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6期活动

发布时间:2022-01-23

2022年1月19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6期活动在线上顺利举行,活动主题为汤因比的《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1-5章“宗教崇拜”。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博士生杨浩楠主讲“汤因比对宗教的态度与理解”,历史学院硕士生程炳铭主讲“一种宗教发展视角的群体统合”,来自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文学院、哲学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2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白哲源硕士担任主持人。


A5AB

硕士生程炳铭的读书报告分为历史学家的观点、自然崇拜、“社团的偶像化”崇拜、“自我圆成的偶像化崇拜”四部分内容。在第一部分“历史学家的观点”中,基于历史学对宗教的看法,主讲人梳理与分析了历史学家的挑战。汤因比提出地球上的生命以自我为中心是生命的必然条件,会造成出现理智与道德上的双重错误,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挑战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在“自然崇拜”部分,主讲人概括了“自然崇拜”产生的起源、成长、衰落与解体过程,认为其产生是由于人类无法支配自然,特别指出在衰落之后“自然崇拜”仍然存在,人类实际上没有征服自然这一看法。在第三部分“社团的偶像化”崇拜中,主讲人指出其是“人的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从“区域社团”和“统一社团”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雅典娜为例,主讲人解释了其由“自然神”上升为“区域社团神”的转变。其后,社团间的统一与兼并又为“统一社团神”的形成奠定的基础。最终,“统一社团神”取代“区域社团神”成为主要人的崇拜方式。在第四部分“自我圆成的偶像化崇拜”中,主讲人探讨了“自我圆成”的实现问题。引用苏格拉底用生命捍卫道德法则引起的个人崇拜、释迦摩尼成道过程中普度众生行为引起的个人崇拜等,主讲人阐释了“自我圆成的偶像化崇拜”这一崇拜方式。

杨浩楠博士承接程炳铭硕士的汇报内容,主要对本书的附录《黑暗中的探索》一文进行了介绍。该论文是汤因比于1973年9月,即去世前一年完成的,其文代表了他关于爱、死亡和存在这些伟大奥秘的最后思想。主讲人认为纵观汤因比的一生,可以发现其身上体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汤因比是一个“具有深刻宗教感的人”,他认为宗教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是分辨文明差异的尺度,甚至将促使文明重生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但另一方面,汤因比终其一生并未皈依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并且“把全能而慈爱的超人的上帝概念看成是不可接受的”。那么该如何解读这种矛盾性,汤因比到底是如何看待宗教的呢?《黑暗中的探索》揭示了部分答案。

该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我”“存在”“恶”与“终极实在”。全文的主要内容可概论为:首先,作为生物圈中生命、人类社会以及存在的精神秩序的参与者,“自我”有探求宇宙奥秘,即终极实在的需求。其次,不论是基督教的人格神还是科学都没有彻底回答宇宙奥秘,即终极实在的问题。最后,汤因比经过反复探索,认为“爱”是最高的精神实在,“爱从来不会必定胜利,因为爱不是全能的。但是,当爱遭到暴力反对时,它不会屈服,它不惜牺牲自己,尽管作出了自我牺牲,但爱以赢得人心而击败了暴力。……对基督徒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就是耶稣。对大乘佛教徒来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是菩萨。”

主讲人认为尽管汤因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由于“终极实在超出了被限制在时间空间流逝中的普通的人类经验的范围”,所以依然不免困惑,也就是说他至死还未能彻底解决终极的疑问,实在令人唏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的作品中得到启发。汤因比在本书中所展现的宏大视野、丰富知识及精辟论述令人赞叹。梁漱溟认为:“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主讲人由此认为汤因比所提出的三种崇拜对象“自然界,人本身与那既非自然、亦非人而又存在于自然和人之中并超越于它们之上的绝对实在”正好分别应对了人类的三种需求,也就是说作为“人”的探索在超越了国籍、学科和文化的界限之后,往往是相通的!

8517A

接下来丝绸之路研究院博士生石庆周与历史学院硕士生胡筱雨等读书会成员分别依次阐述了自己的读书心得,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与中东研究所谢志斌博士后对读书会成员产生的疑问一一仔细解答,耐心指导。

最后主持人白哲源对博士生杨浩楠、硕士生程炳铭再次表示感谢,并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认为阅读并探讨汤因比的《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等宗教学相关著作有助于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两位成员主讲内容1-5章“宗教崇拜”十分契合活动主题和听众需求,让大家受益良多。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6期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董丽君)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8期活动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25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