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下午14:0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欣研究员应邀莅临西北大学名家讲坛,作题为《当前我国佛教研究的态势与趋向》的主题讲座。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主持讲座。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李海波教授,王雪梅教授,白冰讲师,李永斌讲师以及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副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李继武研究员以及来自西北大学及其他高校的部分师生,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李建欣研究员首先回顾了“佛教研究”、“佛教学”、“佛学”三个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叙述了早期西方学界和日本学界采用“佛教学”,吕澄先生采用“佛学”,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界基本采用“佛教研究”的变迁历程。李建欣研究员从学术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概念所折射出的研究视角和范畴的不同之处,论及了佛学研究偏重义理,而佛教学和佛教研究融摄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情形。之后引出了讲座的三个部分。
(李建欣研究员)
第一部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陈垣、胡适、陈寅恪、汤用彤等诸位先生奠定了佛教学术研究的现代性基础,开始了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研究”,脱离了宗教信仰立场,力求学术上保持中立。他们重视翻译史研究,也在研究中涵盖历史、教义、哲学,抛开主观情感和价值判断,从而奠定了研究的基础。以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为例,虽然是在战争年代匆匆出版,但这一自认为“不完善”的成果至今难以超越,且影响了当时世界上的很多学者,比如荷兰学者许里和(Erik Zürcher)就以汤先生著作为楷模写出了另一部名著《佛教征服中国》,而日本学界也把这部著作列为佛教研究的必读著作。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六十年代,在毛主席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以任继愈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出发研究中国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佛教研究逐渐繁荣。在“宗教是文化”的背景下,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开始招收相关方向的研究生。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下设宗教学专业,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也开设宗教系,佛教研究进一步发展。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十一个支撑性学科之一就是宗教学,这也为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总体来说,上个世纪末期的佛教研究主要以佛教哲学和佛教历史研究为主,其中佛教哲学研究可能占据主流,这应该与学科设置有一定的关系。本世纪以来,佛教研究逐渐被放置在“宗教是社会存在”的背景下进行,开始关注社会学意义上的“活态”佛教现象,从而开始倡导“宗教人文科学”和“宗教社会科学”并举的研究:关注历史、图像、人文关系等因素,从传统上采用定性方法的基础研究偏重于“人文科学”;关注政治、人类社会、教育、经济、法律等与宗教的关系,并以量化方法切入的应用性研究则为“社会科学”。
第三部分:关于当代佛教研究的动态及趋向,李建欣研究员认为,当前佛教研究面临如何重写中国佛教史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佛教通史”型著作,但在写法上仍然有待进一步深挖。在写作思路上,对佛教与社会生活上进行深度解析,“放弃整体,选择问题”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在材料上,关注新出土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是发现新问题的关键。在写法上,借鉴西方相关研究成果带来的启示,关注社会史和文化史,将研究主题放置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参考全球史的观点,将研究对象放在全球大背景下进行探讨,这些都是佛教研究新的增长点。突破地方,进行综合研究,佛教与道教的关系,佛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最后,李利安教授对本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讲者以开阔的全球学术视野,紧跟学术前沿,回顾中国佛教研究历程,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研究进行总结,对汤用彤先生的著作高度评价,对佛教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评介和展望,尤其是对佛教研究视野的转变、领域的拓展乃至交叉学科介入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希望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拓展,突破单一学科的固化,展现中国佛教研究中最灵动的一面。
(李利安教授)
李建欣研究员在讲座中对王雪梅教授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贡献“佛教社会生活史”选题表示赞赏。就此,王雪梅教授也谈了自己了做佛教研究中涉及交叉学科的看法。她以自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南部县宗教与乡土社会研究”为例,结合自己的调研,分享了自己对佛教研究所涉及的乡村宗教和社会互动问题的看法,这也正是李建欣研究员所讲的“活态宗教研究”的启示所在。
随后,王雪梅教授提出了“史学背景的学者如何拓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李建欣研究员就此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代国际学术界的社会史研究方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以劳格文教授(John Lagerwey)为例,他首先要求自己的博士生阅读上百本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的基本书籍以掌握研究方法,这种训练无疑是扎实有效的,梳理和借鉴学术史上大量的研究是学者必修的功课。
(王雪梅教授)
李继武研究员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讲座中提到的“佛教研究”概念涉及到学科界定和分类问题,而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也必然得到强调。例如,近年来所获的来自当代东南亚等地的宗教动态,我们的研究思路常常收到冲击,本次讲座更加激发了我们的思路,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李继武研究员)
李海波教授对社会学研究方法对青年学者的借鉴意义提出了问题。李建欣研究员进行了回应,他说:佛教研究正是要揭示佛教的各个方面,而佛教研究中借鉴其他学科方法的原因之一就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任何学科不可能占有所有的视角,正因为如此,社会学从某一个方面介入宗教研究才显得尤其重要。通过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对宗教研究的介入,来研究宗教信仰在现实当中是如何落实,这也许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李海波教授)
教授们热烈的讨论也激发了现场学生的兴趣,西北大学国学班大三学生王萌提出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差异问题。李建欣研究员说,佛教哲学产生与印度,但并非当时印度的主流思想,佛教思想在面向世界传播中得以发扬光大,比如南亚佛教讲求修行的次第,而中国佛教强调顿悟;印度人注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强调模糊性和直觉,这也许是中印思维差异的一个方面,唯识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衰或许是一个例子,社会文化背景造成了思维差异的复杂性,这个问题很大,需要花很长时间学习和探讨。
最后,持续近三小时的讲座交流活动在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姚腾)
(编辑: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