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2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2-04-13

456E6

2022年4月12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2期活动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主题为:读汤因比的《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16-20章——“宗教传统的本质与非本质”。分别由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生张佳禾主讲“20世纪宗教的复兴”、历史学院博士生李荣荣主讲“汤因比论中国文明模式及意义”。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海波教授、历史学院李永斌副教授、中东研究所谢志斌讲师,以及来自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哲学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2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王栩担任主持人。

硕士生张佳禾以“20世纪宗教的复兴”为主题,对《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16-20章的内容做了动态梳理。

在第一部分“两种希腊罗马偶像的重建”中,主讲人概述了汤因比对“文明衰落和解题主要原因”的分析——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技术进步冲击思想政治,及其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判断。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世俗化,区域性国家代替基督教成为新的崇拜对象;技术进步更是加剧了世界冲突,建立神化的区域共同体、统一帝国宣告失败。基于此种情况,人们对世界政府的憧憬愈发强烈,导致出现甚于天主教会的一元偶像崇拜。

在第二部分“战无不胜的技术专家的偶像化”中,主讲人介绍了汤因比关于西方世界自十七世纪末开始的对技术专家的偶像化崇拜现象的叙述。在汤因比的叙述中,人们对科学技术与宗教的崇拜此消彼长。当宗教权威崩塌,被压抑的对科技的热情得以释放,科技成为新的崇拜对象。但是,随着技术专家的偶像化、技术狂热主义的到来,科学开始探讨原属于神学领域的“人类本性”,导致技术灾难的最终结果,这些又将人们重新引向神学和宗教。

在第三部分“20世纪世界宗教概览”中,主讲人阐释了汤因比的世界主义构想。基于历史对民族主义、技术专家的否认,汤因比将人类未来寄希于世界主义。他指出安全、社会公平、物质生活是人期盼获得的福祉,但在统一社会中前二者需付出经济领域自由被限制的代价。在此情况下精神领域自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专制帝国允许宗教存在便是对人自由被限制的缓解。宗教在20世纪西方化世界依旧有效,国家、个人应积极宽容对待以实现精神自由。

在第四部分“将人类宗教传统的本质与非本质连生物分离开来的任务”中,主讲人呈现了汤因比对高级宗教传统内容的思考。汤因比主张当前宗教改革的迫切任务在于对宗教的本质与连生物进行剥离,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剥离的重要性。随后,凭借对七种高级宗教的考察,汤因比对宗教的本质与连生物做出界定,他提出:本质是通过“消解自我”达到“绝对存在”,连生物则主要是圣地、宗教仪式、禁忌、社团规约以及神话。

在第五部分“自我、痛苦、自我中心和爱”中,主讲人从人的本质出发对汤因比关乎宗教的认识予以把握。作为伟大和可悲的统一体,人在“满足自我”与“消灭自我”的欲望间徘徊,汤因比对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基督教等高级宗教消解欲望的方式做了对比。在高度肯定后两者后,汤因比主张只有当世界真正克服了种族、地域、文明等局限才能对宗教作出有效判断,只有当诸高级宗教整合并以“爱”为核心时,世界真正的统一方能实现。

3B2CD

博士生李荣荣以“汤因比论中国文明模式及意义”为主题,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主讲人对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做了述评。首先,是从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入手,介绍了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的理论构架。在确定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后,汤因比对26个文明样本展开系统论证,他认为文明具有等值性,多元文明正趋向于一体化。汤因比还对文明的发展进行人格化分析,将其分为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并提出文明发展的关键在于“挑战—应战”模式。其次,是结合索罗金的观点对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予以辩证看待。

在第二部分中,主讲人阐述了汤因比对中国文明认识的转变。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汤因比对中国文明的认识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早期,汤因比认为中国文明至今早已衰落处于僵化状态,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西方社会的手中。至晚年,因关怀全人类未来命运汤因比开始寻求新的价值观,得以对中国文化重新反思。在将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比较分析后,汤因比对中国文明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新的判断,得出了中国文明对整个人类未来命运的走向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

在第三部分中,主讲人讨论了汤因比对中国文明内核的剖析。汤因比认为,中国文明多元统一、极具包容,各文化要素于此中互鉴、吸收,这使得中国能在统一国家与自然关系中处理好各类问题。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文明的构成有其独特性,主要可表现为:具有大同主义、为民政治、道德政治的儒学思想,其促使政治制度不断调整、思想文化多元并存的现实主义,具有世界性意义且以实现人类与终极实在合一为最高理想的佛道思想。

在第四部分中,主讲人总结了汤因比的中国模式论。为解决全球性危机,汤因比在晚年迫切希望建立世界国家以使整个人类避免自身毁灭。经过对中国历史的考察,汤因比认为中国模式的三代文明所具有的大一统连贯性是世界其他伟大文明无法比拟的,中国历史发展的模式可作为比较文明论的一个范式。在汤因比预想的和平与统一中,中国显示出的多元统一文化形态、灵活稳健的政治制度将在人类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42403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老师就两位主讲人的报告发表了意见,并对《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一书做了整体性的阅读总结。他提出,对本书的阅读与思考可以借鉴人文社科研究的三种范式:描述性、解释性、探索性,依次递进,在以“理解”为主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尝试以理论检验和理论建构为主的“解释”,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汤因比的观点进行学理性的深入的探讨。从目的上来讲,读这本书一方面有助于大家跳出一味接受观点的习惯,养成深入思考宗教本质、反思宗教体系及其关系的习惯;另一方面,跳出以中国为中心、以某一宗教为中心的习惯,培养和熟悉宗教研究的世界眼光和人类历史眼光,即“入乎其中,超然于外”。随后,上海大学文学院黄凯博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传统思维框架入手,对谢老师讲述的三条路径进行呼应。最后,参会的诸位同学分享了各自的读书心得并提出思考,两位主讲人也就相关问题做出了回应。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2期活动圆满结束。据悉,通过五期活动,《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一书已研读完毕,下一次读书会活动将开始研读另外书籍。

(编辑:董丽君)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4期活动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0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