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1期活动

发布时间:2021-06-27

2021年6月24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第21期——“读《大乘起信论》主题报告会”在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读书报告会由玄奘研究院主办,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白哲源主讲,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丝绸之路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李心苑讲师担任评议人,硕士生尹思思担任主持人。历史学院、哲学学院、文学院等多单位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读书会主讲人白哲源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大乘起信论》的组织结构和思想体系。主讲人白同学指出从结构上该论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并对这五个部作了详细的解说。在内容上,白哲源同学主要介绍了“一心二门”之思想要义和“熏习”之义。《大乘起信论》中涉及的“一心”特指“众生心”,此“众生心”就是这部论典所述大乘佛法的核心。其在“立义分”中就被明确提出,“立义分”中指出大乘法包括“法”与“义”。“法”就是“众生心”,包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众生心”又有两种相,分别是心真如相和心生灭相。“义”即“三大”,指“体大”、“相大”、“用大”。这里的“一心、二门、三大”就构成了《大乘起信论》的理论纲领,也是该论立论的基础。同时,白同学指出“一心二门”的思想解释了染净之法产生的根本原因,“生灭门”解释了不同程度中染法的诸相,而关于染净二法是如何连续不断产生的,该论用熏习的思想进行了解释。论典以香气熏衣为喻,说明真如与无明一直以来就存在,真如本来无染,无明本来无净,然而真如因为无明的熏习变得染浊,无明又因为真如的熏习变得纯净。正是真如和无明之间的熏习作用,使染法净法能够连续不断地发生。

第二部分,主讲人白同学分享了学者对《大乘起信论》思想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大乘起信论之“大乘”以及法藏法师的“止观”思想。首先,白同学分享了学者张文良教授、明月法师对于“大乘”的看法,即他们指出现代学者通过梳理《大乘起信论》中“大乘”的内涵,亦有不同的答案。简言之,这里的“大乘”既有“大乘佛教”之义,又有“佛性”“如来藏”之义。“大乘起信”主要不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大乘佛教”生起信心,而是对众生内在的“佛性”“如来藏”(在《大乘起信论》中等同于“真如”)生起信心。接着,白同学分享了学者张海龙对于法藏法师“止观”思想的探析。法藏法师在《义记》中指出,“止”即止息一切境界散乱之相,“观”即分别因缘生灭之相,其中“止”对应“真如门”,“观”对应“生灭门”,“止观”唯“一心”,因此,只有“止观双运”才是正止观。他还特别指出有生灭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明”,而之所以会有无明,概括地说就是不懂“因缘法”。因此,法藏法师立“观”于“生灭门”其主要就是分别因缘生灭之相,而将“止”立于“真如门”,主要是让行人依止“自性清净心”。法藏法师还指出:修止“即成根本无分别智”;修观“即成后得智”。此二智“皆是唯一真如的两面观”。

第三部分,主讲人白哲源同学论述了真如缘起论对隋唐佛教各宗派宇宙论的影响。白同学指出《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影响深广,天台宗和华严宗都是以真如缘起论为理论基础来建筑自身的哲学体系的,净土宗和密宗也含有真如缘起论的成分。

评议人李心苑讲师对白哲源同学的报告做了点评与回应。首先,李老师肯定了白哲源同学细致的准备工作与详尽的分享报告。《大乘起信论》是中国大乘佛教重要的理论著作,是佛教哲学研究不得忽视的珍贵文献资源。当硕博士生研究《大乘起信论》之初,一定会感到艰难与迷惑,因此要特别肯定发愿学习起信论的勇气。其次,李老师就白哲源同学报告中没有提到的《大乘起信论》的作者、写作背景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讨论。《大乘起信论》原题马鸣菩萨造论,陈真谛译。可是据现有的考据,在印度并没有发掘这部著作的梵文原本,在真谛所译的经典目录中,也没有这部书的记载,因此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部书是中国人所伪造的。当时中国的宗派都依傍一种佛教经典作为教义,因此这部书的作者可能也是依傍马鸣来提高本书的可信度和流传度。虽有各种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论著在哲学义理层面对后世影响。之后,李老师带领与会同学简要总结了《大乘起信论》的哲学内涵,即“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的要义。一心即菩提心;二门即心真入门和心生灭门;三大即体大、用大和相大;四信即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五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最后,李老师谈到如何阅读原典。她认为应该明确阅读的目标,并掌握基本的古汉语阅读技巧,积累阅读经验,并在分类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研究需求,在原典中收集相关内容。

读书活动的最后,与会的各位同学也对本次读书会中所读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进行了热烈讨论,李心苑老师的回应和解答引发了与会同学的进一步思考。至此,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1期活动圆满结束。(文:史歆然)


(编辑:郭储)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2期活动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0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