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3日,“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10期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成员、西北大学相关专业学生及校外佛教文化爱好者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次读书会分为报告、评议、交流讨论等三个环节。第10期读书会由博士生谢志斌做主题报告,由博士生姚腾担任主持人,由李永斌讲师担任评议人。
博士生谢志斌的报告题为《早期佛教专题及< 沙门果经>释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古人如何读经、我如何读经;第二,《沙门果经》释读及其佛教史背景;第三,“早期佛教”的主要内容。

(谢志斌)
第一,关于“如何读经”,谢志斌以“贤首十门”和“天台五重玄义”为例介绍了佛教传统的解经方式及其意义,又以“《心经》科判”,向大家介绍了佛教分析经文框架机构及内在逻辑关系的方法。分析古人的读经方法之后,谢志斌介绍自己的总结的读经方法:一是掌握文献概况,如版本流传、译者情况、注疏情况等。二是把握经文背景,如社会背景、思想背景、佛教史背景、宗派背景、法会背景等。三是分析经文结构,如主要借鉴“三分”法的科判,分析经文结构与逻辑。四是依文解义,通过逐字逐句的文意阐释,把握经文含义。五是贯通意趣,在理解、熟悉经文基础上,广泛借鉴古代注疏和现代学术成果,深入研究。
第二,谢志斌在释读《沙门果经》过程中,一边阐释经文内容,一边由相关信息展开链接佛教史背景。首先,谢志斌介绍了《沙门果经》的几种版本,并进行差异对比,指出汉传三个版本与南传佛教版本各有侧重。其次,谢志斌对《沙门果经》的经文背景进行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概括了印度石器时代到列国时代的变迁,以及相关的宗教、哲学等的发展,尤其是列国时代沙门思潮的背景。随后,谢志斌通过相关文献信息,介绍《沙门果经》的法会背景。阐述《沙门果经》主要宣说对象阿阇世王的身世、经历、当时所处状态等,以此推断该经所记录事件的大概发生时间,以及阿阇世王的心中疑惑和情感困扰与经文内容展开的关系。接着,谢志斌向大家分析了自己对《沙门果经》所做的一个较为详细的“科判”,将经文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层层深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建构起大家对经文结构的整体了解和对经文节奏的基本把握。然后,按照经文内容的依次展开,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阐释,尤其重点介绍了其中涉及的“六师外道”的主要思想、相互关系和对比,又结合南传版本介绍了佛陀阐释的十四层次的“沙门现果”。
第三,谢志斌简单概括了“早期佛教”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读经和学习佛教史之间的关联,以及相关的一些方法和态度。谢志斌说,无论读经还是学史,一方面要真的解决问题,稳扎稳打,如此才能不断进步;一方面要准确掌握信息,重复正确,如此才能不断深入。
讲师李永斌对此次读书会报告进行点评,他指出谢志斌此次报告详细而丰富,且兼顾了学术和信仰,这一点非常难得。佛教的学习绕不开名相概念,释读《沙门果经》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名相概念。李永斌谈到,推荐此次读书会读《沙门果经》,还希望学生从读《沙门果经》开始了解六师外道,继而思考印度当时除了这六种思潮之外的其他思潮。

(李永斌)
李永斌还谈到,思想史研究要把握一个原则——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博士生谢志斌对《沙门果经》及早期佛教背景做了简单的梳理,但对于其中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如经典产生的确切时间或者时间段、印度的地形地貌以及地域基础上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早期佛教与这些内容息息相关,只有将这些内容与佛教思想联系起来,才会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此外,读经除了借鉴古人的经验,还应借鉴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前人学者的读经经验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最后,李永斌还就《沙门果经》里的具体细节给予谢志斌建议。
读书会主持人博士生姚腾对讲师李永斌的评点做出回应,并提出,佛教思想史研究可以与全球史、社会史、微观史相结合。首先,在全球史的背景下,由《沙门果经》展开而来的阿阇世王杀父的故事,可以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王弑父的情节进行对照,印度当时的思想,可以与希腊的百家争鸣以及中国的百家争鸣进行对照,印度思想里的顺世论和怀疑论等思想在轴心时代的希腊与中国都有相似的呼应。其次,还应重视社会史,了解印度的历史时期。最后,不应忽视的是微观史。姚腾指出,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每个人的兴趣都不一样,关心的问题也不一样,微观来看,每个人的研究主题都有所差别。他最初读佛教经典是从《四十二章经》开始,继而才是《沙门果经》,而这是由他个人的知识结构以及他对于译经的兴趣所决定的。早期佛教思想的研究可以与全球史、社会史和微观史结合起来,如此方能细致深入、融合贯通。

(姚腾)
读书会上,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热烈。大家表示,谢志斌的此次报告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读经的方法,尤其是建立思维导图式的“科判”,收获很大。从释读《沙门果经》入手,兼谈印度社会、印度文化,探究早期佛教在印度思想史中的定位,由佛教经典入手,解决佛教史问题,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思路,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来自香积寺的法师也分享了自己读《杂阿含经》的心得体会。硕士生李沛等提出是否能够用科判的方式去分析所有的经典、如何通过读经掌握佛教相关概念、读经是先从细节上查明相关概念还是先从整体上把握经文大意等问题,李永斌讲师和谢志斌、姚腾对此做了相关回答。

(读书会现场)
此期读书会是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针对佛教原典释读形式的初次尝试,在博士生谢志斌的带引下,大家收获颇丰,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有借鉴意义。此次读书会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读书会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主办,由西安见月忘指传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文:徐梅)
(编辑:郭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