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91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4-06-26

2024年6月18日晚19时,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91期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古文献阅读——《出三藏记集》第3堂 《安世高传》”,领读人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程炳铭。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贵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近20名师生在线上一同参与了此次读书会。

首先,由西北大学硕士生程炳铭进行领读,他将《安世高传》的文本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安世高在域外的经历及其知识背景、安世高的译经成果、安世高在华的第一个传说、第二个传说以及安世高的坐化。程炳铭指出有两个安世高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大家注意,一是潘小溪《近20年安世高相关问题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1期);二是刘学军《张力与典范:慧皎〈高僧传〉书写研究》(商务印书馆,2022年)第三章《历史·宗教·文学:中古僧传书写中的安世高形象》。程炳铭讨论了安世高的身世问题,首先介绍了李铁匠《安世高身世辨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王三三《帕提亚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的相关内容,并列举了学界目前的六种说法,包括安息王子说、安息国质子说、帕提亚(安息)的宗室、木鹿地区的高僧、贵霜统治下的印度—帕提亚人、布哈拉人。程炳铭指出安世高的知识背景包括天文占卜和医学两部分,其中早期来华僧人医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有魏建刚《安世高是佛医中译的最早译者吗?——从学术界的一则文献误引谈起》(《河北学刊》2020年第4期)、王大伟《出世者的技术:魏晋时期的涉医僧人与他们的医术》(《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1期),报告人进一步指出王大伟在2022年复旦大学“知识·观念·思想:魏晋时期佛僧的行医与观天”会议 上进一步推进了他的观点。程炳铭最后指出安世高译经的时间对于佛教在何时传入中国也有所支撑。

首先,由西北大学硕士生程炳铭进行领读,他将《安世高传》的文本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安世高在域外的经历及其知识背景、安世高的译经成果、安世高在华的第一个传说、第二个传说以及安世高的坐化。程炳铭指出有两个安世高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大家注意,一是潘小溪《近20年安世高相关问题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1期);二是刘学军《张力与典范:慧皎〈高僧传〉书写研究》(商务印书馆,2022年)第三章《历史·宗教·文学:中古僧传书写中的安世高形象》。程炳铭讨论了安世高的身世问题,首先介绍了李铁匠《安世高身世辨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王三三《帕提亚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的相关内容,并列举了学界目前的六种说法,包括安息王子说、安息国质子说、帕提亚(安息)的宗室、木鹿地区的高僧、贵霜统治下的印度—帕提亚人、布哈拉人。程炳铭指出安世高的知识背景包括天文占卜和医学两部分,其中早期来华僧人医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有魏建刚《安世高是佛医中译的最早译者吗?——从学术界的一则文献误引谈起》(《河北学刊》2020年第4期)、王大伟《出世者的技术:魏晋时期的涉医僧人与他们的医术》(《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1期),报告人进一步指出王大伟在2022年复旦大学“知识·观念·思想:魏晋时期佛僧的行医与观天”会议 上进一步推进了他的观点。程炳铭最后指出安世高译经的时间对于佛教在何时传入中国也有所支撑。

《安世高传》的第三部分由西北大学硕士生吴远兮进行领读,他将《祐录》文本与《高僧传》对读之后,将安世高前往广州的路径与佛教入华的路径进行联系,并介绍了一些佛教海路传播说的相关成果以及相关商榷,包括吴廷璆、郑彭年《佛教海上传入中国之研究》(《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盛利、于澎《佛教海上传入述评》(《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1期)、胡巧利、何方耀《关于早期广州佛教史的几个问题》(《岭南文史》2001年第2期)等。

《安世高传》的第四部分由西北大学硕士生吴成领读,吴成在将《出三藏记集》与《安世高》文本对读后,进一步与《水经注》《幽明录》等文献的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在介绍刘学军相关研究及魏斌《安世高的江南行迹——早期神僧事迹的叙事与传承》(《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后,他总结安志高文献的五大类型材料包括序跋、事类、志怪、僧传、考古图像;阅读这一文本时要留意信仰环境与传教方式,“度化湖神”的传说是佛教和当时民间信仰的一种调适。

《安世高传》的第五部分由西北大学硕士生沈奥进行领读,他着重分析了广州客的身份问题,并介绍了鲁西奇《中古早期中国南方地区普通僧人的生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中关于安世高与广州客的讨论。之后,鉴于左冠明之于安世高研究的重要地位,沈奥进行了《从莱顿(Leiden)到创価——跟随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的学术生涯看21世纪前后的国际安世高研究》,他首先介绍了左冠明在威尼斯大学(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东亚系学术师承自司马儒(Maurizio Scarpari)的汉文以及Giuliano Boccali的梵文。再次,他介绍了左冠明在莱顿大学的学术经历,与导师Tilmann Vetter和许理和(Erik Zürcher)的交往。在1995年莱顿大学主办的首届安世高国际会议上,左冠明初步奠定了他在安世高研究上地位。在这场会议上,除了左冠明,与会者包括Jens-Uwe Hartmann、Lambert Schmithausen、王邦维、胡海燕、山部能宜、何离巽(Paul Harrison)、Tilmann Vetter、Florin Deleanu、邵瑞祺(Richard Salomon)、榎本文雄。最后,沈奥向我们介绍了在这场会议之前出版的一部安世高著作——富安敦(Antonino Forte)《质子安世高及其后裔(The Hostage An Shigao and His Offspring: An Iranian Family In China)》(Italian Schoo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995)以及太史文(Stephen Teiser)、许理和、荣新江、魏雅博(Albert Welter)的相关书评。以上是这一报告中的“马焦雷的湖光”“与安世高的初见”两部分的内容,另有“创価三剑客”“没有杰罗姆的书房”则有待下次分享。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91期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李鑫)


上一篇:铜川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所观音文化研究征稿函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90期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