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教授在新西兰北岛佛光山主讲《人间佛教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2-19

2017年2月18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在新西兰北岛佛光山为国际佛光会纽西兰北岛协会会员、当地佛教文化爱好者和佛教信众等180余人做题为《人间佛教对生命教育的影响》的讲座。佛光山纽西兰住持满信法师,南岛佛光山监寺觉西法师,北岛佛光山如廉法师,纽西兰人权委员会种族关系策略顾问、国际佛光会纽西兰北岛协会顾问Rakesh Naidoo先生等出席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国际佛光会纽西兰北岛协会会长余林涛先生和北岛佛光社青团团长蔡梦迪女士主持,由国际佛光会雪梨协会会员翁子喻(Stacey)女士现场做英文同声传译。

图片229.png

(李利安教授主讲)

首先,李教授对自己关于人性的思考进行了层层解析,提出“3+1”的人性结构理论。所谓的“3”,就是三种已经获得公认的人性,即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所谓“1”,就是灵性生命。李教授讲到,人首先是具有生物性的。从生物意义上看,人是新陈代谢的系统,具有物质性、自然性、动物性。所以,人有衣食住行的需要,这些都属于人的天性,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从而诞生了物质文明。人性中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群体性存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特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各自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贡献,以及社会对其的回报等等,每个人因此必然具有社会归属感和寻求尊重、获得荣誉、实现社会价值的冲动,所支撑起来的文明就是制度文明。所谓精神性,就是人的心性。人能够认识、把握、提升自己的心性,不断协调身心关系,在修心养性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实现精神的安详与自在。应对人的精神性需求,有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世俗的精神文明。李教授还重点介绍了人的本体性,即人的灵性。他提出,人的灵性需求的产物是宗教,这是一种神圣的精神文明,而灵性是人性中最隐秘,也最恒久、最根本的部分。

图片228.png

(讲座现场)

接着,李教授从四个方面讲解了人间佛教的生命教育及人间佛教与不同层次生命需求的呼应。第一,人间佛教尊重与超越人的生物性。对人的生物性之尊重体现在肯定衣食住行是必须,也肯定生老病死是必然。对人的生物性之超越则体现在抑制物欲的膨胀、克服死亡的恐惧、淡化数量增加质量而留下的生命意义等方面。第二,人间佛教审视与提升人的社会性。集中体现在审视与提升社会归宿、审视与提升社会责任、审视与提升社会角色、审视与提升社会关系等四个层面。第三,注重与转换人的精神性。李教授列举了部分人间佛教奉行的相关核心口号加以说明,比如“自信 微笑 从心出发”、四宗要之一为“心意和乐”、五和之一为“自心和悦”、三好之一为“存好心”、四句偈之一为“惭愧感恩大愿心”等。第四,人间佛教养护与妙用人的本体性。李教授说,灵性生命有内在灵性和外在灵性两种。外在灵性是相信灵性存在并与之沟通的能力,注重外在超越,主要表现为神力、保佑、往生等。内在灵性是相信自我灵性并依之自我提升的能力,注重内在超越,主要表现为境界、觉悟、神理、积福。

最后,李利安教授总结,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间佛教就是要对治、完善、开发和圆成人性。可见,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对人性有全面而透彻的观察与把握,并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全面完善、逐渐开发和最终圆成人性,在人性升华中重塑人的品格,实现生命的自在快乐。所以,人间佛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佛教,也可称之为一种全新的人道主义,全新的人学。

图片231.png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李教授对听众提出的人间佛教与其他文明在满足不同人性需求方面存在的差异、人类对灵性生命探索的起源及历史发展、不同生命层次之间的互相关系、如何不断接近灵性生命、人间佛教应该如何看待求生极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图片230.png

(满信法师讲话)

佛光青年代表向李教授赠送鲜花表示感谢并由满信法师对本次讲座做总结回应。满信法师说,听完李教授的演讲意犹未尽,李教授对人性做了深入分析并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而清晰的思路有助于生命的提升,因为只有在清晰的思路下才能明白自己生命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编辑:郭储)

上一篇:李利安教授在新西兰北岛佛光山主讲《从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看佛教的人间化转型》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在澳大利亚南天寺就澳洲人间佛教之成就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