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6日上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在位于澳大利亚卧龙岗市的南天寺会堂为佛光山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各道场的住持、监寺等负责法师等做题为《从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看佛教的人间化转型》的讲座。大洋洲佛光山总住持满可法师,新西兰佛光山住持满信法师,中天寺住持觉善法师,南天讲堂监寺觉五法师,南雪梨佛光缘监寺妙尧法师,北雪梨佛光缘监寺如仪法师,墨尔本佛光山监寺觉旻法师,墨尔本尔有寺监寺满晴法师,墨尔本佛光缘妙博法师,佛光山西澳道场监寺妙玺法师,南天寺监院满望法师,南天寺监院觉宁法师,纽西兰北岛佛光山监寺如廉法师,南天大学觉玮法师、觉舫法师、妙友法师等40余位法师及部分佛光会干部参加了此次演讲。
(李利安教授主讲)
首先,李利安教授概述了菩萨信仰在印度和中国的发展脉络与特征。又将中国汉传佛教传统信仰的基本内涵总结为保佑、往生、觉悟、积福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接着,李教授介绍了中国汉传佛教菩萨信仰的基本框架,即四大菩萨、四大理念、四大名山。第一,以大愿为第一品格的地藏菩萨,其道场是九华山,这种大愿信仰具有事业之紧迫性、地位之开端性、宗旨之利他性、目标之宏大性、决心之坚定性、行动之紧跟性等特征。第二,以大行为第一品格的普贤菩萨,其道场是峨眉山,其信仰内涵突出体现在“十大行愿”,这又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三愿属于宇宙论,核心是构建了圣凡关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二愿属于价值论,核心是应对善恶关系;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三愿属于方法论,属于知行关系;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二愿属于境界论,解释了修与证的关系。第三,以大悲为品格的观音菩萨,其道场是普陀山,其信仰的哲学基础是妙有的思想,以方便之力面对现实问题,勇敢承担,突出入世精神,重在修福。第四,以大智为品格的文殊菩萨,其道场是五台山,其哲学基础是真空思想,以无住妙力超脱现实,突出出世精神,重在修慧。
然后,李教授讲了明清以来四大菩萨信仰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体系松散、次第不明、组合混乱;第二,神性弥漫、义理不彰、人神二分;第三,结构失衡、地位落差、久必瓦解;第四,功能趋同、个性消失、互补不足。
之后,李利安教授分析了汉传佛教菩萨信仰格局的转变,即从四大菩萨发展到五大菩萨,突出阐释了中国化弥勒菩萨信仰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从天上净土到人间净土;从当来下生到当今下生;从未来成佛到应化成僧;从学理决疑到生活开示;从天冠庄严到袒胸亲和等转变。中国化弥勒菩萨信仰的基本内涵包括:笑口常开的目标、大肚能容的修法、六根清净的理论。
随后,李利安教授揭示了从四大菩萨到五大菩萨转变的意义。第一,五大菩萨的品格形成完整的大乘佛教菩萨信仰体系,其次第排列应该调整为愿、行、悲、智,弥勒菩萨代表的大慈放在最后,形成五级次第,对应立誓、精进、拔苦、悟空、与乐的循序推进。第二,个性彰显、彼此呼应的有机关系形成。地藏菩萨代表来世最低保障、现世业障消除;普贤菩萨代表参学而入法界、修行次第有道;观音菩萨代表面对现实苦难、勇于承担责任;文殊菩萨代表立足般若法门、智慧通向终极;弥勒菩萨代表贵在生活运用、开心见证境界。
接下来,李教授简单讲解了汉传佛教菩萨信仰格局转变的基本趋向,主要有人间化和生活化;简易化和通俗化;哲理化和精神化;乐观化和阳光化四个层面。
(讲座现场)
最后,李教授指出,人间佛教的发展与汉传佛教菩萨信仰格局的转型彼此呼应,彼此激发,相互促成,他还分别阐释了佛光山人间佛教部分重要理念的与弥勒菩萨加入五大菩萨组团信仰稍微关系,比如:三好(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四给(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五和(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与弥勒品格的关系。
(编辑:郭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