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2期——“读《无量寿经》主题报告会”在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读书报告会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宗教学专业硕士生王栩、史歆然共同主讲,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白冰老师担任评议人,硕士生尹思思担任主持人。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历史学院宗教文化教研室主任李永斌副教授以及历史学院、哲学学院、文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的部分博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同时邀请到西安外事学院老子学院研究员、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老子学刊》编委李健博士光临读书会现场进行指导和交流。

本次读书会首先由史歆然进行报告,她的报告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简要概述了《无量寿经》经名变化情况:《无量寿经》一般被称为“大本”,《阿弥陀经》又称“小本”,二者共享同一个梵文经名 Sukhāvatīvyūha;大本的经名经历了从《无量寿经》至《阿弥陀经》,又重返《无量寿经》的变迁。第二部分先介绍了《无量寿经》五种现存译本情况:汉本,吴本,魏本,唐本,宋本;进而展示《无量寿经》会集本情况,一般认为夏莲居的会集本在基本内容和佛理上与原译本之间并没有出现太大偏差;而注本中魏译本相对最为流行,因此近代以前的注经者一般都以魏译本为底本。

王栩主要介绍了《无量寿经》的主要思想和历史影响。此经的主要思想包括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净土依正二报以及众生往生的行果几部分,根据本经品次分述其主体内容如下六个方面:第一为普贤妙德,本经缘起(第一品至第三品);第二为因地发愿,圆满成就(第四品至第十品,介绍阿弥陀佛于因地发心修道的因缘);第三为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第十一品至第三十二品,极力铺陈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第四为三辈往生,总示纲宗(第二十四品、第二十五品涉及到了本经根本宗旨所在);第五为娑婆浊苦,回头是岸(第三十三品至四十二品);第六为赞叹佛德,劝令流通(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
接着,王栩讲述了《无量寿经》的历史影响。此经与《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称为净土三经,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在国内不仅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日本,早在9世纪时即被入唐求法的僧人圆仁传入了日本。日僧慧隐还曾在皇宫中宣讲《无量寿经》。奈良时期,有三论宗的智光专求净土。直到12世纪,日本净土宗开创者源空(法然)、净土真宗开创者亲鸾更是专依《无量寿经》,进一步将他力、易行之义理作了更详尽深入的发挥。


白冰老师对史歆然和王栩两位同学的读书报告做了点评。首先,白老师肯定两位同学前期的准备工作,认为两位同学分工明确,前者主要讲述《无量寿经》版本的演变,属于文献学的考察;后者主讲其内容及影响,偏重于哲学的考察,这是佛教学术中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其次白老师提出补充意见,认为可从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读《无量寿经》:第一是净土与娑婆世界的关系。净土的净有两种含义,身心清净与国土清净。娑婆世界充满种种秽恶,众生饱受苦痛。法藏比丘发愿成就的佛刹,一是众生死后前往的去处。二是到了此佛刹土不再堕三恶道,而且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众生需发厌离娑婆世界之心,勤修净土法门,以往生极乐世界。第二是净土与往生的关系。法藏比丘提出了往生此佛刹土的方法。闻佛名号、一心念佛、发菩提心等。众生如有宿世的恶业,需要忏悔、持戒。我们还应注意到三辈往生、上中下之分如何形成的。第三是净土与其他宗派的关系。净土在不同的宗派中划分类别不同,但都与净土宗的净土有相互对应的联系。例如天台宗智顗所立四种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其中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净土。进而白老师提出问题探讨:往生内在依据是什么,并引用一则古代秀才因心路转换而考取功名的故事,引发对往生观念的思考。
白老师最后还特别点明佛教的净土思想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净土思想的不断完善和不断传播,在中国佛教乃至佛教以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净土信仰在中国已不是净土宗的专有,天台宗、唯识宗、密宗、禅宗等宗派以及民间信仰都有净土思想,至于对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深刻影响,也可以从文学、艺术、民俗等很多方面得到鲜明的体现。
李利安教授也在本次读书报告会当中就相关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指出,《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在中国形成“净土三经”的经典组团现象,在彼此补充和相互呼应中,支撑起中国净土信仰的核心体系,并由此塑成净土宗的基本情趣。这三部经的相同之处是都在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限美好,展现出此岸和彼岸之间的巨大差异,激发起人们对彼岸美好的无限向往,以此来安顿人们的终极归宿,实现生命的永恒。所不同的是,三部经典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不同,地域微妙,内涵有别,依此发展,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体三支、圆融会通的净土思想诠释体系。李老师简要解释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三部经典的区别和依此进展的内在轨迹,认为《无量寿经》在净土体系中的最大贡献是向人们解释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因及无量寿佛功德威力的来源,而这种信仰本质上是人类对应对现实世界苦难的一种曲折反映,代表人类对可能存在的美好生存空间的想象,是人类在科学理性之外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努力,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中最常见的一种彼岸信仰,其中对阿弥陀佛本愿之力的说明,本质上是试图解释人类借助神力实现来世生活空间转移的可能性问题,与基督教进入天国的途径形成呼应,代表了人类对某种可资利用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李老师认为,《无量寿经》中的这些信仰与宗教一词对应的英译名“religion”的本义完全切合,即连接和关系的搭建,也就是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之间的链接,信仰者对无量寿佛的皈依,对极乐世界的向往,标明信仰者坚信超越此岸苦难和死亡命运的可能,体现了现世与来世、污染与圣洁、黑暗与光明、凡俗与神圣之间等多重关系的建构,值得从宗教学的角度进行深刻的分析。当然从哲学的意义来看,无量寿佛的信仰也是一种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相对中期望绝对、在当下遥望未来的信仰,这种信仰试图将短暂的生命融入永恒,从痛苦的现实走进无限的快乐,是人类对时间、空间、有限、无限、痛苦、快乐等重要哲学问题的一种理解。
李老师还以中国寺院大雄宝殿里常见的三尊佛为例,说明无量寿佛信仰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含义。他说,大雄宝殿三世佛中的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位于西侧,是解决死后生命安顿的,对应着夕阳西下的自然景象,很容易激发人们对夕阳背后的想象,而无量寿佛所在的极乐世界正好就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三世佛中的药师佛,属于东方琉璃世界的佛,位于大雄宝殿的东侧,此佛主要解决人们的现世问题,包括身无残疾、思想健康、生活顺畅、衣食无忧、不落地狱、终获解脱等等。从自然景象看,旭日东升,迎接灿烂,正好象征今世生命的美好,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祈求;三世佛中的释迦牟尼佛,居于中间位置,代表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被认为是一个苦乐相伴、问题丛生的世界。可见在中国佛教的三世佛信仰体系中,无量寿佛信仰成为一个重要支撑,引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思考其背后存在哲学观念、宗教信仰和精神诉求。
最后李利安教授强调学习不要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更不要陷入知识的纷扰,而需要勤加思考,努力理解,自觉激发自己对材料进行深入和拓展性的解读,并在灵动的思考和理解中,挖掘问题,整合材料,组建自己的思路,实现可能的创新。
随后,李利安教授特别邀请李健研究员针对本次读书会主题发表高见,李健研究员从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类生命困惑的思考与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拓展,并以此与佛教的相关思想进行对比,还就“无量”“寿”等汉译用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罪”“苦”“善恶”等与基督教的关联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本经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同时也适应了中国文化的土壤和中国人的生命需求,并在人类宗教史上与其他宗教形成一定的呼应。其后,读书会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李健研究员认真解答了研究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文:蒋栩)
(编辑:王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