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举办第7期活动

发布时间:2018-12-10

       2018年12月8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7期活动在西安广仁寺顺利举行。“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成员以及部分西北大学世界史、中国史专业相关学生、陕西师范大学宗教学专业学生、西安广仁寺法师及外国友人共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读书会活动分为三个环节:报告环节、评议环节、交流讨论环节。

1546613875550075.png

(主持人:李媛)

       第7期读书会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硕士生倪丽婷、硕士生李佳分别做主题报告,由博士生李媛担任主持人,由王雪梅教授担任评议人。

       主持人李媛首先简要回顾了前几期读书会的主要内容和举办情况,并介绍了本次读书会来到广仁寺举办,因缘殊胜,受到法师的大力支持,以及本次读书会的相关内容。

1546613905964127.png

(报告人:倪丽婷)

       硕士生倪丽婷主要围绕她的论文题目《宋代以来浙东地区布袋弥勒信仰研究》做了相关问题的报告,人物简介、形象演变、寺院空间、当代浙东地区布袋弥勒道场雪窦山、规划与展望五个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布袋和尚的生平,并且从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布袋和尚被认作是弥勒化身的三个原因:圆寂前的奇异行为和语言、圆寂时留下“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的偈子、圆寂后又于他州出现并留下“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除此之外,布袋和尚以一个带有神秘色彩、没有受正规的佛教教育、不太守戒律的游方僧人形象出现,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布袋和尚“既神奇又平常”的风格,正是这种风格可能吸引了民众以及皇家的尊崇。在第二部分中利用文献、图画、造像资料结合研究现状介绍了布袋弥勒自北宋以来的形象演变,特别是在南宋时期的从“皱眉和尚”到“笑和尚”的转变,并谈到五代时期吴越地区的高僧行修“长耳、大笑”的特征可能对布袋和尚形象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紧接着在第三部分中介绍了布袋和尚图像在历史上的组合和摆放位置的异同,并探讨了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汉地佛教寺院整体空间布局的发展、天王殿的产生时间和发展以及布袋弥勒对中国汉地佛教寺院空间布局的影响,报告人提到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现状中缺乏文献资料的支撑,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在第四部分中主要介绍了当代浙东地区的布袋弥勒道场,以雪窦山为中心来进行探讨,包括发展历史、历代高僧以及现代弥勒道场建设几个方面。最后报告人简单论述了自己接下来对于毕业论文要做的工作规划和展望。

1546613941138850.png

      ( 报告人:李佳)

硕士生李佳汇报的题目是《竺法护译经研究》,她从微观问题入手,分享近期的学习心得。《出三藏记集》是现存最早的记载竺法护的文献,后世竺法护传也多依此为原本,进行删改。因此从史源上讲,《出三藏记集》对于研究竺法护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首先,李佳提出自己在阅读《出三藏记集》时发现的问题,即竺法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游历西域诸国、遍晓西域三十六言之事。其次,她查阅目前学术界关于竺法护生平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观点可分为两类:一、李尚全老师认为竺法护在敦煌听闻中原佛教的发展状况后,愤然西行,在西域求学一年后返回并着手译经。李尚全老师论证了《出三藏记集》中竺法护一年内寻访西域诸国,遍晓三十六言的可能性。二、王惠民老师认为竺法护西行取经并非在3世纪60年代,而是在3世纪70年代,其西行求法也并非一年,而是十余年。之后,李佳同学针对两位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她认为李尚全老师忽略了竺法护译经初期汉语水平不高这一状况,王惠民老师忽略了竺法护在晋武之末在山林隐修这一记载。最后,李佳同学提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学术界观点不一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1546613984113470.png

(评议人:王雪梅教授)

       王雪梅教授作为此次读书会活动的评议人,首先肯定了两位报告人在论文开题后都下了功夫查找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接着分别对两位报告人的论文研究提出指导意见。李佳的报告主题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来探究的,因而王老师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指导意见:1.对竺法护相关文献记载进行梳理,弄清楚文献的次第顺序,包括文献编纂的时间,前后的差别。只以《出三藏记集》为史料显得单薄,要将后世的资料都进行整理和评价。2.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将疑问都列出来。如果自己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并不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要综合观点,反复阅读文献发现新的解释或对现有的观点进行抉择。3.对竺法护所译的经目进行整理,要重视经序的研究,由此可以体现出他译这些经的理由以及他的思想。同时还应该抽取一部分经,对竺法护的译本和其他的译本进行相关比较,语言风格等仔细辨别。通过对资料的梳理后,后续的论文一定会更加充实。王老师对倪丽婷报告的四个部分都进行指导补充:1.关于人物简介方面,要把关于布袋和尚的相关文献记载进行文本的细读。契此是弥勒的化身,找出最早记载契此和尚的文献、内容、形象。从非常之人的非常之貌、非常之语、非常之事三个角度来分析布袋弥勒形象的演变,要对人物形象演变进行重新划分。同时要关注到布袋和尚与禅宗的关系,禅宗的发展对布袋和尚形象的形成有什么联系。2.在图像组合的研究上,要通过文献支撑对弥勒图像进行时间判定,分析最后定型的特点。3.在寺院空间上,要明确天王殿的形成时间,弥勒供奉在天王殿的时间。4.不要单独写雪窦山,要始终围绕主题应改为“当代浙东地区的弥勒信仰以雪窦山为考察”。总之,要把文献资料进行细读,用宗教学理论来阐释一个普通和尚神圣化的过程。

1546614111123273.png

(现场讨论) 

       最后,参与者围绕本次读书会的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主要包括:布袋和尚形象的演变、神化的时间、化身信仰中布袋弥勒与经典中弥勒重合、弥勒作为未来佛与天王殿中大肚弥勒的形象比较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的意见和问题对于两位硕士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都提供了新的思考。广仁寺布仁法师向大家讲解了藏传佛教辩经活动的相关情况,及其与因明学的关联,并介绍了广仁寺举办的藏语班等情况。大家还对于今后读书会的开展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此次读书会活动由西安见月忘指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也得到了广仁寺主持仁钦法师及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特别鸣谢。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7期活动圆满结束。(文:李沛)


      (编辑:郭储)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期活动在云居寺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6期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