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郑开教授莅临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善导讲堂”第14讲,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作题为《道家自然概念》的主题讲座。西北大学哲学院王雪梅教授主持讲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前所长樊光春研究员回应。来自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哲学院、中东研究所等院所的教师、博硕研究生及校外听讲者共60余人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主办,西安见月忘指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讲座现场)
王雪梅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郑开教授在道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继而郑开教授从四个方面展开讲座。
(郑开教授)
一、“道”、“德”概念的哲学突破
郑开教授首先从中国哲学的开端进行探讨,认为老子和孔子时代才出现了接近于西方意义上所讲的哲学,老子对“道”、“德”概念的新阐释是中国哲学突破前哲学时代的产物。老子突破了“道”、“ 德”两个概念,通过“无”来解释“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把“无”放在与“有”相对的位置上进行阐发,也是亘古未有的突破。“德”是前哲学时代的唯一聚焦,而老子开辟了“玄德”的提法,突破了“明德”之说,这是道德哲学观念的突破。
二、道家“自然”概念的阐释
郑开教授认为,通过穷尽文献研究分析得知,“自然”这一概念也是首次出现于《老子》。“自然”就是自己而然,正因为老子从“无”的观念探讨自然,以往所有的鬼神概念都被都荡涤一空。从“无”和“有”的相对性方面讲,“自然”与“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道法自然。具有反身关系的“物”是抽象的实体,通过形、色二性的提取看待事物,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定性。事物不可名强为之名,一旦为事物进行了命名,事物就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自身,“名”是作为一个标记的设定,这就是“自然”和“无名”思想的联系。
三、“自然”与人性
郑开教授分析了道家通过“自然”概念阐释心性论的哲学历程。他认为,自然的人性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特征,以郭象和支遁的人性论为例,郭象讲“独化”,即任何事物都是“自化”,“自识其性”就是逍遥,由此引发影响他人的无序自由,所以支遁以“无欲”进行辩驳,使得“自然”和“无欲”之间产生张力。在道家看来,“无欲”不是没有欲望,“无”要从“有”的方面辩证,承认有欲,而能从有中得到解脱,是道家的自然人性。
四、道家自然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及其延展
郑教授从古希腊哲学概念physis译为“自然”的情况,探讨了西方哲学“自然”概念和道家“自然”的区别。他认为,西方早期自然哲学中出于物化的自然探讨并不能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后来开始了寻求“第一因”的哲学探索,发展为对上帝的概念的追寻。正是因为西方所谓的“自然”和道家“自然”的本质区别,使东西方哲学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道家哲学承认自然的规律,是中国哲学本源,而西方哲学往往寻求以上帝的语言来解决问题。
(王雪梅教授)
王雪梅教授认为郑开教授的讲座有高度,有深度,更有温度,用抽丝剥茧的哲学分析方法将道家的“自然”概念进行了清晰的解读,启发大家对哲学的进一步思考。
樊光春研究员从道家自然思想在实践中所体现的尊重生命、生态实践和养生观念三个方面对郑开教授的讲座进行了回应,对当前道家生态思想对全球生态系统的贡献进行了实践意义上的阐释和总结。他认为从《道德经》的宏观理论到当代道教的“微观”生态实践,道家思想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多有启发。樊光春研究员以自己多次参加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宗教思想与生态治理”研讨会为例,结合道教以“洞天福地”为体系的生态实践,论述了道家生态思想相对于其他宗教更为完备的一面。最后,樊光春研究员对世界各大宗教都具备“向善”的本质进行探讨,认为道家以水喻善,水“利万物而不争”,正是郑开教授所讲的道家自然无为概念的最好的体现。
(樊光春研究员)
随后,郑开教授还回答了听讲者提出的关于“玄德”和“明德”概念出现先后顺序的问题,从《尚书·大禹谟》的文献真伪问题入手,补充说明了“生而不有”概念所具备的“现代性”,再次强调了老子提出“玄德”的概念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李利安教授)
李利安教授在讨论环节也做了简短发言,郑教授还当场向几位教授赠送了他新近出版的《道家哲学政治发微》《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庄子哲学讲记》三本专著。讲座在欢快愉悦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姚腾 / 摄影:程炳铭)
(编辑:郭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