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教授在澳大利亚南天寺主讲《中国佛教的三次历史转型》

发布时间:2017-02-14

2017年2月14日晚,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在位于澳大利亚卧龙岗市的南天寺会堂为佛光山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各道场的住持、监寺等负责法师等做题为《中国佛教的三次历史转型》的讲座。大洋洲佛光山总住持满可法师,新西兰佛光山住持满信法师,中天寺主持觉善法师,南天讲堂监寺觉五法师,南雪梨佛光缘监寺妙尧法师,北雪梨佛光缘监寺如仪法师,墨尔本佛光山监寺觉旻法师,墨尔本尔有寺监寺满晴法师,墨尔本佛光缘妙博法师,佛光山西澳道场监寺妙玺法师,南天寺监院满望法师,南天寺监院觉宁法师,纽西兰北岛佛光山监寺如廉法师,南天大学觉玮法师、觉舫法师、妙友法师等40余位法师及部分佛光会干部参加了此次演讲。

图片222.png

(李利安教授主讲)

李利安教授首先介绍了星云大师总结的中国佛教历史分期,分别是:东传译经时期(秦汉魏晋)、八宗成立时期(隋唐)、禅净争主时期(五代两宋)、宫廷密教时期(元明)、经忏香火时期(清民)、人间佛教时期(二十世纪以后)。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宏观概括为三个时期。

接着,李利安教授从三个阶段宏观地勾勒了中国佛教三次历史转型的基本进程。

第一期,秦汉到隋唐。在长达一千年的过程中,引进、消化、吸收印度佛教,不但播下佛法的种子,而且完成了本土化转型,实现了理论扎根与实践的拓展,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弘扬的历史进程中,形成文化型与学术型佛教的高度繁荣。其历史主脉是,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完成了学理的辨析、理论的建构、思想的推广,形成从学派到宗派的发展与繁荣,实现了输入与理解、接受与筛选、消化与吸收等一系列过程。基本解决了中外、大小乘、三教、政教、僧俗等几种关系,其总体态势呈现出学术化、理论化、精深化、精英化等特征。

第二期,五代到明清。第二个一千年,中国化在前一期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深化与扩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广泛流传与渗透过程中,神圣的信仰性与修持的实践性不断强化,形成宗教型佛教的繁荣。同时,进一步简易化,并因此而真正实现了民众化。这一时期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会通儒道、圆融各派、简化理论、强化信仰、深入底层、注重修行等。总体态势上呈现出会通化、圆融化、简易化、实践化、民众化、神圣化、信仰化等特征。

第三期,20世纪初期以来。转变的核心是不断生活化、现实化、实效化、世俗化,从而形成人间佛教的潮流。这一时期转型的基本趋向是与国家命运接轨、与现代文化接轨、与现实生活接轨、与心灵诉求接轨、与全球进程接轨。李教授将人间佛教的人间性总结为:回归佛陀本怀的合法性;深入社会生活的实用性;净化世道人心的操作性;创造新辉煌的普世性;立足当代现实的现实性;突破传统束缚的开放性;形成广泛共识的凝聚性;迎接各种挑战的竞争性。

最后,李教授总结了三期转变的基本格局和基本特征。第一期突出的特征是学术性,历史的主脉是实现中国化,解决了域外与本土的关系;第二期突出的特征是宗教性,核心的使命是实现大众化,应对的是精英与民众的关系;第三期突出的特征是人间性,努力推进现代化转型,主要处理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图片221.png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李教授对觉玮法师、如仪法师、觉善法师等提出的中国佛教发展历史对当代大洋洲人间佛教传播的启示、历史上如何鉴别伪经、《法华经》中处理大小乘关系的用意、人间佛教的体相用、中国大陆佛教发展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了回答。


(编辑:郭储)

上一篇:李利安教授在澳大利亚南天寺做题为《人间佛教的神圣性》的讲座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在国际佛光会昆士兰协会干部座谈会上作《危机与转机》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