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晚七点,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90期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读阿斯曼《宗教与文化记忆》——第二、三章”。此次读书会分别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康博恒和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生张鹏宇进行汇报,西华师范学院白宗军老师担任评议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张文主持了此次活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哲学学院以及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贵州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和单位的二十余名师生在线上一同参与了此次读书会。
张鹏宇同学汇报的主题是“《宗教与文化记忆》第二章”,他的汇报分为“一神教、记忆和创伤”“《申命记》的意义”两个部分。在“一神教、记忆和创伤”中,阿斯曼首先对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即考古学的注释和怀疑的诠释学;其次提出了“反事实记忆”的理论;随后用阿肯那顿与摩西的例子对此进行了说明。在他汇报的第二部分,提出了《申命记》的意义,即:黏结记忆抵抗环境变化,故事构建律法解释,文字拥有特权地位。

(汇报人:张鹏宇)
康博恒同学汇报的主题为“读《宗教与文化记忆》第三章”,他的汇报由“第三章的主要内容”“第三章的论证逻辑”“第三章在本书中的地位”“有关佛经崇拜的思考”四个部分组成。首先,康博恒认为在第三章中,作者先是界定“传统”“经典化”的概念,然后论证激发经典化的五个因素。其次,康博恒将阿斯曼的论证逻辑归纳为:其是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结合希伯来经典崇拜的内外要素,讨论经典化的形成过程。而后,康博恒论述了第三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最后,康博恒结合阿斯曼的理论,对“佛经崇拜”这一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汇报人:康博恒)
白宗军老师对他们的汇报进行了肯定和点评。白老师首先对两位同学汇报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就本书第二、三章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白老师认为,第二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其一,白老师以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对不同宗教,尤其是佛教中的“弑父”情节,与西方一神教进行对比,认为弗洛伊德对“图腾与一神教”的理论并不适用于其他宗教。其二,白宗军老师提出,“精神创伤”作为一神宗教的起源,和佛教的“苦难”“缘起”观念,是否具有比较的可能性。其三,白老师对书中“真神”和“假神”的内容进行了阐发,并结合基督教上帝之“无形无像”与伊斯兰教进行对比,而佛教中的“无相”和“实相”理论,在此层面仿佛具有相通之处。
白老师认为康博恒同学的汇报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第一,中印历史上,对于佛教经典的理解与接受,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进一步研究。第二,经典在圣俗之间交涉发展,经典的神圣性由佛教徒所建构,佛法僧“三宝”具有平等的神圣意味。第三,与一神教经典相比,在佛经发展的历史中,文本以外的神圣因素并未被摒除。
两位汇报人对白老师的点评进行了回应。随后在开放提问环节,白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疑伪经”的神圣性、经典的诠释与阐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悉心解答。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90期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