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教授:观音信仰的现代阐释

发布时间:2019-02-23

腾讯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的李利安,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观音信仰的现代阐释。

1.jpg

(李利安教授)

观音是一位大菩萨,在中国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具 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菩萨,他是整个佛教的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支撑,没有菩萨这种概念,没有菩萨这种信仰,整个佛教就难以支撑起来。所以中国佛教也叫菩萨乘的佛教,菩萨作为佛教信仰的一个核心,在整个佛教历史上,它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一个过程。

早期所谓的菩萨专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释迦牟尼佛在前世的时候不断地积累智慧,不断地普度众生,所以最终他得以成佛,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先做菩萨。在做菩萨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任务要完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普度众生了。观音菩萨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位菩萨,当然除了观音菩萨之外,在中国历史上早期,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同等重要,也有同等广泛的影响。到后来,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的地位也不断得以彰显,还有在唐朝之后,日益盛行的地藏菩萨,在后世中国形成了“四大菩萨”信仰的格局。今天除了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大菩萨之外,人们日益发现弥勒菩萨,无论他的精神,他的境界,他的理念也特别的适合这个社会,何况历史上也有广泛的影响,所以今天人们又提出“五大菩萨”的这个概念,我觉得也是可以成立的。

不过今天我们还是专注在中国历史上,以及在中国的今天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菩萨,就是观音菩萨。那观音菩萨的经典是非常多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我这几年比较专注于研究观音菩萨,曾经出版过一本书《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大概有40万字。最近这几年我们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项目,《宋元明清时期汉地观音信仰研究》,我们即将完成,这个项目完成之后,大概有100万字左右的成果。

2.jpg

(观音道场)

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觉得观音信仰它不仅仅是一种具有神秘意义的、或者说是一种神圣意义的,这样一种菩萨的信仰。这个菩萨信仰的背后,其实是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一些文化的理念,一些精神的品质,也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

他的信仰当中,他可以反映社会,尤其是反映了人性的诸多的一些需求,所以在今天,我可以想跟大家来谈一谈,我们如何在现代的视野下来理解古老的神秘的这样一种观音的信仰呢?

首先我们看看观音信仰到底可以划分为几种形态?然后我们从不同的信仰形态入手,再分析这些信仰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有什么样的意义?今天的人如何在现代文化的视野下进行理解?

我可以这么来讲,观音信仰可以划分为六种信仰形态,第一种信仰形态也是最著名的信仰形态,也是出现最早的信仰形态,就是把观音菩萨作为一个具有超人间力量的这样一个圣者,也就是说他是具有超凡力量的拥有者,这种力量在经典里头,把它解释威神之力、神通之力、无作妙力或者说是慈力等等,它用了很多不同的概念来表达观音菩萨所具有的这种超人间的力量。从今天的哲学意义上来讲,它就是一种神圣的力量,一种超越意义的力量,一种超理性的力量,超人间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它是在信仰当中存在的,是信仰所坚信的。那这种力量是观音菩萨所特别具有的,最著名的经典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这个《普门品》里头讲到了观音菩萨具备这种力量,可以给众生带来很多的好处。

好比说能够救七难,能够满二求,两种要求,需求,能够解除三毒。所谓的救七难就是说当人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遇到水难,遇到火难,遇到黑风难,遇到刀仗难,遇到怨贼难,遇到罗刹鬼或者是遇到坏人,遇到这样一种灾难等等时候,他一共划分为七种。那么遇到这些危及生命的时候,如果你坚信观音菩萨能够救你,那么你呼唤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么观音菩萨就可以观其音声,及时来解救你的这些危难,这是救七难。

满二求就是你要求男、求女也得以满足。当然了,前提是你信仰观音、恭敬礼拜观音。所谓的“解三毒”就是你有贪欲、嗔恨、愚痴,这个三毒其实是对人的一种污染,对生命的一种侵蚀,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会不得自在的。那么如果你想解除这三毒对你的生命的压抑,对你生活的这样一种笼罩,那么你可以礼拜、恭敬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也可以让你从三毒当中解脱出来。这是《普门品》里面讲的。

《普门品》后面的重颂偈,这是宋代之后加进来的重颂偈,重颂偈里头还讲了很多观音菩萨可以解除的一些苦难,包括各种猛兽、毒蛇或者是从高空坠落,还有一些毒药等等,他都可以解救。

《普门品》里面主要讲的还是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观音菩萨是可以救难的。后世的其他经典里面以及中国的民间,不断发展出很多新的观音菩萨的这样一种超人间力量的一种运用的这样一种信仰形态。那么最终可以发展为不仅仅是救度生命的危难,还可以满足现实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样的话就会发展成为一种不仅仅是称名救难,而且成为一种称名、恭敬、礼拜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对观音菩萨的信仰来解救生活当中的各种各样的苦难,满足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需求,我们把他可以称作为一种“有求必应”的信仰,或者简称为保佑的信仰。

3.jpg

(普门品)

这种信仰其实他是对一种超人间力量的一种信仰,他也是一种对现实生活当中,当我们用尽了所有可以运用的手段,尤其是理性的手段之后,我们依然面对这个困难的时候,给我们树立一种信心,给我们树立一种无畏,让我们勇敢的面对困难,试图去解决这些困难的这样一种信仰。那么这种信仰,我们把它就叫做保佑的信仰。

这是观音信仰在历史上之所以得到广泛流传的第一个原因,也是观音信仰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最流行的一种信仰形态。观音的这种信仰形态传到中国大概是在西晋的公元286年,竺法护在长安青门外敦煌寺这个地方,译出了《正法华经》,其中有一品叫《光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个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入的观音保佑信仰,那么早期的中国人所说的观音,就把他叫做“光世音菩萨”。当然这个光具有光明的意义,具有正义的,慈悲的,善良的,美好的这样一个含义。因为中国人总是用光明代表美的东西,用黑暗来代表丑陋的险恶的那些东西。

所以光世音菩萨的“光”也是对菩萨的一种信仰,一种崇拜,也代表着这个菩萨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他的威力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那么此后在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在草堂寺终南山下这个地方再次翻译《正法华经》,叫做《妙法莲华经》,其中这一品就译做《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此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变成了观世音了。所以在保佑信仰当中,我们可以抓住几个很重要的环节,第一这个菩萨他是很慈悲的,他愿意来救度众生。第二,这个菩萨,他是有能力的,他是观其音声,寻声救苦。那这个“观”是菩萨一种特别的感知众生遇到苦难的时候,对他的呼救。他是这样一个能力,那么这种“观”当然是智慧的一个观察,不是眼睛看,也不是耳朵听,他是一种神秘的感应:只要众生虔诚的信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可以感知众生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众生的需求,从而前去救度。那么这是佛教信仰当中对观音菩萨品格的一个描绘,这个“观”是非常重要的。

当“观”其音声之后,观音菩萨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所以普门品里面讲到了三十多种观音菩萨可以应化的身相,这就是显相的这样一个力量。观音菩萨也具备这个能力,当然最终是要把问题解决,能够解决问题,这才是硬道理。

所以观音菩萨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视为大慈大悲,广大灵感,救苦救难的这样一位菩萨,我们中国人看到了在观音像前看到的最多的四个字就是“有求必应”,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有求必应的信仰。这是最重要的信仰形态,今天人们信仰观音恐怕还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种信仰形态就是觉悟的信仰,或者说是智慧觉悟的信仰,或者是智慧解脱的信仰。也就是说在这种信仰形态当中,人们坚信观音菩萨是具有无上的智慧的,这种智慧在佛教里面把它叫做般若的智慧。通过般若的这种智慧众生可以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的品质,达到一个很高的觉悟的程度。在这种觉悟的状态当中观察生命,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当中的一切的时候,你会有超脱的这样一种胸怀,你会有另外一种别样的自在,你可以摆脱现实当中所有的苦难。所以它和这种保佑信仰其实就不一样了——保佑信仰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这种智慧觉悟的信仰是面对问题、超越问题。这个是不一样的,它是在内心世界里边重新改变认识之后对问题有了一种新的观察。从而使这些问题已不再成为问题。那这种信仰最流行的一部经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把它简称为《心经》。《心经》一开始就在讲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是照见五蕴皆空的,他通过照见五蕴皆空,要度一切苦厄的,所以它的目标也是度苦厄。但他的方法是照空,这个照空很重要,照是一种般若的观照,是般若的运用,是般若智慧在现实生活的一种表达。你是不是具备这个智慧,最关键的不在于文字般若,而在于你去用这种般若的智慧去观照现实、观照问题。那么“观”的结果是什么呢?是空,那这种空之后就可以得自在,就可以度苦厄,这大概是观音的觉悟法门的一个基本的理路。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心经》特别的流行,《心经》也是作为观音的智慧法门的第一代表,那么《心经》到底是在觉悟什么呢?我们看《心经》一开始讲照见五蕴皆空,然后在这种空的境界当中,它对一些其他的现象也进行超越,所谓的“空中无”,那么空中无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后面讲的是,十二因缘,后面还讲到了,我们看到在“照见五蕴皆空”之后的那种“空”的境界当中,对其他各类的生命现象也要进行超越。那么有哪一些现象呢?在“照见五蕴皆空”之后的那种“是故空中无”,先讲到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对六境,形成六识,这是十八界,十八界说明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是说明人的生命存在的状态。

紧接着《心经》又讲空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从无明到老死是十二因缘嘛,那么十二因缘讲的什么呢?十二因缘讲的是生命从前世到今世再到来世的一个流转的过程,那也就是生命的纵向的发展轨迹。可见从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生命基本内在的结构,生命构成的元素。到这个十八界,十八界是生命存在的一个形态。再到十二因缘,是生命流转的轨迹。

紧接着无什么呢?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讲什么呢?是讲四谛,四谛讲什么呢?是讲人的生命的真相,后面又讲到了无智亦无得,这里的“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解救生命痛苦的一种智慧。这里的“得”是生命痛苦消除之后的一种快乐的境界。

那么在《心经》当中观世音菩萨通过这种“深般若”的这样一种智慧进行了一番观照,观照的对象全是生命各种不同类型的对象:从五蕴——生命的内在结构;到十八界——生命的表现形态;到十二因缘——生命的流转过程;到四谛——生命的真相;再到智和得——生命的痛苦的解除方法以及痛苦解除之后的境界,《心经》都给予一种超越,一种破除,试图在这些生命的现象的观照当中能够最终得到解脱。

4.jpg

(心经)

我想《心经》其实主要是讲如何用般若的智慧观照生命现象的。而《心经》最早的出现是一位病人给玄奘的。《心经》最早的运用是玄奘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当他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昏死在沙漠的时候,他运用了《心经》才有力量能够站起来,继续向前走,最后走出死亡之地,这也是与生命有关的。

《心经》的玄奘译本在中国的译出是在终南山翠微寺,当时叫翠微宫,陪唐太宗的时候译出来的。唐太宗当时在临终的时候,我相信这也是与生命,特别是与死亡相关的一件事情。《心经》的这些与玄奘相关的这些故事,其实它都是与生命,特别是与死亡问题相关的,我们现在再看《心经》的内容,它也是直接涉及到了生命的内在结构,生命的表现形态,生命的发展轨迹,生命的真相,以及生命的解脱途径,以及生命的最终的解脱。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心经》是以般若智慧来观照生命现象的,最终的目标是要超越生命,超越死亡,超越我们人类自古以来最大的谜团就是“生死问题”。当然心经的般若智慧如果说是观察生命的,而像《金刚经》是整个观察万事万物的。作为观音菩萨的智慧的法门,另外一部经典特别有名就是《楞严经》里面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在这部经典里面,讲到了观世音菩萨曾经在无量的恒河沙劫以前的时候曾经跟随一位佛,这个佛也叫观世音,跟随这尊佛来学习佛法,当然这个佛法是从闻思修开始入三摩地的,这样一种佛法。这种佛法最终可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它可以达到十方的圆明的境界,它可以达到和诸佛如来那个“本妙觉心”完全合拍的那样一种境界,那么什么是本妙觉心?本妙觉心其实就是本心,其实就是觉心,它和后世禅宗所讲的那种本心,本觉,佛性,如来藏其实是一致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楞严经》里面的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作为一种般若智慧的法门,其实是要实现生命的最终极的超越,是要让生命最终极地觉悟。

那么这些般若类的经典或者是智慧类的经典,追求的目标都是觉悟,从对生命的生死问题的觉悟,一直到对最终和佛一致的,那种成佛的那种追求,其实都是一种智慧的表达。我们把这种信仰也可以叫做“觉悟的信仰”。当然了,在《华严经》,在《悲华经》,在《授记经》里面,也会提到观音菩萨的这种智慧的法门。今天佛教的经典最流行的就是《心经》了,《心经》就是观音菩萨的智慧的法门,这是第二种信仰的形态。

第三种信仰的形态是净土接引信仰,或者我们把它叫做“往生信仰”,这个信仰最早的出现是在《阿弥陀经》里头出现的,后世最有名的讲到了观音的这个净土法门是《观无量寿佛经》,在这部经典里头,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就是说在佛陀那个时代,有一位国王频婆娑罗王,他有一位儿子叫阿阇世,阿阇世受坏人的唆使,最后把他的父亲关起来了。他的夫人叫韦提希,也就是阿阇世的母亲,为了救她丈夫的命,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是这些办法后来是被守卫者发现了,差一点把自己的命都丧了。韦提希夫人就觉得人世间,这个娑婆世界太肮脏,太凶险,她觉得这个世界不愿意再逗留了,那么她就问佛陀,有没有一个好的世界让我在那里去生活,佛陀就给她开示了一条关于宇宙构成的这样一个学说。这个学说就是认为,在三世十方当中有无数个世界,我们现在身处的是娑婆的世界,娑婆世界是忍受苦难的世界,娑婆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苦难的,你要在这个世界当然会受苦难的。但是有很多个世界,世界有好坏之分的,有一个世界在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边,它叫极乐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头,山河大地多么的清静,各种外在的形象多么的庄严,那里的生命个体都非常的美好,日子非常的幸福。

5.jpg

(西方三圣)

韦提希夫人说这个地方很好,我愿意去,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所以这种信仰其实它是一种全新的宇宙观,全新的世界观。今天来讲,很多科学家在讲宇宙当中应该还会有一种生命个体在一种空间里存在,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寻找到而已。当然佛教的这种信仰和今天科学的这种猜测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大家也正在研究当中。总而言之,就是在这部经典里边,还讲到了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头有圣者的团队。这个圣者的团队当中,最有名的就是三圣,这三圣就是阿弥陀佛还有观音菩萨,还有大势至菩萨。一佛二菩萨作为西方三圣,这是西方圣者团队当中的三位领袖级的人物了。这三位领袖级的人物,他们的形象非常的恢弘,非常的庄严,非常的高大,这个经典里边都有非常详细的一个解释。当然我们关注的也就是说历史上众生们信仰观音的人所关注的还是观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与我娑婆世界的众生有什么关系呢?这个经典里面讲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观音菩萨,曾经向他的师父阿弥陀佛请示,要来娑婆世界协助释迦牟尼佛来救度众生,阿弥陀佛给予特许,观世音菩萨瞬间就来到了娑婆世界,陪伴娑婆世界的众生,协助释迦牟尼佛佛来救度众生了。所以观音菩萨是无处不化身的,所以他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也在娑婆世界,这是佛教经典里边的一个解读。

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的功能和在娑婆世界不一样的,在娑婆世界,刚才我们讲的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信仰,这是我们众生对观音菩萨的一种信仰。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的功能就变了,他是接引娑婆世界的念佛人,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一部分人,在他的命终之后,接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然了是九品往生,根据你修行的不同的档次,西方三圣有不同的分工,来迎接念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观音菩萨,他不像阿弥陀佛架子那么大,当然也不能说是架子那么大,应该说是稍微待遇还是不一样,这也是一种表法了,我们深刻理解佛也好,观音菩萨也好,背后的慈悲的情怀。但是观音菩萨是乐意接引所有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把观音菩萨就称作“引路菩萨”,他是一种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样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坚信在宇宙当中有好世界的存在。而且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可以在来世往生或者说移民到另外一个好的世界去。

这样一种信仰,我们把他叫做净土的接引信仰,或者是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或者我们把他简称往生的信仰,观音菩萨的这种信仰还有其他的一些信仰,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观音的信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加持满愿”的信仰,所谓加持满愿的信仰就是密教的观音信仰。密教的观音信仰里面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观音菩萨,好比说如意轮观音,好比说准提观音,好比说马头观音,还有说十一面观音,最流行的观音恐怕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了,最流行的。我们今天到中国的寺院里边去看,如果有观音殿的话,绝大部分都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那这尊菩萨的信仰主要是来自于《大悲心陀罗尼经》的,这部经里讲到了观音菩萨怎么成为千手千眼的,千手千眼观音有什么样的功能。当然很大的一个功能是他有一个咒语,这个咒语叫做《大悲咒》。《大悲咒》到今天特别特别流行,当然到今天更流行了:“南无喝啰怛那 哆啰夜耶 南无 阿唎耶 婆卢羯帝 烁钵啰耶 菩提萨埵婆耶 摩诃萨埵婆耶 摩诃迦卢尼迦耶……”

一共八十多句,那在历史上非常有影响,今天能谱成各种各样的曲子,以演唱的方式传递给众生。这个经典里面认为念诵大悲咒可以说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救苦救难、正等觉悟、最终成佛,都没有问题的。所以密教的观音法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观音的咒语,六字真言“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它也是密教的观音的咒语。那么我们看到了《大藏经》里边收集了大量的观音菩萨的密教法门的经典,里面可以说分门别类解决众生不同类型的问题,不同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咒语,有不同的手印,有不同的观想方法,特别的丰富多彩。

1.jpg

(千手观音)

应该说观音菩萨的经典最多的应该就是密教类的观音经典,特别特别的多。那么这些经典总结起来讲,一是要讲咒语的,二是讲手印的,三是讲观想的。这个观想和你所修的观音的不同类型的法门是有关的。不同的密教的观音法门分别有不同的观音的本尊,不同的本尊修他的时候,他的观想方法是不一样的,会涉及到观音像的供奉的位置、坐向,以及你观想的程序,以及你在观想过程当中,你应该诵什么样的咒语,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修行的一个过程。

当然后世纯正的密教,在中国消失之后,观音的密教的这类信仰其实它是一种轻便的、灵活的。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一种,告别了完整的密教修行体系之后的这种密教的观音法门,这样的观音法门主要是用于加持的,满足这些信仰者不同类型的需求,大概是这样子的。我们把这种信仰——讲手印的、讲不同类型观音的形象的、讲各种各样的观想手印咒语等等,我们把它叫做“观音的密教信仰”或者是“加持满愿”的信仰。

第五种观音信仰的形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行善积福”的信仰,行善积福的信仰,就是说观音菩萨他要倡导大家都要做好事,也就是佛教经常所说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观音菩萨是一个大慈大悲的菩萨,大慈大悲的菩萨就是看到众生有苦难的时候,都应该伸出援手,以热心肠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观音菩萨是特别倡导大家要行善的,要利众生的,要不断地看到别人有困难,要怜悯这些困难,解救众生的这些困难。观音菩萨在这方面是最有威力的,也有人说观音菩萨是中国历史上“劝善第一高手”,应该说观音菩萨的这种形象感召了亿万众生都是告别恶,趋向于善,也有人说观音菩萨是在中国的伦理道德的建设上,他是一种非常有威力的这样一种信仰形态。

我们可以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看到很多关于观音菩萨劝善的这些故事,好比说儒家人士经常会对佛教提出批评,但是对观音菩萨提出特别的肯定,观音菩萨就像孔孟圣人一样,他是倡导仁义礼智的,倡导不断地发掘人的善性的这样一位菩萨。

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儿子离开家,到处想求菩萨,那么最终也没有求到,后来听说有人告诉他,当你遇到“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一个人的时候,那就是你所要找的菩萨。他后来找不到菩萨就回到家里,发现他的母亲因为很着急给他开门,衣服和鞋子都没有穿好,就是所说的那一种形象,他悟到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是菩萨,是应该恭敬、礼拜的菩萨。这是中国儒家文化倡导“孝”的这种文化,在菩萨信仰当中的一个表现。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在拜观音,整天给观音供养各种各样的吃的喝的以及用的,观音菩萨有一次就显化了,告诉他说,你给我这些东西我也不吃,我也不喝,我也不用,你看寺院门口有那么多乞丐、可怜的人,你给他们就等于给我了。后来这个人就听观音菩萨的劝告,他向那些穷人,救度他们,这也是观音菩萨劝善的很重要的一个表现了。这一类的故事其实是很多的,这些故事都在说明,在中国人信仰的心态当中,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倡导善的。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信仰观音,我们要见贤思齐,我们要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观音之心是悲悯的心,观音之事就是做各种各样的善事,这也是观音劝善信仰的一种表达了。我们把他叫做“行善积福”信仰,这种信仰的目标就是积福。他的手段就是行善,那么积福就把福积累下来,你今天做一件好事,好了,积下一份福;明天再做一件好事,再积下一份福。福就是一个银行,就是存款,你把这些做了,越来越多的好事,你的福德越来越多,你存在那里,你今天不用,你明天可能用;你今世不用,有可能下世用;你不用,你的亲人有可能用;你的亲人不用,也有可能有很多的众生都需用嘛。通过回向的方式就可以把这些功德回向给需要的那些人,回向给需要回向的那些人,需要帮助的那些人,这是一种特别的一种信仰吧。观音菩萨在这个方面应该说起到了劝善引领的作用。这是第五种信仰形态。

第六种信仰形态,它主要是在民间出现的,现在佛教界对他的看法是处于一种默许状态,就是观音的“解疑释惑”信仰,“指点迷津”的信仰。我们中国人,不仅中国人,世界各民族都有一种预测吉凶的需求,通过风水、通过面相、通过卜卦,通过各种各样预测的手段,来对人的命运、发展的轨迹进行一个预测。这个信仰其实它是各民族都共同需要的,在历史上其实都产生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各样的方法,观世音菩萨具有无上的威力,能够满足众生各种各样的需求,所以在这方面指点迷津、解疑释惑,当然是观世音菩萨很重要的一个功能了,在经典里面其实倒没有明确地讲到。但是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其实在现世的观音信仰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解疑释惑的信仰。你像在印度,就有很多这样一类的故事,戒日王,就是玄奘去印度的时候的那个国王,国王早期的时候,他的父亲死了之后,他的哥哥继位,他受到了邻国的攻打,他的哥哥牺牲了,他的哥哥死了之后,他的国家受到邻国的挤压,他不知道怎么办了,这个时候有很多人说你赶紧继承王位、号召和邻国作战等等,他觉得犹豫不决,这个时候他就请教恒河边上有一尊观音,他就到那里去请教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显灵了,给他就说了,说你啊不要称王,不要升座,你应该好好修学佛法,不要着急,他最后按照观音菩萨的指点,他称王子,他没有称王,他也没有升国王的宝座。这样这个帝国慢慢的不断强大起来了,这是一种指点迷津的信仰。

还有一个故事是玄奘去印度的时候,他碰到了一个观音像,别人说特别的灵,能够预测吉凶,能够指点迷津。玄奘当时觉得自己也有很多的疑惑,他集中梳理了一下自己的疑惑,三个疑惑:第一,我九死一生,千难万险,到达了印度,我都不知道我能不能再安全的回到中国,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的一生的信仰的目标是往生兜率净土,和弥勒菩萨在一起,这是未来的最高的宗教信仰归宿,能不能实现?还问了一个问题,当时中国佛学界最大的理论疑惑问题,就是是否人人都有佛性,是否人人都能成佛。他问了这三个问题。当然这个解疑释惑的方式,他是要买花,向观音,挂在不同的部位,表达对你观音菩萨的一种回应。当时他用这个方法,最后观音菩萨都给他以肯定的答复,你可以安全返回中国,你可以最终往生兜率净土,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当时身边很多印度人一看,太难得了,这三个观音菩萨都给你肯定的答复,以后成佛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我们,也把我们赶紧救度了,印度人就开始巴结他了,觉得他不得了了,其实这也是解疑释惑的信仰。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南印度有一位大师叫清辩,当时要找中印度的护法进行辩论,护法总是避他,不和他进行辩论,他当时没有办法,没有什么办法?心中的疑惑无法来解除,他不知道怎么办了,这个时候他请教观音菩萨去了,观音菩萨也是指点迷津,说你不要着急,你可以把你的身体生命保存下来,等到弥勒菩萨降世的时候,你可以请教弥勒菩萨了,至于你怎么能够把你的身体保存下来,等到弥勒菩萨降世之后再去请教弥勒菩萨呢?观音菩萨又给他讲了一套办法,说你要到哪里去,那里有一个山洞,山洞里面有山神,让山神给你把门打开,打开之后,把你封存进去,等弥勒菩萨成佛来到人间的时候,山神通过什么办法再把你叫醒,你再出来请教弥勒,这其实也是一种指点迷津嘛,这一类的故事其实也是很多的。

在印度的指点迷津的信仰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觉得要有实际的一个操作方式才比较好,后来中国人就创造出来了一个“观音签”了,有64签,现在最流行的是观音的百签,就是一百零签,南方一些地方还盛行观音阄,还有观音课,其实都是预测吉凶,解疑释惑,指点迷津的信仰。

2.jpg

(观音签)

今天几乎中国各地的寺院里头,经常会见到了观音的一百签,就是抽观音签。我看出了一个观音小册子,不知道哪里出的,那上面讲的是观音的灵签,那是真灵啊,这是民众的一种信仰。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人,到有观音签的地方去抽签,抽完签以后解签。解签,我们看到那个签更多的时候它是给你一种安慰,给你一种鼓舞,希望你多做善事,希望你信仰佛法,希望你不急不慌,希望你沉稳下来,希望你努力奋斗,希望你做一个好人,很多时候他是给予你向善方向的引领,给你一个心理的暗示,让你要坚持下来。

其实总体来讲,观音签,尽管它不是佛经里面所讲的,是中国人的一种创造,但是在原理上它符合观音的精神和能力,在现实的功能方面,他是更多的还是给人现实的安慰,给人以现实的指导的,它还是有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那么这么说,我们把观音的信仰就可以总结为一共六种信仰形态了:这六种信仰形态,我们再总结一遍,就是“有求必应”的信仰,“智慧解脱”的信仰,还有“接引往生”的信仰,还有“加持满愿”的信仰,还有“行善积福”的信仰,还有“指点迷津”的信仰。这个信仰我们也可以简称为就是保佑的信仰,觉悟的信仰,往生的信仰,加持的信仰,积福的信仰,还有解疑的信仰,还有劝善的,积福的信仰就是劝善的信仰,这六种信仰形态。

我们现在再看看这六种信仰形态我们到底如何理解,当然我们也不一一对应这六种信仰形态。我们可以从观音的这些信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到底表达了一种,人们对观音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对观音的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对观音的一种什么样的需求?或者说在人们信仰心目当中,观音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我们这样来分析一下吧,我总结一下,就是在中国人的观音信仰当中,他其实是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一种“悲悯情怀”的一种认可。

人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一种群体性的存在。在这个存在当中,每一个人其实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的苦难,从天灾、人祸、一直到身体的疾病、乃至最终的死亡,其实都有很多的危难、很多的困惑、很多的无奈。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人来伸出温暖的手;我们需要有人,以热心肠来给我们提供帮助;我们需要得到众人的或者是亲人的、他人的这样一种关爱。这是人的感情的一个必然的一个表达。

那么在人世间,我们依赖父母,依赖自己的妻子丈夫,我们依赖同学,依赖朋友,我们还可以依赖一个组织,甚至可以依赖国家。我们有很多的依赖,但是这所有的依赖都是现实的理性层面的,往往他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绝对的来满足你的愿望。

当这一切手段都无法来满足你的愿望的时候,当你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时候,我们众生怎么办呢?所以观音菩萨的这种信仰,首先他是一种对悲悯情怀的一种认可,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他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的、普遍的,甚至可以说绝对的应对一切众生的这样一种需求。

所以他这种博大的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无上的悲悯之心其实是我们现实极其需要的。我们呼唤这样一种悲悯,我们也践行这样一种悲悯,这是人间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所以观音信仰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他是主悲的菩萨,主悲的菩萨是最多情的菩萨,他是最能够以热心肠应对众生现实需求的这样一位菩萨。所以有人曾经问我,观音菩萨的道场为什么在普陀山这个地方,我们当然可以从学理的角度来讲,怎么从南印度海边的布呾洛迦山到了中国的东海边的普陀洛迦山,我们也可以讲观音最早的起源,从救海难开始到救助陆上之难,最后满足众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3.jpg

(男相女相观音对比)

我们开个玩笑来讲,南方炎热地带表达了观音菩萨是热心肠,周边全是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一种柔美的象征。观音菩萨就是以最温柔的心,以最热情的这样一种心来应对众生的苦难的,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为什么在水中,为什么在南方炎热地带,这个和观音菩萨的情怀是一致的。而且普陀山那么的秀美,和观音菩萨后世在中国,中国人把她称作为一个观音妈、观音娘娘、观音老母,她是一种女性化的这样一种形象,女性化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是更多的温和,更多的亲和,更多的悲悯,更多的慈心悲愿来接引众生的这样一种形象了,所以这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在现代社会来讲,悲悯之心、慈悲之心、救世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应该在今天这个时代下,不断地倡导观音菩萨的这种情怀。这是第一个方面,是观音信仰是代表了一种悲悯之心,是一种情怀的表达,也是众生对这样一种精神境界的一种诉求。

第二个方面,观音信仰其实表达是了人们对一种力量的认可或者是对一种力量的一种依赖,或者说是对一种力量的一种诉求。人世间,我们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我们的血肉之躯是短暂的,是脆弱的,是无奈的,我们的智慧其实也是有限的,我们的力量有限,可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需求更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这一种力量的有限和我们面对的问题的无限之间其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

直到今天,我们相信科学,相信理性,但是科学永远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理性层面也永远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让我们感觉到很冷酷啊,很残忍啊。如果我们纯粹在理性的这种文化下来思考问题的话,其实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是很呆滞,很有限,很狭窄,很冷峻。这其实不符合人类的这种精神生活的无限的那样一种对温情的,对未来希望的表达,他都不太适合的。

所以观音菩萨在中国的这种信仰其实表达了人们对另外一种超越理性,超越世俗,超越人间的无上的力量的认可。人们相信有这样一种力量,人们相信这样一种力量它是平等的、它是慈悲的、它是温柔的、它是能够给予所有的众生的、这个力量是能够解决我的问题的。它是这样一种信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其实他是对一种力量的一种呼唤,他希望具有这样一种力量。那这个力量的信仰其实它可以给我们一种信心,我相信并没有到达让你绝对失望的那个境界,我们还有希望,他是给你希望的,他是给你一种鼓舞,他是让你要勇敢的面对困难的,他不止于说面对困难解决不了,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帮你了,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那你无法来面对这个困难了,那有很多人危害社会,很多人跳楼了。观音信仰,它至少可以给你一种力量鼓舞,让你坚信,还有可能,还有希望。所以我们有时候在想,其实从今天现代文化的这样一种视角来看,这种保佑的信仰他是给你一种精神的鼓舞,让你勇敢的面对现实,解决现实的问题。尤其是观音的信仰在中国后世也有很多的转化。好比说有一个故事讲,人们在拜观音嘛,旁边的人说,我就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在念观音、念观音,那观音菩萨呢?手上也有念珠,可见他也在念,他念谁呢?旁边那个法师就给这个学者说,观音菩萨最懂得求人不如求自己,观音菩萨也在念自己,观音菩萨也在念观音,观音菩萨念观音等于是观音菩萨是依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是不是给众生传递一种思想是,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们看到关于历史上很多的观音感应故事,其实我们宁愿相信他是一种观音信仰给他了鼓舞,给他了信心,给他了力量,让他挖掘到了自己内在的潜存的一种力量。你像玄奘,西天取经,在沙漠昏死,他念观音,他最后自己站起来了,他自己向前走了,这个我想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是观音菩萨的信仰激发了自己生命的潜力。让自己能够战胜这个困难,包括今天很多疾病,通过观音信仰,可以得以解决,我们这一类故事也挺多的,我相信还是给他了信心,给他了力量,给他了坚强的意志,给他了无限的希望。给他了一种心态的调整,精神的鼓舞,这个应该是很大的一个作用了。

所以观音的这种保佑信仰,原本它是一种外在力量依赖的信仰,在今天来看,这种外在的力量,它是给我们鼓舞,给我们信心的。另外一方面,外在力量的信仰是可以激发我们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内在的力量也可以得到发挥那种作用,然后外在的力量的信仰相互激荡,成就我们对问题解决的业绩,这样一个成果。我觉得我们来看观音的保佑信仰,他就是一种对力量的严格,对力量的诉求,对力量的一种依赖,也是对我们内在力量的一种激发。

当然我们今天来讲,到底人间有多大的力量?我们只知道其实这个能量是有大小的,蚂蚁有蚂蚁的能量、猫狗有猫狗的力量、人有人的力量、老虎有老虎的力量,宇宙当中的生命个体,它的力量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宇宙当中所有的存在,它的能量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力量它总是分等级的。那这个人间的力量是不是力量的极致呢?这个也不见得,外面还有很多更大的力量:海啸的力量、地震的力量,那我们明显知道,它已经超越了我们人的力量,是不是还有更大一种力量?我们现在也不能知道。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讲,他们认为还有一种更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和人间发生一种互动的。这是代表一种力量。

第三,我们可以说观音菩萨的这样一种信仰,其实他是一种智慧的诉求,他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一种智慧,对于一种觉悟境界的一种追求,因为观音菩萨,他是有智慧的,这种智慧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这种智慧告诉你,我们如何来看待自己的生命,如何来看待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纷争,如何来看待山河大地宇宙的一切。尤其是如何来看待生和死,如何来看待贫和富,如何来看待生命当中的各种各样的挫折和问题。他是一种要告诉我们,如何能够在我们内心世界里面,通过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观念的转变,让我们重新活出生命的景象,来应对我们的这一切的观察的时候,那我们就是超脱的、不受羁绊的、不受束缚的,完全自由自在的境界了,在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的心,我们说了算,我们的心,我自己来作主。那自己作主的心是不受外在的物质的控制的,不受外在的一切变化发展高低的束缚的。

也就是说你脱去了所有的枷锁,你扫除了所有的灰尘,你荡尽了一切的污染。在那个时候,当然就是所谓的“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莲”了,你不受一切的羁绊,自由、洒脱、坦荡、潇洒的那样一种境界了。那就是观音菩萨,我们说这是这样一种智慧的境界,那是中国人渴盼。观音信仰当中的觉悟信仰,无论是《心经》也好,还是《楞严经》里面的耳根圆通法门也好,其实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诉求,就是对智慧的认可,对觉悟的追求,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对那种精神境界的一种向往。

在这种精神境界当中,你是清静的、超脱的、坦荡的、独立的、自由的,你是有博大的精神境界的,你可以接纳一切、融汇一切、圆通一切、超越一切,它是一种境界,它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所以我们说观音信仰在中国,那也是一种智慧的表达,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生命的别样的一种庄严的那样一种追求了。

4.jpg

(西方净土)

另外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观音信仰其实也表达了中国人对一方净土的向往,我们经常说,这个世界很肮脏,已经污染得很难找到一块净土了。尤其在今天,工业的发展、环境的污染、雾霾的肆虐,我们感觉到,再加上人心的叵测,一切向钱看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追求,让我们感觉到,要找到一块净土其实是很难的了。人类自古以来都在寻找净土,像道教讲的“方外”,方外在哪里?儒家讲的大同社会遥不可期。佛教到中国之后,给我们中国人讲,世界不是一个天圆地方的这样一个狭窄的概念,世界是在宇宙的三世十方当中的一个无穷无尽的存在,有好世界,有坏世界,其中有一个世界,它就是一方净土,这是观音菩萨的这样一种信仰当中,它包含了这样一种信仰,就是净土的信仰。

所以这种净土是表达了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古以来寻找一方清静之地,寻找一个解脱的彼岸,寻找一个没有痛苦、只有快乐的这个世界的这样一种心情。从今天来看,我们向往净土,我们试图实现这个净土,其实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希望。这个希望在今天来讲,我们既要寻找这个世界之外的彼岸的净土,我们也要面对当下这个污染的世界,扫除干净,建设人间的净土。

所以这个净土,外在的净土和我们眼下的这个净土,以及和我们内心世界的净土都结合在一起了,一个是遥不可及的,当然了,我们不能说不提,在信仰当中瞬间可以到达的,但是它是在彼岸的。另外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我们坚信也可以建成净土,更重要的在禅宗这里,强调的内心你可以形成一方净土,这是唯心净土。这个净土的信仰在观音的信仰当中,它是很重要的,引路菩萨,可以引向那个净土的世界。那么在今天来讲,观音菩萨作为引路菩萨,可以引领我们建设内心的净土,引领我们建设人间的净土,也可以引领那些希望到另外一个世界去的那些人,在这个世界的生命终结之后移民到一个彼岸的净土。

所以观音的信仰,他表达了人们的一个更加博大的一种宇宙的观察,更加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认可,还有对我们人间的,未来的美好实现的那种期待。所以我觉得,这个观音信仰它是对一方净土的诉求。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观音信仰其实代表了一种对人生的命运发展轨迹的一种认可。我们主要是讲,观音菩萨是劝善的,为什么让你要行善积福呢?因为积下来的福决定了你未来的命运发展的走向。那也就是说,其实他是对人的生命内在发展规律的一种认可。这种内在规律在佛教认为,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所思所想,也就是身、口、意三业,一旦发出,它就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它就一直存在下来了。在哪里存在的?在你的生命的深处存在着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旦发出,它就如影随形,一直陪伴着你的生命,它参与到你生命的建构当中,主宰着你未来生命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意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支撑你现实的生命,并引领你未来生命的发展方向的,这就是因果,这就是业报的思想。

这种业报的思想在观音菩萨这里就会体现为,大家都要做好事、行善业、积福德,然后最终你必然会有很好的命运发展的走向了。所以劝善法门背后其实是对因果的认可,是对业力的承认,是对生命内在的发展轨迹的一种寻找。所以观音信仰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内在轨迹的认可,也是对人的命运发展规律的一种认可。今天我们来讲,如果你努力,你必然会有成就;你做善事,你必然会赢得很多的机遇;你不断地与人为善、给人提供方便,那么你就会人缘不断地在增长,你就会得到不断的更多的发展的机遇。

所以说,在今天来讲,对生命发展的这样一种轨迹的这样一种寻找,这样一种认可,其实也是代表着我们对个人命运的把握,以及自立自为,不断努力奋斗,不断与人为善的这样一种倡导。

所以从今天的视野来看,行善积福的法门,其实它也是有一种“正能量”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观音的信仰其实它是代表了一种力量,代表了一方净土,代表了一种崇高的智慧,代表了人们对一种生命规律的一种认识。

观音信仰,如果说他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信仰的话,那么在现实的人们的信仰当中,他又转化为理性层面的、世俗层面的、生活层面的这样一种诉求了。观音观音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它其实是和中国文化接轨,和人性的诉求接轨,和整个佛教其他的文化全方位接轨的一种信仰。通过这种信仰,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仅带动了或者是彰显了佛教文化的这样一种力量,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各样的诉求,更重要的他也参与到整个中华文化的整个建构当中来了。

当然了,观音信仰,如果说他是一个全方位多形态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话,那么他在整个菩萨信仰当中,他是具有一种强烈的个性。这种个性,我们可以说他是主悲的菩萨,我们可以说他是一种能够涵盖佛教的诸多的信仰理念的这样一种菩萨,我们也可以说观音菩萨的这种信仰,凝结了人们诸多的诉求,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给人们提供多种支撑的这样一个菩萨。

6.jpg

(四大菩萨)

当然了观音菩萨因为有诸多的功能,所以他成为所有菩萨信仰当中最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的形态。与其他的几位菩萨,他应该说是并立、互补、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在明代之后,菩萨的“团队”就形成了“四大菩萨”的格局,另外还有几大菩萨比较流行的地藏菩萨,还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这些菩萨在中国人的信仰当中,都给了他特别的一种理念,或者是一种品德的塑造。观音菩萨是主悲的菩萨,地藏菩萨是主大愿的菩萨,文殊菩萨是大智菩萨,主智的菩萨,普贤菩萨是行,大行菩萨。那么这样一种要有大愿、要有大行、要有大悲、要有大智,这其实是中国佛教一个集中的表达。

我们怎么来理解呢?第一,我们学习佛教也好,还是我们确立一生的奋斗目标也好,还是我们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我们达到某种成就的那样一种境界也好,其实我们首先都要确立这样一种目标,我们首先要确定我们的信仰。这就是发愿,发愿就是发心,发心就是确定我们的目标,确定我们的信仰。佛教来讲,就是有四弘誓愿,佛教讲发心是发菩提之心,普度众生之心,也就是上求无上菩提,下度无边众生,这是佛教的发心,佛教的发心这是第一位的。所以地藏菩萨是代表了这样一种大愿。有愿必行,也就是有目标,你必须要有行动才能够实现。有愿必行,有行必果,行,普贤菩萨是主大行的,普贤菩萨有十大行,通过十个方面表达了普贤菩萨在行的方面的威力,当然所有菩萨都有行,所有菩萨都有愿。在中国的信仰当中,以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行什么呢?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修行的方式很多,但是总结起来讲,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悲,一个就是智,悲智双运,也可以叫福慧双修。悲就是观音菩萨代表,所以悲是干什么呢?悲就是看到众生受苦受难,有悲悯之心,愿意去帮助他。所以悲悯之心的哲学基础是“有”的哲学,他的目标是面对现实,解决现实的问题。他通过的方式是给你力量,给你信心,让你勇敢地来面对现实,解决现实的困难,这是悲,悲是观音菩萨作为代表的。

另外就是智,大智,文殊菩萨代表了智慧,智慧和主悲不太一样了,智慧就是要看破、放下、超越、轻松、自在。就是面对现实的困难、超越现实的困难、不为现实困难所羁绊,从而在现实困难之外获得了一种超脱和自在。它和主悲就不一样了,它是“空”的哲学支撑的,它是一种出世情怀的表达,和主悲是入世,它是不一样的。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最终总结为这两个大的类型,一个是“有”的哲学支撑下的面对现实,入世情怀,解决问题,这是观音菩萨的主悲的代表的。一个是出世情怀,超脱的精神,看破、放下,“空”的哲学支撑下的,那就是主智的菩萨,文殊菩萨作为代表的。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四大菩萨,就形成了一个理论的体系了:就是愿,这是地藏菩萨代表的,这是第一步;行,普贤菩萨代表的第二步,行什么?首先面对现实,主悲的菩萨,观音菩萨为代表的;再一个是超越于现实,这是主智的文殊菩萨所代表的。

今天我们又讲五大菩萨,是在四大菩萨之外,我们看到了弥勒菩萨在历史上特别有影响,无论是经典的支撑也好,还是民族信仰的表达也好,还是各地出现大量的弥勒菩萨的造像也好,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的早期,弥勒菩萨极其的盛行,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都不太盛行的时候,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两大菩萨极其有影响。唐代之后,弥勒菩萨又以大肚弥勒的这样一种形象出现,那也是大家喜闻乐见,铺天盖地存在于很多地方。今天这样一种弥勒菩萨,甚至代表了整个中国的菩萨的形象,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产生影响。所以他这种大肚、笑口常开的这样一种形象,是能够特别给人以艺术的感染,表达了弥勒菩萨作为大慈弥勒给予众生快乐的那样一种理念,它可以代表这样一种理念的。所以大慈弥勒和大悲拔苦,大慈大悲,它就会承接在一起了。那么我们和四大菩萨如果放在一起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弥勒菩萨是主慈的菩萨,而慈是给快乐的,我们和四大菩萨放在一起来看,愿、行、悲、智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

最终的目标就像星云大师所说的,佛教无非就是让我们追求快乐的嘛,佛教没有那么的复杂的,就是追求生命的快乐。生命的快乐那不就是弥勒菩萨所代表的吗?大慈弥勒嘛。所以愿、行、悲、智、慈,五大菩萨,五大理念,代表了整个佛教,从发心到最终追求实现生命的快乐,它是一个完整的一个体系。所以从四大菩萨到五大菩萨,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个观照,因为真实的历史,这五大菩萨最有影响的了,也是对佛教完整理念的一个成就。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要追求精神快乐,这是人们普遍的一个追求,所以它既应对了佛教理论,应对了真实的历史,也应对了今天民众对信仰的诉求,所以从四大菩萨到五大菩萨,它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今天像雪窦山在弥勒道场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一个更大的更高的更加丰厚的文化的姿态,将会呈现在中华大地上。所以未来作为弥勒菩萨的一个道场,将支撑一个弥勒全新的一个弥勒菩萨的信仰,并把这种信仰和整个的四大菩萨“组团”融合在一起成为五大菩萨,这样的话就是五大菩萨、五大名山,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一个全新的这样一个体系。既使佛教的信仰更加的完整,也是应对今天人们的信仰的诉求,我相信,这也是观音菩萨,他自身的这样一个信仰形态的发展到四大菩萨这样组团概念的出现。一直到今天,从四大菩萨进展到五大菩萨,他既是中国菩萨信仰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观音信仰在中华大地上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所以在五大菩萨信仰的这样一个格局下,我相信观音菩萨作为一个悲悯之心的这样一个菩萨,他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他的这个作用,他会使得,这五大菩萨,在各自理念的彰显方面出现更加合乎佛教理论的,合乎人们的信仰形态的这样一种分工协作、彼此呼应、相互圆融,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观音菩萨将会以新的姿态在五大菩萨的信仰体系当中彰显自己无穷无尽的魅力。(来源:腾讯佛学)


(编辑:郭储)

上一篇:讲座丨李建欣《当前我国佛教研究的态势与趋向》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于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主讲《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的路径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