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李利安教授于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主讲《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的路径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12-30

1.jpg

(讲座现场)

2018年12月28日下午2:30-4:30、晚6:00-8:00,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李利安教授在国际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研究生授课。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会闲法师、国际观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湛空法师、学院部分任课法师以及2016级、2017级、2018级研究生等一同参与了此次讲座。

2.jpg

(李利安教授讲座中)

李教授本次讲座以 “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的路径与实践”为主题就佛教中国化的几个相关问题展开授课。

1.佛教中国化的必然性:从佛教无常这一命题展开,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论,得出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必然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又有其不变的部分,这种不变既有实相、真如、佛性、涅槃等具有绝对意义的境界或状态,也有佛教的核心教义如四谛、三法印、业力、因果、般若智慧、解脱追求等等。

2.佛教中国化的缘起性。佛教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的变化是基于众多因缘而得以展开的,所谓众因缘生法,众因缘住法,众因缘变法,众因缘灭法,佛教文化在因缘和合中,有的生,有的灭,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形成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这些因缘可以学界的常见思路出发,如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来看,但在中国,内在的变化机制主要体现在人性需求与文化应对的关系格局,佛教以儒道两家难以匹敌的精神性应对智慧与方法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净化与终极超越的需求,与以建构人的社会性为主的儒家文化和以顺应人的自然性为主的道家文化融合发展,从而在三教并立互补、圆融会通中共同实现人性需求的全方位应对,并由此文化机制而实现了中国化的转型。

3.佛教中国化的全面性。学术界对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既有发展阶段的疏理,如汉代的神仙方术化,魏晋的玄学化,南北朝的儒道影响与学派形成,隋唐时期的中国化宗派形成,两宋时期的宗派重新筛选与重新组合等等,也有何时完成中国化的争论,形成隋唐说,两宋说,甚至始终进行说等不同观点,显示了佛教中国化的历时性。更多的研究还是从经典、教义、造像、清规等方面展开的个案研究,具体而实在,但始终缺乏学理稳健、逻辑严密、呼应历史、全面系统的研究。从横向来看,佛教中国化的展开具有全方位推进的特征,可从学说理论、仪轨制度、信仰情感、活动场所、四众弟子、法事活动等六个方面分别观察。全方位的研究进路也会涉及到历史学、宗教学、哲学、文学、艺术学、民俗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很多学科。

4.佛教中国化的牵制性。中国历代佛教信仰者,特别是那些学理精深的高僧,始终以续佛慧命为使命,荷担如来家业,期盼正法久住,所以一直努力辨别正邪,对接本源,传承正统,从而在自然而然的佛教中国化的同时,存在着自觉的中国佛教印度化的历史。所以,中国化是在印度化的不懈努力中向前推进的。中国佛教的印度化就是对正法的坚守,对过度中国化的防范与批判,也就是对佛教中国化的边界进行设定,目的是确保中国化的佛教保持在正统的范畴。中国化和印度化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倾向共同维系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路。在李教授讲述期间,在座的法师、同学们针对以上内容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教授一同来分析探讨。

3.jpg

(会闲法师出席讲座)

4.jpg

(湛空法师出席讲座)

在随后的讲座中,李教授分享了“2018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有关新时期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路径与实践的讨论情况。并阐述了个人观点,教授认为,从中国化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中国宗教,既有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宗教尚未实现有效的或者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也有历史上一直存在下来的宗教,比如伊斯兰教,以一种与固定人群和固定地区的双重锁定方式保持了在中国的存在与延续,但是今天由于诸多新的变化,出现突破原有生存模式的迹象,和其它文化发生碰撞的风险增高,显露出中国化的不足甚至是去中国化的倾向,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切。无论是中国化的尚未完成,还是中国化的不足与去中国化倾向的发展,都可能引发宗教之间以及宗教与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等其他文化之间关系的紧张,从而对宗教自身特别是对社会其他领域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些严峻的宗教现实问题,不但促使我们对宗教中国化问题的关注,而且也带动我们对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路径与实践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李教授说,关于佛教的中国化,学术界普遍认为早已完成。然而,另外一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今天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宗教之中都出现了回归化倾向,如基督教的基要主义,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佛教也有回归化的倾向。这种反思本土化传统,试图回归早期纯正的宗教现象引发宗教的一些变化与矛盾冲突。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审视当代的佛教中国化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早已实现中国化的佛教,与努力实现进一步中国化的其他一些宗教相比,在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方面,所面临的任务以及努力的方向等还是有区别的,但在今天这个新时代传承历史上已经实现了中国化的佛教,坚持早已形成的中国化原则,坚守中国化与方向,这一任务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的中国佛教也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的方向在这个新时代也有一个路径选择和实践开展的问题, 从正邪关系的视角来看,回归化就是当代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体现。从分合关系的视角来看,三大语系佛教的会通是当代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从古今关系(传统与现代)的视角来看,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就是当代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从政教关系视角来看,中国大陆这块土地上的本土化,或者叫适应化,就是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从内外(内学与外学)关系的视角来看,合作化也是佛教在当代的中国化。中外关系的视角下的国际化也是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全球化的推动,信息化的支撑,一带一路的倡导,华人在全球移民风潮的持续,文化多元交流的现实需求,中国经济腾飞之后的物质基础形成,这一切都在推动中国佛教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化舞台展示自己的魅力,在国际交往中塑造自己的国际文化角色。

在座谈中,会闲法师也为大家做了重要开示,法师指出佛教在印度早期为原始佛教,由于文化差异、地理环境、众生根基等诸多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部派、大乘、密乘佛教。向印度外域的传播进程中,又形成了三大语系佛教。三系佛教,本自一体,法味一同。我们汉传佛子应吸收他系佛子的长处,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佛学修养,完善传法方式,提高弘法能力,共同走进、回归佛陀的本怀。法师还鼓励大众交流互鉴,认真踏实学习,将佛法、中国传统文化学习透彻,融会贯通,将其传播出去,发扬光大。

最后,李老师的授课在法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来源:“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微信公众号,原题为“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来我院进行《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路径与实践》讲座” | 文:慧观;图:心悦)


(编辑:郭储)

上一篇:李利安教授:观音信仰的现代阐释

下一篇:郑伟宏教授主讲《论玄奘因明研究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