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4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2-05-01

2022年4月26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4期活动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主题为:读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1-5章——“遥远的神谱与神庙”,分别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硕士生牟云清主讲“早期文明与宗教”、历史学院硕士生白哲源主讲“古代宗教史中的宗教观念与神圣世界”。来自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哲学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1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屈倩担任主持人。

硕士生白哲源以“古代宗教史中的宗教观念与神圣世界”为题,对《宗教思想史》1-5章进行了共时性的梳理。主讲人在讲解之前,强调了“神圣”这一概念在伊利亚德著作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神圣”贯穿于《宗教思想史》始终,所以便以“神圣”为线索对前五章的内容进行提炼。

在第一部分“石器时代的仪式、思想与想象”中,主讲人分为“古人的巫术——宗教行为”与“农耕文化与宇宙论的宗教”两方面进行论述。他将前者总结为:人类以“中心”定向的空间经验;人与猎物的“神秘关联”;狩猎文明独特宗教行为模式;葬俗与死后生命的信仰;骨头堆放与宗教观念的延续性;出神体验与萨满教;女性特殊的存在模式与互补的原则;语言的宗教——巫术价值八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宗教观念。将后者总结为:起源神话大多来自农业的发明;植物生长与世界的周期性更新;空间的宗教价值。

第二部分“历史时期的神话、王权与宗教创新”中,主讲人分为“苏美尔—阿卡德神谱的形成”、“古埃及的神话与王权与遗址”与“神庙、庆典与仪式”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最后,主讲人对前五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主讲人首先说明了伊利亚德在宗教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对其研究的主题、方法和诠释向度进行了归纳。第二,他指出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的中心线索是宗教人藉着不同的象征形式达到对神圣的体验。第三,主讲人明确了伊利亚德的史学观,即反历史主义的非历史优先的宗教史学,其宗教研究的特色在于将众多繁杂的宗教现象归纳到几种不同的模式之中,揭示其同质性。

硕士生牟云清报告题为“早期文明与宗教”,主讲人侧重于历时性地呈现《宗教思想史》1-5章的内容。

主讲人首先对《宗教思想史》的作者伊利亚德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尤其对其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说明,同时对《宗教思想史》一书的结构进行了总体的呈现。

其次主讲人带领与会者按照《宗教思想史》前五章的顺序依次进行了回顾,特别对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的狩猎文明及农耕文明的宗教的仪式、特点进行了阐述。

最后,主讲人对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河流域、克里特半岛的宗教体系进行了描述。提出当代学者在探索早期文明以及宗教时常常面临更多的猜想和混沌。

报告结束后,与会同学分别谈论了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进一步对阅读方式进行了反思。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博士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主要说明了伊利亚德在宗教学领域的权威性及《宗教思想史》的视野对于与读者的启示。谢老师尤其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陷入大量的信息中,要对众多的细节进行结构性的审视,并加强自己必要的知识储备。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4期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董丽君)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6期活动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2期活动举行