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19期活动

发布时间:2021-06-01

22D41

2021年4月24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第19期活动——“读《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主题报告会”在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读书报告会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博士生杨浩楠主讲,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担任评议人,硕士生尹思思担任主持人,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以及来自历史学院、哲学学院、文学院等多单位学生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读书会主讲人杨浩楠的报告分为三个方面,她首先介绍了《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这本书的作者及版本。之后简要论述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最后她发表了此次读书的思考和启发,并为我们解读了侯旭东教授从“佛造像”中所产生的对于“北朝民众信仰”的一些思考。

175C0

报告人:博士生杨浩楠

第一部分,杨浩楠博士主要介绍了本书的作者侯旭东的职位以及主要研究方向,本书作者为侯旭东,目前任教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他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本书正是他在博士论文《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著作。1998年至今,此书经历了两次排版的变化,本次读书会所使用的是第二版书稿。

第二部分,杨浩楠博士依照侯旭东教授所使用的叙述方式,从绪论、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造像记所见民众信仰、民众修持方式及其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详细解读了作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杨浩楠指出,侯旭东教授在本书的绪论中主要阐述了本书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方法。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通民众佛教信仰史的研究,学术界鲜有涉及,同时以往学术界对“佛造像”的研究主要是用于“证经补史”。而侯旭东老师以“民众信仰”为研究的核心,以理解之态度,采用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与文献学相呼应的研究方法,试图深入挖掘“造像记”这一文献类型,探索信仰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对佛教早起传入中国的历史阶段进行了信仰上的“重建”。

在上篇“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中,主讲人杨浩楠从传教方式和内容、灵验、生死观、战乱兴佛这几个方面解读了侯旭东教授的观点。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的传播主要以“僧人游化”的方式开展,这带动了佛教信众对教义理解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典的流通,增进了各地区间的信息交流。传教中所使用的“释氏辅教之书”,并不是刻意创作的产物,而是时人在记述供传信的事实。书中高僧所施展的种种方术是对当时崇拜“灵验”中土民众的回应,并希冀以此使中土民众感受到佛教的力量,进而皈依大法。佛法传入中土并对中土民众造成重大影响的还有对“天堂地狱说”的宣扬。通过讲经、唱导、借助图像宣传这三种主要方式传播地狱之苦,在采自印度佛教观念的基础上,大量袭用中土观念,极大地补充了中土民众在“生死观”上的需求。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成为佛教初入中土后吸引信众皈依佛门的重要途径。针对以往学者在研究中将佛教昌盛以及造像发达与当时社会持续四百多年的战乱直接联系起来的做法,侯旭东认为难以找到直接的材料来证明奉佛与战乱间的密切关系,十六国北朝时期战乱对佛教发展的作用是局部的,更主要的是其说教对民众具有吸引力。

中篇“造像记所见民众信仰”中,主讲人杨浩楠从造像记以及造像记中所呈现出来的崇奉对象、发愿文、民众心中的佛法、佛、像与觉悟这几个方面深入解读了本书的主要观点。杨浩楠指出:侯旭东教授通过对造像记的深入解析和比较,得出早期造像数目较少,需要利用其它资料加以比证;民众造像题材与祈愿间往往相互脱节,研究者应从实际信仰出发,须对造像题材与祈愿内容分别进行考察。在对佛造像所展示的崇奉对象的历史演进研究中,侯旭东教授对若干崇拜对象与造像题材流行原因进行了考察,他指出北魏末年以后弥勒造像及崇拜衰落的原因应与当时的造像风气流行有关。造像记发愿文则从如何赴来生、离苦得乐、来生居何处、值佛闻法与龙华会首、成佛与成正觉、世俗祈愿面面观、众生与家七个方面说明了佛教的“众生观”对当时的社会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这种思想的精髓真意并未能认真贯彻,而是旧瓶装新酒。造像记中展现的民众的信仰与追求与当时义学讨论的话题以及佛教教义的发展息息相关,祈愿众生成佛与竺道生倡导的“众生皆有佛性”息息相通,而“成佛像身观”更是代表了当时一般信徒认识的较高水平。

下篇“民众修持方式及其社会影响”则是从造像供养的内涵与特点、佛教信仰的社会影响两个方面深入解读了佛造像这种民众修持方式对社会的影响。造像的流行是中土民众在固有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下,利用佛经的内在歧异所做的群体选择。造像供养演化为本土祭祀的变种,反映了佛教对中土民众的影响并未深至行为方式与宇宙观层面,这种修持方式实际已经宣告了佛教本土化的完成。变化过的造像供养导致中土民众日常生活中“追福风气”和造像“猥滥”与僧团整顿现象的出现,也成为后来僧众编撰本土经典试图规范信众活动的一个诱因。从五六世纪僧团对造像从早期的鼓励、支持向后期编造伪经、力求规范的态度转变来看,僧团扮演着“代言人”与“风纪宪兵”的双重角色,与社会上造像活动始终保持着互动关系。本文最后的结论则是侯旭东教授对前文讨论的概括,从信仰与追求、行为与社会影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几个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众思想历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或许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众思想史上的“成型时期”。

490C

评议人:王雪梅教授

评议人王雪梅教授首先对杨浩楠在报告过程中所提及的著作版本以及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问思考进行了回应。王雪梅教授从“内部观察与同情理解”、“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历时性与共时性”、“统计学与文献学”几个方面概括了侯旭东教授在本书中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并进一步进行了解释和阐述。在此基础上,王雪梅教授就自己在读本书的一些新的体会进行了分享。王雪梅教授指出从本书作者以”民众实践”为切入点研究中国佛教出发,我们能够提出五六世纪的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观点。同时,王雪梅教授还提出我们应如何看待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以及造像供养与祭祀活动不仅有同一性,同时还存在差异性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与会的李利安教授也对本次读书会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启发性的阐释。对于不同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材料不同,使用的研究方法不一,对同一研究对象的定义界限不同,从而导致的研究结果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一名学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想象等问题,都值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1B9DA

最后,与会的吕贺、尹思思、屈倩三位同学也对本次读书会中所读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也进行了热烈讨论,王雪梅教授和李利安教授都对此进行了回应,引发了与会同学的进一步思考。至此,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19期活动圆满结束。(文:文志轩)

(编辑:郭储)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0期活动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18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