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原典研究与现实关照 ——读程恭让教授新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6

1.jpg

《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为中心》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于2017 年12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煌煌93万字的巨著,分上下两卷,以佛教思想史研究为基础,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以佛典汉译、理解、诠释问题为切入,对大乘佛教的思想实质、中国佛教思想创造活动的进程与规律、近现代中国佛教的转型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选题、视野、方法、观点等方面呈现出强烈的学术个性与创新价值,其中问题意识的突出和方法论上的创新尤其令我赞叹。

近现代佛教的研究是程恭让教授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始终坚持的一个主要方向。在对杨文会、太虚大师、欧阳竟无、印顺法师、星云大师等近现代佛教高僧大德的研究中,他一直关注和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即近现代佛教转型改革的经典依据和未来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一问题,他回到对佛教原典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当中,尝试寻找中国近现代佛教思想尤其是人间佛教思想与大乘佛典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这本新书,即是他积20年之功,不断思考与探索的收获与成果。

纵观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期,从两汉到隋唐,长达一千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佛教史的主体内容是引进、消化、吸收印度佛教。通过经典的翻译、理论的建构、信仰的传播,完成了中国化转型。第二期,从五代到明清,是第二个一千年。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佛教的中国化在前一期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深化与扩展,呈现出从学术化、理论化、精深化、精英化走向圆融化、简易化、实践化、民众化的特征。第三期,从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佛教经历了近现代改革转型,形成了人间佛教的潮流。近现代中国佛教的转型发展以及现代人间佛教的持续健康成长,是学术界和佛教界一直以来都密切关注和讨论的问题。而关于人间佛教理论建构的基础,学术界尚缺少共识,这不仅使得人间佛教内在存在理论歧异,也是人间佛教受到怀疑的根源所在。对于这一问题,程恭让教授在他的《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研究》一书中曾尝试予以解决,他提出“人间佛教是善巧方便智与般若慧交相辉映的佛教。”“善巧方便智与般若慧之内在统一,不仅是全部佛法的思想基础,是大乘菩萨学行的思想基础,也是人间佛教之真正的思想基础。”程恭让教授的新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则是在这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回溯佛教梵汉原典,来寻找人间佛教的合法性,确立人间佛教的理论根基。这体现了他研究治学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照。

微信图片_20190903175518.jpg

(程恭让教授)

在本书中,程教授选择《佛母宝德藏般若伽陀》、《八千颂般若经》、《大乘善巧方便波罗蜜多经》、《法华经》、《华严经·十地品》、《维摩经》、《胜鬘经》、《宝性论》、《瑜伽师地论》等若干部著名大乘佛教经典作为具体的研究个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及佛教思想史研究方法,对这些经典的语义解释、义理诠释等方面,作出了深入扎实的分析、考察。他的研究所展现的深厚的语言功底,包括梵文功底和古汉语功底;详尽的文献收集以及扎实的文献学基础;对国际学术界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的了解和熟悉;严谨精确的哲学分析和思想诠释等等,都是非常令人叹服的! 他从佛典汉译问题出发,将佛典源语的讨论与佛教思想史的研究相结合,以哲学诠释学的思想方法为研究范式,既重于文献考证,又有学术理论系统的构建,通过诠释学对佛教原典进行思想史的回溯,考察佛教不同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这种综合考察的方法使得本书与通常的思想史研究区别开来,具有可贵的学术创新性。

本书的重要学术贡献,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善巧方便一系概念的梳理。在大乘佛教思想信仰的发展中,一直以来存在着重视“般若”而轻视“方便”的习惯性理解,对善巧方便的轻视和误解始终没有消退。善巧方便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善巧方便与般若智慧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巧方便在佛法思想建构与菩萨救度事业中的作用如何?对于这些问题,以往都没有深刻的阐释和清晰的观念。程恭让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指出,善巧方便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佛陀与众生之间展开有效互动的智慧和能力,以及通过这种互动和引导最终使得众生达成佛陀的证法菩提。善巧方便是将佛陀证法与教法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佛陀走向众生的依据,也是众生走向佛陀的条件。”关于善巧方便与般若智慧之间的关系,程教授用十六字予以总结,即“不即不离、不一不二、平衡开发、辩证彰显。”而如果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失衡的话,不仅菩萨个人学行会出现问题,佛法思想建构与佛教事业开展都会出现偏差。程恭让教授对善巧方便一系思想谱系的梳理,对于我们更好理解大乘佛教的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把握中国佛教思想创造活动的规律,如实展现中国佛教思想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贡献。

第二,对佛教诠释学的建构。所谓的佛教诠释学,是将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立场、方法引进到佛学研究和佛学阐释中,从而对于佛教这一人类重大理解现象展开反思、透视性研究和分析。佛教诠释学的建构是现代国际佛学界自觉引入伽达默尔等的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理念,以推进佛教经典研究、经典诠释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在汉语佛学界,傅伟勋先生在其所著《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这一著名论文中,曾凝练出“创造的诠释学”的概念,赖贤宗、吴汝钧、林镇国等学者则大多从专题的角度,对于佛教诠释学研究展开推进。程恭让教授的新著以佛典汉译与诠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侧重从翻译与诠释的角度,来探讨大乘佛教经典在历史的传承及中国文化的开展中理解的可能性,他的研究系统地推进了诠释学视域下的佛典汉译研究,对于佛典汉译及汉译佛典的学术价值、思想意义,提出崭新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他以哲学诠释学的研究范式开启佛典汉译研究,拓展了佛教诠释学研究的新视野、新空间、新智慧。

第三,对当代佛教思想转型的启示。“为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思想的转型发展问题,为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及现代人间佛教的持续健康成长,为当代佛教文化的观察与思考,提供理解的新角度与学术的新视野。”这不仅是程教授这一研究的初衷,也是本书的重要学术贡献所在。程教授对善巧方便一系思想的经典探源与深刻阐发,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善巧方便是中国佛教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是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连接点,也是解决现代佛教转型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书提出,人间佛教入世动力在于善巧方便思想的智慧运用,人间佛教的佛理基础在于不一不二、不即不离的般若与方便,只有真正做到方便与般若不一不二,不即不离,平衡开发,辩证彰显,现代人间佛教才有可能得以持续健康成长。这一重要学术思想对于当今和今后进一步深入认识大乘佛教及佛教思想的本质,对于理解及规范今后佛教文化思想发展的方向,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文:李利安)


(编辑:斯理)


                                                                                                                                                                     

上一篇:我院2016级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顺利举行

下一篇:我院研究生谢志斌、郑为参加“2018人间佛教写作奖学金”发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