到“空不异色”之说晚于“色即是空”三百年而存在,“色即是空”是让凡夫俗子破除“法执”从而免除轮回之苦,“空即是色”即让修行者破除“我执”。张教授在解释“无智亦无得”时讲到,佛教否定一切绝对的神或绝对的精神原理,这种批判和否定首先是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这与禅宗的“建立一切、扫荡一切”“逢佛杀佛,逢魔杀魔”所凸显的精神是相得益彰的。

基于扎实的理论和对《心经》的独特理解,张文良教授结合其在日本留学及与中国佛教界宿老交往的丰富经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向在座师生讲解了《心经》及其有关的佛教文化,使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

图片103.png

(李利安教授)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对讲座做了精彩的点评。首先,李利安教授强调了这场讲座的重要性。他提到,《心经》是中国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不懂《心经》就不懂佛教,不懂佛教就不懂中国文化。其次,李利安教授简单谈了他对《心经》的一些研究心得和认识。最后李利安教授高度赞扬了张文良教授的研究,认为他对《心经》的理解兼顾了学术的科学性和佛教的神圣性,使这两个原则贯穿于整个讲座,这也是现今中国佛教学术界研究的总体趋势,即既要尊重信仰,也要照顾学术原则。

图片.png

(李海波教授)

最后的提问环节,张文良教授就对《心经》的理解以及其他相关的佛教问题与在座的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师生互动频繁,气氛热烈。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郭储)




上一篇:俞学明教授主讲《智者大师与中国文化》

下一篇:张文良教授于西北大学作题为“中日佛教研究方法”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