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教授在西安泓泽汇讲解星云大师的生死观

发布时间:2017-04-18

2017年4月16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应邀在西安泓泽汇传统文化体验馆主讲《超越生死——星云大师的生死观》,来自西安各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30余人满怀欣喜的聆听了李教授的讲座。

图片239.png

(李教授讲座中)

讲座一开始,李教授就向大家推荐了星云大师的几部著作,其中包括《贫僧有话要说》、《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以及《星云大师全集目录》等。他说,《贫僧有话要说》是星云大师对其一生思想与实践的高度总结,其中有“一说”即是《我对生死的看法》,本讲座其实是学习本文的一些体会,是希望从学术的角度对星云大师的生死观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于去年佛光山开山50周年时在台湾地区出版,后来在大陆又出版了简体版,更名为《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星云大师全集》共320册,3000多万字,其中蕴有很多星云大师关于生死的智慧开示和慈悲阐释。这些都是研究星云大师“生死观”的重要资料。

图片240.png

(李教授为泓泽汇传统文化体验馆赠送《贫僧有话说》《人间佛教 佛陀本怀》和《星云大师全集目录》)

从学术角度来看,李教授说,在星云大师的《我对生死的看法》一文中包含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两种相互联系的思想。其中,(1)生死真相论是对生死真相的揭示和认识,是从本质观察的角度对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以及生与死的关系的哲学解读,这是全部生死观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循环观和不死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解释诞生与死亡的关系,藉此可打破生死之对立,形成视死如归的无畏气概;不死观解释的是形体与真性之间真假有别与分合转承的关系,藉此可培养超脱情怀。不论是循环观所论及的生与死的关系,还是不死观所论及的灵与肉的关系,都是佛教生死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这两种观念支撑着一种看破生死、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因而,亦可被称为生死境界论。(2)生死际遇论,生死际遇是关于生死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是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必将经受的一种体验。其中包括安详观和缘变观,前者主要应对死亡的结果与死亡的过程之间的关系,期望死亡之际的安然而逝,肯定死亡体验的潇洒自在,注重磨练意志;后者解释的是今世与后世的关系,对治的问题是隔阴之迷,可以涵养宽广的胸襟。(3)生死关怀论,主要倡导的是对生命的关怀,包括祝福观和厚生观,前者解释的是自力与他力的关系,承认死者自身业力在轮回转生中的作用,重新审视亲人对亡者进行超度的实际意义,提倡纪念死者功德,为死者造福结缘,可以对治盲目超度的问题,并培养积极祝福之心;后者解释的是活着与死后的关系,要生时善待,死后无悲,这可以对治社会中的过度丧仪的问题,并培养平静之心态。(4)生死价值论,主要讨论的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包括来生观和存留观,前者解释的是人间与他土的关系,这里的他土指的是佛教所说的人间之外的其他佛土,如净土等,这一思想,对治的是一部分人逃离娑婆社会的问题,可以涵养人间之旨趣,深化对人间佛教之认识;后者解释的是寿命与功德之关系,星云大师认为生命有年月的生命,思想的寿命,事业的寿命,道德的寿命等,不要只从时间上去计较生命的长短,而更应从其他方面去考虑,这一思想对治的是执着寿命的问题,可以突出对生命意义之追求。

李教授指出,星云大师的生死观一改明清以来中国佛教在生死问题上的悲苦情绪,将消极转化为积极,由被动上升到主动。即此而言,星云大师的生死观,是一种超脱而潇洒的生死观,不仅清新超脱、自在无畏、阳光向上,而且携带着面向现实、回归人间、珍惜生命、提升生活的价值取向,既具有丰沛的理性色彩,也蕴涵着深厚的神圣意义。

讲座完后,在场听众无不欢欣赞叹,纷纷提问。有位听众问“空性”与“真性”的关系,他说,佛教既然讲“空”,为何“真性”的生命又是不死的,二者是不是矛盾的?李教授说二者并不矛盾,“真性的生命就是在空性当中存在的,是与空融为一体的”。他还回顾了早期佛教的“无我”学说和后来在大乘佛教流行起来的“空性”概念,以及般若学、佛性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佛性论在中国发展很兴盛,这是承认了如来藏,是承认了灵性生命的存在,其实是承认了“空性”中的“真性生命”。有位听众还问李教授关于“净土”的问题。李教授说:“作为一名佛教学者,我可以追溯一下中国净土宗的历史”。他说,净土传入中国以后大约200年间,并不是很流行,一直到庐山慧远,才出现了第一批信净土的人。慧远之后百余年间,又开始沉寂,一直到了昙鸾、道绰时期,净土又开始兴盛。之后不久的善导,是昙鸾、道绰派之集大成者。他当时住持的寺院实际寺的遗址就在今天的西北大学内,他还主持修建了洛阳的龙门石窟。他虔诚念佛,弘扬净土法门,对净土宗贡献很大,一直到今天,净土宗都很兴盛。还有一位听众问:“佛教说娑婆世界是苦,而又有些人发愿重回娑婆世界,难道还要追求这个苦?”李教授说,星云大师在《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这本书中,对“苦”有全新的积极的解读,他对“苦”进行了积极的诠释,他说“人生是苦,苦就是福”,又说:“苦是人生的增上缘”,要“转苦为乐”。因此,对“苦”应有积极乐观的认识。

图片241.png

(李教授与部分听众合影)

整个讲座与答疑的过程中,李教授不仅逻辑清晰,思路严谨,而且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使人们对星云大师的生死观有了透彻而深入的理解,在谈到佛教文化史上的相关问题时,李教授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于无心有意间令人豁然贯通。大家纷纷认为,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文化大餐,还是一次思想盛宴,更是一次启迪智慧生命的人生课堂。

图片1.png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教授点评 )

在讲座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教授从佛教生死学和临终关怀的角度对李利安教授的讲座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她还回顾了自己跟随李利安教授的求学经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经历谈了对星云大师“生死观”的认识。她说,自己曾工作于医院,见到很多生离死别之场景,因此对生死有着深切的认识。她说,在早期的《阿含经》中,有很多的“念死”法门,其实是把死亡当作当下能够解决的问题,从当下入手为实际死亡来临时掌控主动权时刻做准备,不论是否信佛,这一法门都蕴含有丰厚的生死智慧,可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文:景天星)


(编辑:郭储)

上一篇:李利安教授在西安户县主讲《生命需求与文化建构》

下一篇:张泽洪教授于西北大学作题为“唐代长安的佛道关系”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