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讲座 | 李翎《数珠·观音·菩提树——植物学与神学讨论之一》

发布时间:2019-06-09

2019年6月3日晚19:30,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翎受邀莅临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主办、西安见月忘指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善导讲坛”第4讲,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作题为《数珠·观音·菩提树——植物学与神学讨论之一》的主题讲座。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主持讲座。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硕博研究生、西北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其校内外的佛教爱好者,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1.jpg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李利安教授对李翎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李翎教授的本次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李翎教授对本次讲座的主题之缘起以及探讨的问题作简要介绍。对数珠的研究源自只存在于四川地区的数珠手观音,从经典上看,数珠的与观音没有关系,而四川地区为何会出现数珠手观音成为李翎教授的研究缘起。杨枝、菩提树、菩提子等最早都是植物学意义上的草药,具有很强的药效,李翎教授重点讨论这些植物如何进入佛教系统中,在演化过程中如何被赋予宗教学的涵义,以至于成为一种法器等问题,关注数珠与相关植物衍生的宗教文化。

第二部分,李翎教授对数珠的类型与功能作相应的介绍。数珠由植物种子串制而成,李翎首先介绍木槵子这一数珠。通过解读《佛说木槵子经》,李翎教授强调,木槵子除了具有植物学与医学的价值,还是印度人称念神名的计数器,后进入密教作为咒语的计数器而广为流行。接而介绍菩提子,依据《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数珠包括木槵子、水晶、蓝宝石、菩提子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菩提子,而菩提子一般与菩提树相挂钩。

通过分析,李翎教授认为宗教意义上的菩提树可以指任何树,而通常所指的菩提树不结菩提子。菩提子是指喜马拉雅山一代的圆果杜英,被称为“湿婆之眼”。“湿婆之眼”一般分三种大小、四种颜色,以及1至12瓣,它们分属不同的神,也即湿婆不同的身形。总的看来,李翎教授认为数珠最早指湿婆的眼泪,是湿婆派进而是印度教神与信的精神象征,之后以湿婆和密教的方式进入佛教。此外,除了文本阐释,李翎教授还通过图像的方式,生动展示最早出现在印度东南部的持珠造像。

2.jpg

(李翎教授)

第三部分,李翎教授通过梳理数珠的入华史,探究中国观音与印度湿婆之间的联系。从5世纪《佛说木槵子经》入华开始,数珠为中国人知晓,但并没有形成流行之势。7世纪净土大师道绰,劝人念阿弥陀佛,仍以麻豆计数。8世纪,随着大量密教文献的翻译,相关的数珠经也相对多起来,相关的仪轨也开始出现。李翎教授通过对比中国观音的图像元素与印度湿婆的图像元素,认为中国学者熟知的观音像图志如莲花、化像、数珠等正是湿婆的图像特征。中国最具有广泛信仰的大菩萨观音,正是来自密教盛行时期的印度传统大神湿婆。

第四部分,李翎教授总结到,菩提树、菩提子、木苹果都是从自然植物进入印度神学体系,并从属于大神湿婆和相关的吠陀神。这种崇拜和仪式基本为前佛教文化。数珠不是佛教的,而是前佛教的,被印度教大量使用。佛教是在印度传统宗教的丰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新学派,不能将之看作是凌空出世的创造、无源之水的自生思想。我们应该在理解其他宗教的基础上来解释佛教。

李利安教授对李翎教授本次讲座作了点评,他认为李翎教授集文献检索与实地考察于一体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从李翎教授的讲座中可以看到,科学理性层面的、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植物慢慢地演化为具有神圣意义的、具有祛鬼及保佑等作用的法器,植物学意义上的价值上升到神圣意义上的信仰型价值,中国的观音形象与印度湿婆神之间具有内在的历史演变轨迹,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解读南亚诸多宗教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究中国观音信仰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重要意义。

在讲座之余的讨论及提问环节中,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就为什么四川地区会有数珠手观音等问题,李翎教授作了回答,她认为有可能是佛教南传之后,通过南亚将湿婆信仰传到四川。

 3.jpg

(李利安教授)  

李利安教授针对中国的观音和印度的湿婆之间的联系向李翎教授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早期的观音可能与湿婆没有关系,湿婆与观音产生关联主要是在后期。“观自在”很可能是后期受密教影响才出现的一种观音的名称。李翎教授对此也作出相应的回应。

最后,李利安教授对此次讲座加以总结。宗教造像研究涉及到造像的身体姿态、造像所处的位置和背景、位置和背景里的动物、植物等内容,因此对宗教造像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但目前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进行的佛教造像研究大多都流于表面。李翎教授的本次讲座主要是对造像中的植物进行深度挖掘,颇有深度。学术研究要与活生生的现实和物相结合,未来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极大的空间,也还有很大的空缺需要弥补。

 4.jpg

(讲座现场)

最后,持续近两小时的讲座交流活动在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徐梅;图:周同童)


(编辑:徐梅)

上一篇:讲座 | 龙达瑞《明王朝与<永乐北藏>》

下一篇:讲座丨李建欣《当前我国佛教研究的态势与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