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0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3-12-17

2023年12月11日晚,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0期活动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主题为: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五至第七章。分别由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生张立与张鹏宇主讲。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以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文学院、哲学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和北京大学、同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师生及校外人员,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韩传强教授担任评议人,丝绸之路研究院博士生肖雪锋担任主持人。

(汇报人:张立)

硕士生张立首先在引言部分梳理了宗教定义、超自然因素以及文章的结构。宗教定义包括信仰系统、仪式活动和组织性关系直至终极关怀,然后从教义推至应付来自实际经验的矛盾现象,包括可能破坏人类社会关系的现实威胁涵盖死亡、不公正、挫折、战争等。而超自然因素则明显存在于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中,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的思想结构和与宗教因素的相关性,并且有关政府的观念与宗教神学的观念无法分割。文章的结构以第五章等为核心内容,主要探讨在中国,宗教在国家中的位置或宗教与政治关系问题。第五章为历史视角下中国宗教的政治作用,在中国,由于儒学在国家功能和结构中所处的支配地位,同时儒家传统本身具有相当的非宗教的世俗特征和理性主义倾向,故而宗教的政治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但是支撑封建朝廷的价值体系,始终与宗教教义、神话和其他超自然信仰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第六章主要探讨天命的功能、天命的民众基础以及上天的普遍影响性和天的伦理政治意义。中国政治生活中的许多宗教影响都源于“天”这一基本概念和附属于天的众神体系,这一体系能够预先决定包括政治事件在内的宇宙万物的生发过程,其核心概念是“天命”。最后在余论中,拓展研究的路径选择和“生活宗教”的关注研究等延展性问题。

(汇报人:张鹏宇)

第二个进行汇报的是硕士生张鹏宇。他的汇报主要包括政治伦理信仰和问题的回应。他明晰了“神道设教”的概念。“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而四时之节气见矣……‘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者,此明圣人用此天之神道,以‘观’设教而天下服矣。天既不言而行,不为而成,圣人法则天之神道,本身自行善,垂化于人,不假言语教戒,不须威刑恐逼,在下自然观化服从,故云‘天下服矣’。”然后分别讨论了民间信仰的社会心理机制、政治伦理信仰的社会心理因素、民间英雄崇拜的三阶段周期发展模式等内容,指明了无论祭祀活动表现得如何离奇,实质性的结果就是政治伦理得以免于承担直接的过失责任。中国宗教政治伦理功能的意义在于民间信仰的公众性,这种公众性有助于民间信仰承担政治伦理的功能。他还探讨了官方对公众信仰的祭祀是否只是仪式性的礼节问题。点明政治伦理功能的“礼节性” 观点必须解释为什么从早期的中国经典直到近代的官方记录中,祭祀与官方仪式会受到如此重视。信仰是重要的社会实在,建立在积极的政治伦理功能之上。因此,我们得以阐明这类大众信仰的社会含义,以及理解在中国文献中引证的诸多解释。最后,他提出了研究中的古今观念问题,从前科学到科学的思考。

(评议人:韩传强教授)

接下来由本次读书会的评议人韩传强教授对两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首先,韩老师提出,要把五至七章的内容放在全书整体的角度来看,指出“天命”概念在第六、七章中的重要性。并对两位同学的分享做了细致、精彩的点评,认为汇报的同学对书中内容进行了概括,在阅读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是非常好的读书方式。

其次,韩老师结合三个章节,从知识的习得、经验的重温、思想的升华、问题的反思和理论的建构五个方面就读书的问题谈论了自己的感受。第一点是知识的习得,就三个章节提到的一些词语的概念、范畴和内容进行了讨论,认为读者要把握概念等知识性的东西,然后再进行理解;第二点是经验的重温,读者要回到特定的历史或者平台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达到经验的重温,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意蕴;第三点是思想的升华,书本的内容是碎片化的,需要形成系统逻辑,将具体章节的零碎的思想放在整本书的系统中看,并由此谈到了大历史与具体事件的问题;第四点是问题的反思,反思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式,反思是对知识的思考,对问题的反思中存在着一种对话模式,就是认同还是否定。这种对话包括三种:一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二是作者与时代的对话,三是作者与研究对象宗教本身的对话。不同作者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反映了作者知识的结构、对内容的思考和对历史本身的反馈的不尽一致。杨先生的这本书体现了他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学的展示方式。第五点是理论的建构,韩老师提到了作者和读者的理论建构,读书是有某种目的,理论的建构是其中之一,从帝王与宗教的关系、文士与宗教的关系、民众与宗教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之后,韩老师对两位同学提出的几个高频词做出了回应。提到了天命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书中提到的“天”是“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的哪一种;还就污名与误读的关系,意欲与场域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并谈到宗教除了与政治的联系之外,是否有纯粹性的问题。韩教授还激励年轻的研究者们,学术发展最终的推进一定是(靠)年轻一代人的。

最后,在提问环节,韩教授就与会人提出的宋朝以后佛教是否开始衰落问题进行了解答。韩教授认为,宋朝以后佛教并未衰落。从对经典的注释角度来看,宋代和明代是对禅宗经典注释的高峰期;从文人与士大夫关系来看,明代有很多高僧,不止四高僧。韩老师提到了夏志前老师的《〈楞严经〉与晚明北宗禅》一文,以明代的了凡乘时为例,他在1621年到1633年期间对《楞严经》等经典进行了注释。韩教授认为对经文的注释是发展成熟的表现,反映的是话语体系,背后是注家的学统、传统和思考。宋及以后佛教发展的方式变化,不同于唐代以译经为主,宋代更多以文集的编撰为主,许多大部头的文集都是在宋及以后开始编撰的,比如《宋高僧传》。佛教宋代以后沙门外学所占的比重扩大,程民生先生的《论宋代僧道的文化水平》一文也体现了宗教人士的社会参与。总而言之,从学理角度来说,宋以后的文本等与以前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佛教在民间的接受度来看,宋以后也并不比以前弱。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第80期读书会圆满结束。

(编辑:李鑫)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1期活动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78期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