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教授应聘为云湖书院教授并首次为书院经典研修班授课

发布时间:2015-12-22

2015年12月19日中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利安教授从宜兴大觉寺督监、云湖书院副院长妙士法师手中接过云湖书院教授聘书,当天下午便为云湖书院经典研修班第一期学员讲授“从《心经》看佛教的生命观”,晚上继续讲授“观音信仰与人类生活的不同层次”。云湖书院学员50余人聆听了此次授课。

图片160.png

(李利安教授讲课)

在19日下午的“从《心经》看佛教的生命观”的课程中,李利安教授主要讲授了《心经》的六个问题,即《心经》的“伪”、“心”、“用”、“神”、“空”、“意”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李教授通过介绍自己对《心经》各个历史版本的研究,并结合美国学者那体慧等人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学术界正在讨论的《心经》是否伪经的问题,并梳理了“梵本大经—汉本大经—什译智论—玄奘心经—梵本心经”这一可能存在的《心经》版本形成与回传印度的历史脉络。其中“玄奘心经”包括玄奘取经前的“获得本”和玄奘取经期间或取经之后的“翻译本”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他认为,学者们在探讨《心经》“伪”问题方面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值得引起大陆学术界的关注,以便继续深入的探讨。同时他还认为,《心经》的“伪”问题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含着极为重要的中印文明交往内涵,对我们重新认识佛教领域存在的中外文明交往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心经》的“伪”问题丝毫不影响《心经》的地位和价值。

其次,李教授介绍了当代与历史上大家对《心经》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并提出自己从《心经》本来面目解读《心经》的收获,即《心经》不同于《金刚经》告诉人们如何看待世间一切,《心经》的主题思想很清晰、很明确,就是告诉人们如何看待生命!李教授通过解析《心经》义理,提出《心经》的“心”实则是对生命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还阐述了《心经》的生命观。他还以释迦牟尼佛出城门遇到的不同类型的生命问题、四谛八正道的对生命问题的解释与解决为例,说明早期佛教是围绕生命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而玄奘从病僧那里获得《心经》的传说以及玄奘依靠《心经》面对死亡考验的经历还有玄奘临终前所诵经文与《心经》的高度吻合等现象也在暗示《心经》与生命问题的奇妙因缘。他认为,现在铺天盖地的对《心经》的讲解和弘扬,大多偏离了《心经》观悟生命的本坏。作为一种弘法的手段,这种扩充其实都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也是中国佛教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但作为学术研究,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回归原典,揭示本意。

第三,李教授讲述了《心经》的“用”。他认为一部经典本身的义理与被理解和实际运用的义理是有区别的。同样一部经典,在不同的时空下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诠释,发展成不同的义理体系。他认为应该从义理而非从文献学意义上区别《心经》的原本与扩展本,而且这一扩展本既是分层次的,而且是极其流行甚至完全掩盖了《心经》原本的,可见经典本身以及经典的被运用是两回事,被运用的《心经》扩展本在影响力方面远远超出了《心经》的原本。《心经》的被创造性扩展与其说是中国人的过度阐释,倒不如说是中国人的创造性发展,这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种常见的经典诠释和经典运用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的扩充过程。他提出,《心经》第一层也是最核心的价值是入关观察生命,《心经》的价值被扩充后的第二层是视为般若经典的核心,成为观察万事万物的智慧,第三层价值扩充则是代表全部的佛法,第四层的扩充则上升到包含整个人类文化的高度,不但在佛教之内,甚至在哲学、伦理、社会乃至现代管理等各个领域均可发挥支撑意义的万能经典。第五层次则是突破文化的范畴,具备超人间的力量,成为一种可以释放神力以保佑众生的神性存在。

第四,李教授介绍了《心经》的“神”,即《心经》在佛教信仰中被赋予的神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经》崇拜现象。他认为,人类宗教文化中有一个共性,就是对至纯、至善、至美、至空等个体与境界赋予神秘的力量。他举例说,阿罗汉的杀贼、无学与应供是与其神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佛经中大量讲述罗汉的故事往往都是一旦证道,立刻获得神通。李教授还通过对比儒家“圣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在儒家文化传统中,至纯至善的人往往会被赋予某种神圣的意义,从而在民间被神化。就大乘佛教的空来说,空到极致也同样可以具备神力。李教授以讲课前一天《参考消息》上报道的“悟空上太空寻找暗物质”的新闻为契机解析道:悟空是佛教智慧指向的一种超拔境界,人们认为只有悟空才具有佛眼,才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同时他通过例举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认为猪八戒的破戒是生命的困惑,而悟空则可以挖掘生命的潜力,绽放超越性的力量。作为揭示万物之空的般若智慧,很容易被赋予神秘的力量,这就是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在《心经》中被视为大神咒的原因,也是《心经》神化的基本前提。

第五,关于《心经》的“空”,李教授接着悟空这一话题,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就是般若空与佛性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从东汉时期般若思想传入中国开始,经过魏晋时期的六家七宗和前后秦时期的关河旧说,般若思想曾经是中国佛教理论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一个主流,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始在佛教义理演进史上出现一个分水岭,佛性学说取代般若思想占据中国佛教理论的主导地位,甚至很多人就此认为,此后的般若其实已经不是原来的般若,而只是佛性论的一种注脚而已,佛性论成为中国佛教内在理论的灵魂。李教授提醒大家对此要重新评估,他认为在禅宗一家主宰中国佛教基本情趣的时代,般若空与佛性有之间始终是相互激荡的,尤其是在民众之中,其实未必就那么明显地给予分割。他还当堂提问学员,证明对《大乘起信论》的了解明显低于对《金刚经》《心经》的了解,而《金刚经》《心经》这种纯粹阐述般若空的经典并不是支撑佛性有的理论依据,尤其是在现实的修行实践中,看破放下轻松自在这种精神修炼的诉求远远超过成佛的宗教诉求,所以,李教授认为,般若空思想其实一直在中国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近代以来支那内学院所批评的以及日本批判佛教所批判的佛性思想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佛教信仰实践中的地位,其实也是值得重新评估的。

最后,李教授从境、行、果三个方面把握《心经》的三重意趣,这种认识《心经》的方法也别有个性。所谓的“境”指的是《心经》中所提出的生命现象,如生命的基本元素及其结构——五蕴,生命的活动于生命力的彰显——六根六境与六识,生命从前世到今世再到来世的流转轨迹——十二因缘,生命的真谛——四谛,生命获得解脱的依据与解脱的境界——智与得。所有这些都属于般若关照的对象,都属于“境”。“行”指的是用般若智慧关照生命现象以及由此获得的景象,如《心经》中所讲的“照见”“皆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是故空中无……”等。“果”则是“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生命解脱境界,是“度一切苦厄”和“除一切苦”的实现。他认为,《心经》的生命智慧主要体现在境和行两个方面,其中境解释了生命存在的奥秘,而行则解释了解除生命痛苦、实现生命超越的方法。

图片161.png

(李教授与学员互动)

除了以上六个问题,李教授还根据自己对于《心经》层次递进划分,对《心经》的内容进行了逐句解读。李教授对《心经》义理的分段有别于其他学者和高僧大德的解读。许多学员表示,按照李教授的分段方式读过一遍,《心经》的框架即了然于胸,可以轻松做到一遍成诵。

在19日晚上的“观音信仰与人类生活的不同层次”授课中,李利安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对人性与文化多年来持续思考后的成果,即人性需求与文化应对理论。李利安教授长期从事佛教历史与思想、宗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对人性问题的有独到的见解。他先是讲述了中国传统以性善、性恶为核心内容的人性论,并指出传统的人性论不能概括人性的全部内涵,因为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并不能反映人所必然发生的其他各种关系,所以,这种人性论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比较狭小的。对人性的观察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展开。随后他提出自己的文化观与文明观,即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文化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即“人为的”和“为人的”。文化发展的最根本原则是符合人性的需求,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积淀的成果就是文明。在随后的授课中,李教授对自己关于人性的思考进行了层层解析,提出3+1的人性结构理论。所谓的三,就是三种可以获得公认的人性: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所谓的一,就是灵性,因为这种人性目前正在探索之中,所以,将其与其他三种人性划分开来单独分析。任何一种人性都会发出这种人性特有的需求,不同人性需求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应对。

最后,李教授还以印度、美国、中国古代社会为例,阐释了他提出的人性需求与文化应对理论。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内在原因在于三教分别应对人的社会性、精神性和生物性需求,印度古代社会的四种姓制度,除了失去自由、专门为前三个种姓服务的首陀罗之外,前三个种姓分别应对人的三种不同人性需求,而美国社会的所谓三根支柱,即科教、法律和宗教,也无非是应对人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需求的。李教授认为,从人性需求与文化应对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解读很多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文化现象。李教授还结合人性需求与文化应对理论,阐释了观音信仰与人类生活需求的六个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认为从生命安全需求依次上升,经历生活富足、知识丰富、智慧滋润、人格升华,一直到最高层次的需求,即生命超越,观音信仰都参与其中,并分别实现人们活得安全、活得富足、活得明白、活得自在、活得伟大、活得神圣等不同层次的生命诉求,说明观音信仰在应对人性需求方面的全方位介入的特征。

图片162.png

(课堂现场)

本次授课第一场讲座从下午两点一直持续到近六点,第二场讲座从晚上7点持续到9点半。两场讲座结束后,云湖书院的学员们积极提问,分别就《心经》和观音信仰的内容向李利安教授请教。课堂问答内容丰富,气氛热烈,讨论富有成效。

云湖书院以“维护和弘扬人间佛教精神”为宗旨,由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创办,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让教授任院长,宜兴大觉寺督监妙士法师任副院长。第一期佛教经典研修班从500位报名者中录取的50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基本是大学以上学历,有博士4人,硕士12人,学员平均年龄35岁,有来自电视台、出版社、教师、企业界等各界人士就读。李利安教授的本次授课属于云湖书院第一期经典研修班第4次课程。(文:逸舟、黄凯;摄影:宜兴大觉寺)


(编辑:郭储)

上一篇:佛光山妙凡法师在西北大学作讲座并与郭立宏校长会谈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在“陕图讲坛”主讲《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