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2020年10月3日,“太白山佛教文化座谈会”在宝鸡市太白山佛教艺术博物馆举行,我院李利安教授带领部分老师和硕博研究生受邀参观太白山佛教艺术博物馆并参加座谈会。在座谈会中,与会师生各抒己见,围绕佛教艺术的研究、佛教文化资源的挖掘、现代博物馆的运行与价值转换等主题展开讨论。
(李利安教授发言)
首先,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对馆长张俊海先生的邀请表示感谢,对他成立佛教艺术博物馆与传承守护佛教文化所作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佩与赞叹。李教授指出,太白山佛教艺术博物馆的馆藏之丰富、藏品之精美都令人惊叹,在私人博物馆中实属罕见。张先生作为当代企业家,热心文化事业,多年来致力于佛教造像的收集和展出,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难能可贵。同时,李教授表示,该博物馆和所藏造像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展品陈列、文化研究、价值挖掘、宣传推广等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希望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与太白山佛教艺术博物馆能在未来展开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使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活起来”,发挥积极价值。
王雪梅教授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企业家张俊海先生建立太白山佛教艺术博物馆以及收集如此丰富的馆藏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王教授认为,目前馆藏艺术品分为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三大部分,形成佛教造像作品为主体,佛塔与壁画为辅的格局,每个展品也有相关的内容介绍,非常精彩,但仍有提升之处。如博物馆的分类不明确,容易造成大众对展品的混淆等等。王教授建议按时代或者地域之类重新划分,便于人们更加直观地享受佛教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便于将馆藏优秀佛教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转换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当代价值。另外,王教授对两家单位未来的合作方式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李永斌副教授建议博物馆未来发展要打造新平台,如促进太白山佛教艺术博物馆与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的合作,让博物馆藏品进校园,在西北大学设立临展活动,增加交流窗口,开展佛教艺术展品活动,便于大众享受到佛教文化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并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馆校合作,互通有无、交流借鉴,有益于形成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博物馆的文化艺术成果。
谢志斌博士认为太白山佛教艺术博物馆的藏品非常值得研究,提出“深化”和“细化”建议。一是对这些造像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宗教价值做全方位的整理、研究,深入清晰地挖掘这些造像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较为权威、全面的研究成果;二是对博物馆的展示做出调整,根据研究结果详细分类陈列,并对每一件藏品的断代、材质、技艺、历史背景、宗教内涵等准确介绍,对个别十分重要的藏品,分别独立研究。
李心苑博士从文化传播角度提出诸多新颖观点。在传播形式上,可以开展学生的学术拓展活动,这既能增加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佛教艺术博物馆的影响力;在佛教艺术作品推广方面,要与大众接轨,可以利用假期培训相应专业志愿者与讲解员,以便于提供讲解服务。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太白山旅游资源,寻找一套富有趣味的解说词,打造佛教文化与艺术活动品牌。
(张俊海先生为大家介绍博物馆)
西北大学惠明老师、西北大学图书馆谢锐老师、西北政法大学梁娟娟博士,以及李利安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李荣荣和硕士生白哲源、史歆然、王栩都作了发言,一致认为,要通过研究和推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遗产与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的展览应该更加贴近民众,要让民众看得懂、看的有兴趣,还建议利用新媒体,实现佛教文化走向大众。
最后,企业家张俊海先生总结道,对于博物馆的发展,首先需要高校从事学术研究的老师与同学深挖这些佛教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其次希望依托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将太白山佛教艺术博物馆所藏佛教文物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文化遗产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文化遗产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优秀的佛教文化艺术推广到大众当中去。
附|太白山佛教艺术博物馆简介及部分藏品
太白佛教艺术博物馆是一所民办博物馆,由华达集团董事长张俊海先生创建,现拥有藏品近3000余件,博物馆占地1500平方米。
展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佛教文化,二为民俗藏品及名家书画。馆内有各类佛造像五佰多尊,唐卡百余幅,从北魏、北齐、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展品从材质上可分为青石、沙石、青铜、鎏金、撒金、紫铜等几大类别,还有部分玉、石、泥塑、木质造像。另有一批关中民俗及民间文化遗物,石雕、柱础石、抱鼓门墩、拴马桩、石狮等,还有部分木雕、绘画家具等。同时馆内还展示一些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文:白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