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讲座 | 洪修平教授开讲《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25

2020年9月25日上午,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宗教系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组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洪修平先生应邀在腾讯会议直播主讲《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发展》。本次讲座由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坚副院长主持,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崔红芬教授担任评议人。

洪教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围绕中国佛教文化的主要特色、中国佛教文化特色的形成、如何看待中国佛教文化特色、当前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学术观点。尤其是如下观点,值得学术界、教育界、佛教界和宗教事务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第一,洪教授援引已故著名佛教学者方立天先生的看法,认为佛教中国化是佛教汉化、藏化和傣化,这是从佛教史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结论。第二,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同时,中国固有文化也受到佛教的影响。要充分认识到佛教中国化和中国文化佛教化的双向交流互动,这是历史事实,也是文化交流互鉴的一般规律。第三,佛教中国化不一定非要强调外在形式和语言文字,佛教中国化最关键的是契理契机,既契合佛教教理,又契合时代机宜。如果不“契理”,佛教就不成其为佛教;要是不“契机”,佛教就难以生存。第四,重提“佛教既是宗教也是文化”的观点,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宗教不能进学校、进课堂,这是法律规定,也是现代文明的通识。但是,文化是可以进学校、进课堂的。在“国学”进教材过程中,儒家经典和《老子》、《庄子》都编入了学校教材,而佛教被认为是“宗教”,因此,很多富含文化内涵的佛教经典无法进入教材,这是不合理的。儒释道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缺少佛教文化。第五,佛教作为宗教面向的一些教义,比如因果报应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六,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而文化自觉的前提是了解“文化”,所以,全面了解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是文化自觉以至文化自信的必经之途。

深刻认识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问题,也是必须直面并大力推进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历史中寻求有益的借鉴,也需要怀着开放、包容、理性、务实的态度,以对历史负责、对时代担当的精神,开展相关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营养和现实政策、措施,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洪教授的讲座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文:高永顺)


上一篇:讲座 | 唐忠毛教授主讲:《佛教中国化的民间民俗向度》

下一篇:讲座 | 郑开:《道家自然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