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台湾佛光山宗委、丛林学院院长妙凡法师莅临西北大学,作题为“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主持。李海波教授、王早娟副教授、白冰博士以及李利安教授所带的博士后王昊、张少博和玄奘研究院博硕士研究生共二十余人共同参加。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李继武所长、周玉茹副研究员、黄崑威副研究员等作为李利安教授已经毕业的学生或学术同道,也应邀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主讲人以及各位来宾,接着他说人间佛教在太虚大师的时代已经开始推广,而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基本上还仅仅是一种口号,可见人间佛教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佛教界领袖以及学术界的大部分学者都提倡人间佛教。近年来,人间佛教的很多问题在社会各界也引起了争论,可见人间佛教在大陆的摸索期还尚未完成。而在台湾,人间佛教是实实在在的,以佛光山为首,人间佛教的新气象、大气魄和成功的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今天我们邀请妙凡法师主讲“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希望通过这个讲座,大家能对人间佛教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妙凡法师)
妙凡法师说,谢谢李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与各位在这里结缘,我在宜兴大觉寺对星云大师说要去西北大学,大师说你这次去是有意义的,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因缘。妙凡法师首先问大家:“说到佛教,您会想到什么?”在座的各位回答能想到僧人、寺院、佛像、和尚念经、出家、祈福、超度、法会、放生等等。妙凡法师接着问大家,从刚才大家给的信息里面,可以看到这样的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出家的佛教还是不出家的佛教?消极的、出家的佛教与你们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这样的佛教吗?这就是佛教吗?
接着,妙凡法师从佛教的性格、佛教的戒律、佛教的语言、佛教的神通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佛教的看法。
第一,关于佛教的性格。法师引用《般泥洹经》“吾恒在比丘众中。”和《杂阿含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行人间,多所过度,多所饶益,安乐天人,不须伴行,一一而去。我今亦往欝鞞罗住处人间游行”的经文,说明佛陀愿住人间和要求僧侣也将在人间弘法作为主要的事业,佛陀还亲为表率,往人间住处而去。因而可以证明,佛陀是人间的佛陀,佛教是人间的佛教。
第二,关于佛教的戒律。法师说《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中佛陀有言:“(戒律)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而且佛陀生前一再强调为了弘扬佛法,“小小戒”可舍。因而大家觉得戒律害怕吗?比如说法律大家觉得害怕吗?其实交通灯就是法律,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大家安全的,所以没有人觉得可怕。同样戒律保证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绝对安全,对于这样充满关爱的戒律大家还觉得有必要害怕吗?
第三,关于佛教的语言。法师说《法句经》中,“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又《释提恒得道经》中有“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我法中。”由此可以看出,佛陀在世时教导弟子要用当地人能听得懂的文字语言传播佛教,世间妙语亦是佛法。
第四,关于佛教的神通。法师引《长阿含经》中“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和“神足者,卑贱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曰贤圣神足。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两段经文,说明佛陀对神通持不支持的态度。法师说昨天有学生问星云大师:现在很多释迦牟尼太子像中,有的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有的却是相反,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大师说你喜欢左手就左手,喜欢右手就右手,与道德、人格的修养并无关系。信徒问我,左手插香还是右手,这与刚才的问题相似,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还是心意。比如佛光山并不用香,而是歌咏赞叹、献花、瞻礼佛像、合掌问讯。总之,佛陀并不推崇神通,因而大家不要相信江湖术士的神通。而部分信徒对神通的崇拜,是对“速成”的向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果报,希冀通过神通手段来超越因果,是不可能的。
法师从以上四个方面对佛教进行阐释之后,又问大家:“看完以上经文,您觉得佛教是一个什么样子?”大家回答:佛教是教导我们做一个好人,佛陀与民众在一起,佛教的戒律开明,佛教是脚踏实地的、快乐的宗教。法师又问用什么样子的方式来展现佛教的形象,来展现佛教的精神?大家回答:佛教应该在群众中,是生活化的佛教,是可以实践的佛教等。
紧接着,法师说星云大师在《人间佛教回归佛教本怀》中讲到100岁的人生只注重自己的健康保养,对社会究竟有什么贡献,这样的人生意义究竟何在?因而,服务奉献是我们终身的信仰。比如净饭王曾经央求佛陀不要出家,佛陀说只要满足他四个心愿就可以,他的四个心愿是:第一,人生没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第二,内心没有忧悲苦恼;第三,人间没有悲欢离合的痛苦;第四,世间上所有的东西都不增不减。由此可见,佛陀出家是为了奉献,救度更多的世人。因而我们要回归佛陀的本怀,星云大师说:“佛教不主张乐行,因为太过的人间欲乐,热烘烘的,会迷失自己;但也不主张太冷淡的苦行。即使因此赢得别人的崇仰,这种冷冰冰的苦行人生对于社会大众又有什么利益呢?人间佛教应该提倡缘起中道中佛陀之所说、所行。”星云大师还说:“真正的信仰是发扬人间佛教信仰的精神,要能牺牲、奉献,实践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菩提道。人间佛教就要发菩提心,能发菩提心才是人间佛教;所以要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萨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间佛教的精神。”
由此,法师认为人间佛教的理论终极目标:幸福平安。因为穷也好,富也好,有信仰,就能幸福和平安,这就是人间佛教。有什么比幸福和平安更好?发财、升官,不平安。那么,如何实践人间佛教的幸福平安?要广结善缘、待人好、要播种才有收获。星云大师提出的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就是将传统佛教的“三业清净”说的明白具体,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实践。奉献的人生就要“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如果能践行这些,就会建立五和的人间净土,即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李利安教授认为妙凡法师把人间佛教的理论做了一个非常通俗的讲解,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听得懂、做得到,是轻松、活泼、有趣的,对大家认识人间佛教非常有帮助,希望大家能够踊跃发言,和法师积极互动。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博士生曹兴中请教妙凡法师:佛光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传播人间佛教遇到的主要阻力是什么?妙凡法师说:跟随大师修行这么多年,受大师“以病为友”精神的鼓舞,认为没有任何真正的困难,大师在举办第一届人间佛教论坛时,病情很重,以致无法呼吸,都坚持弘法。能量可以超越质量,不会受到肉体的限制,但是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不怕批评、诽谤、个人毁誉,只要对佛教发展有好处,就舍我其谁!星云大师在《无声息的歌唱》中对当时佛教的问题进行针砭,对弘扬佛教真可谓“不畏千夫所指,只求问心无愧。”。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学院李海波教授说:去(佛光山)本山的感觉很是震撼,与大陆接触这么长时间,您对大陆如何推动人间佛教有何看法?妙凡法师说:简单地讲,事在人为。今日参观大慈恩寺、大兴善寺,都是可以做人间佛教,只是要不要做而已。人间佛教的传播就从各位开始。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所长李继武说,人间佛教在推动佛教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宗教作为超人间性的文化,人间佛教的神圣性该如何保持?妙凡法师说,神圣性到底是什么,每一个人的认识也不相同,人间佛教它还是同样具有神圣性。为什么人间佛教没有神圣性?人间一定是堕落吗?我们对神圣性的定义是什么?神秘兮兮是神圣性吗?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找到自己的佛性,开发自己的能量,都体现了佛教的神圣性。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所黄崑威副研究员说:平时讲座和弘法,往往遇到其它宗教的教徒,在推广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时,遇到“吾道自足,何需旁求”的质疑时应该怎么办?妙凡法师说:佛教在与其它宗教和派别的理论相同时,还要增上求,发出离心、菩提心。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是其它哲学所没有的。
在讨论到人间佛教的神圣性问题时,李利安教授也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说:尽管学术界对神圣性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西方的概念不适合中国宗教,但作为宗教文化所共有的在追求目标方面所体现的终极超越性,在思维方式方面所体现的超理性,在个体生命提升方面所体现的圣洁性,在依赖力量方面所具有的神灵性等,的确是宗教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的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我们不能因为观点不同就否定神圣性的基本内涵与特性,更不能因此而淡化对神圣性问题的重视。他认为,神圣性至少包括四个方面:1.从空间角度来看是超世的,即超越这个世界,承认还有一个绝对美好的世界的存在,如佛教的极乐世界信仰,这是一种彼岸的信仰。2. 从可依赖的力量来看,是超然的,即相信在人的力量之外还存在着一种超理性的力量,如观音菩萨的威神之力。这是一种他力的信仰,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神灵信仰。3.从生命个体的性质来看是超凡的,即超越凡俗之辈,进入圣者之流,如佛教所说的成佛,这是一种个体生命实现内在的终极超越的信仰。4.从时间角度来看是超今的,即除了相信今世之外,还相信过去世,尤其是相信未来世。这是一种来世的信仰。总之,宗教的神圣性基本上就体现在彼岸性、来世性、他力性和终极超越性四个方面。由此引申出佛教的四大法门:1.净土法门,追求超越此岸的空间,即彼岸世界,以往生净土对治死亡的困惑。2.保佑法门,信仰佛菩萨等圣者的神力,以来这种神力解决现世的问题。 3.觉悟法门,即禅宗的明心见性,对一般人来说,就是超凡脱俗, 追求个体生命在精神方面的终极超越。4.积福法门,即相信因果报应,业报轮回,认为生命在时间上有无限的延续,延续的法则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要行善积福,以解决来世的善恶果报问题。李教授认为,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在神圣性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体现了一种灵活方便的坚守。例如,关于超世,星云大师也信仰西方极乐世界,但他与娑婆世界特别有缘,大悲愿心,更重视娑婆世界,所以,他自己不会追求念佛往生西方,而是希望再回娑婆,建设人间净土。关于超然,大师不否定人类之外的更高力量,大师对观音菩萨也很有感情,并有很多神奇的感应,但他认为不要一味依赖神秘力量,最可靠的还是挖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不断培植自己的力量,求人不如求自己,所以佛光山更加注重如何激发和运用人类自身的力量,强调要有自信,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潜力,勇猛无畏地面对现世的一切问题。关于超凡,星云大师认为人人都是佛,所以,特别强调自身的修持,尤其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终极的超越。关于超今,大师一直强调因果,相信业报轮回,相信来世,主张轮回转世犹如移民一样,没有什么可怕,所以倡导生命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功德的大小。可见,在宗教的四种神圣性方面,大师对其中的两种是完全继承的,尤其是对内在超越这种神圣性,大师更加注重,甚至可以说是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基石。而对于其中另外两种则是灵活接受,方便使用,虽然有所不同,但既不直接否定,又能实现积极的转化。尤其不同的是,大师把神圣性落实在人性的提升之中,落实在生活的细节之中,落实在每时每刻的当下,落实在迈向成佛的过程当中,把彼岸的神圣性转变为此岸的神圣性,把来世的神圣性转变为今世的神圣性,把他力的神圣性转变为个体超越的神圣性。
(李利安教授向妙凡法师赠送《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最后,妙凡法师给在座的师生赠送了佛光山印行的《人间佛教学报艺文》,并对大家介绍了栏目设置和发行目的,希望大家能够踊跃投稿。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2日下午,妙凡法师在西北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国栋等有关方面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博物院,并听取了岳钰教授对其个人画展的介绍。随后,妙凡法师一行与西北大学有关方面进行了座谈。西北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汤玉明、西北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窦争光、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历史学院院长陈峰、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以及社科处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参加了座谈。汤玉明主任介绍了西北大学的历史和现状。李利安教授介绍了自己与佛光山的因缘以及对佛光山的认识。
(郭立宏校长与妙凡法师互赠礼物(一))
(郭立宏校长与妙凡法师互赠礼物(二))
22日晚,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在西北大学翠园餐厅设宴招待了妙凡法师一行,双方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郭校长对星云大师在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卓越建树表示由衷的赞佩,并盛赞大师在社会教化与两岸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希望佛光山在佛教文化建设与佛学研究方面与西北大学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西北大学也愿意为这种合作提供友好而可靠的平台。郭校长还托妙凡法师向星云大师赠送了礼品。妙凡法师也向郭校长赠送了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新近出版的一些佛教学术作品。
在西安访问期间,妙凡法师一行还在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的陪同下,考察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古观音禅寺等寺院以及西安古城墙和钟鼓楼等文化街区景观。(文:李永斌)
(编辑:郭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